2023年选秀重点人员介绍(第十五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t康美最新消息今天 2023年选秀重点人员介绍(第十五期)

2023年选秀重点人员介绍(第十五期)

2023-12-17 19: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乔丹-霍金斯有着标准的投篮姿势,而且投篮速度很快,机会不给防守队员思考时间,空位出手毫不迟疑,投篮时充满自信,在球场上受助攻比例比较大,很多都是接球三分投篮,也有手递手绕掩护的三分投射,整个三分线外甚至于三分线外一步都是他的得分点,底角三分更为精准。而在转换进攻中,乔丹-霍金斯会很轻易的跑到侧翼接球投篮。

乔丹-霍金斯能够为球队极大的拉开进攻空间,因为他的存在导致防守人不得不盯紧他,甚至于多人包夹他,这会为己方带来很多空位机会。乔丹-霍金斯无球跑位和转身空切也很多,在球场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在不知疲惫的奔跑,为自己或者为队友创造很好的投篮机会,这也会让教练在特定阶段以他为中心设计掩护战术。在他认识到自己被紧紧盯防时,会交球出去,自己到底角为球队拉开空间。

乔丹-霍金斯外线三分投射

防守端优点分析:

在防守端,乔丹-霍金斯会是防守线上极好的选择,特别是后卫线和侧翼,他可以在外线有效地转换防守,具有良好的对持球人防守技巧。他的臂展和敏捷性可以对持球者产生很大的干扰。对方进攻时,会利用脚步迫使对方停球,然后让对手完成高难度的转身投篮。在对方打挡拆进攻时,能够很好的利用自己的臂展从后方干扰对手投篮。

作为后卫球员,乔丹-霍金斯居然还有一定的护筐能力,他能够及时轮转到篮下进行护框,在面对对方箭头冲击篮下时,能狠狠的送出封盖,本赛季已经送出98记封盖,场均0.5次封盖让他在防守端很有侵略性。

乔丹-霍金斯有着很好的得分能力,特别是他的三分投射能力,优秀的三分投射能力会为球队打开空间,上乘的空切跑动卷切能力能丰富球队进攻选择;防守端上的盯防能力换防能力和封盖能力也会为他加分不少。

乔丹-霍金斯(左一)强硬防守

进攻端缺点分析:

在进攻端,乔丹-霍金斯作为控球手不是特别有创造力或灵动力,当他的下一步企图被看破时,他总是显得有些慌张,持球进攻能力一直就是他的大问题,持球过多就会容易失误。在传球上没什么特点和优势而言,现阶段无法梳理球队进攻,不能作为一个优秀的传球后卫来为球队带来帮助,场均1.3次助攻可以忽略不计。

篮下命中率不高,命中率仅为48%,作为一名投射见长的后卫,抛投能力竟然很不靠谱。爆发力不足,第一步启动缺乏速度,导致他在1对1突破对手时,难以摆脱防守相较于右手进攻,左手终结能力差不少。体重不足导致对抗能力缺乏,篮下对抗后命中率很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篮下命中率仅有48%。

乔丹-霍金斯(右一)和以赛亚-王(左一)在强对抗下丢球

防守端缺点分析:

在防守端,虽然乔丹-霍金斯向上摇摆防守时身高和体重明显不足,所以他能防三号位但是不一定防的好,哪些比他高比他壮的球员会通过背打来碾压他的防守。因为爆发力不足,经常在防守时会被对手直接突破,在防守持球人是,不是总保持半蹲姿势,很多情况下都是直立的身体姿势,让对手很容易突破。

防守端以上的问题还好,但是乔丹-霍金斯在防守端最大的问题是篮板和犯规,在抢篮板上他不太会利用身体进行卡位,导致经常会丢掉一些后场篮板,有时在拼抢篮板时也会缺乏专注度,在他的防守人冲抢篮板时,而他则是站在原地,在防守对方空切也有这个问题。防守时太爱容易下手也容易被晃起来,场均3次犯规,这严重影响了他的上场时间。

乔丹-霍金斯篮下进攻

个人观点:乔丹-霍金斯的三分投射能力以及无球进攻能力不俗,对于三分能力缺乏以及没有投手的球队来说,乔丹-霍金斯会是很好的补充,他的快速精准三分足以满足很多球队拉开进攻空间的需求,他的防守也很具备水准,进入NBA后基本可以定义为侧翼3D球员,但是乔丹-霍金斯依然需要提升自己的传球能力和持球进攻,改正自己不良的防守习惯,降低自己的犯规数,提升自己的球场专注度。

其他:乔丹-霍金斯在本赛季NCAA比赛中仅有5场比赛没能上双,这其中还包括两场比赛早早伤退。乔丹霍金斯的堂姐安格尔-里斯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老虎队女子篮球队打大学篮球。有意思的是乔丹霍金斯和安格尔-里斯都在 2023 年的两天内赢得全国冠军,一堆妥妥的冠军兄妹。

乔丹-霍金斯扣篮瞬间

选秀模板:安芬尼·西蒙斯/以赛亚·乔

预计顺位:第十顺位到第二十顺位之间

下期预告:2023年选秀重点人员介绍(第十六期)——拉扬-拉佩特

往期回顾:2023年选秀重点人员介绍(第十四期)——杰伦-胡德-斯基菲诺

2023年选秀重点人员介绍(第十三期)——格雷格-迪克

2023年选秀重点人员介绍(第十二期)——卡森-华莱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