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和底层逻辑:优秀和卓越的区别,看看你目前属于那个层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springboot层次模型 思维模型和底层逻辑:优秀和卓越的区别,看看你目前属于那个层次

思维模型和底层逻辑:优秀和卓越的区别,看看你目前属于那个层次

#思维模型和底层逻辑:优秀和卓越的区别,看看你目前属于那个层次|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Hello,乡亲们and老铁们,我是小龚有道,90后自由撰稿人,专注自媒体写作+运营干货,点击上方“关注”回复“电子书”,领取“提升财商大礼包”,每天为你分享阅读方法,个人成长心得。

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每个思维模型就如同大脑中的一条流水线,你只需从外界摄入信息和原材料,通过它的加工,可以生产一套高效的解决方案。

的确,思维模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视角,以流程式和框架式为基础,提高分析问题、准确定位问题,解决问题和方案的能力。

它是就像一台肢解和再生系统,先把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再根据具体情况生成解决问题方法。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呢?我们该如何使用它呢?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聊聊思维模型,看它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及他们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01 认识思维模型

在回答“什么是思维模型”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模型是什么?

概念上解释:模型是指对于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规律进行抽象后的一种形式化表达方式。

任何模型都有三个部分组成的,目标、变量和关系。目标指模型可以的任务;变量指任务有关的各种波动因素;关系是指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实,关于模型,查理·芒格曾给过一个简单定义:“任何能帮助你更好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框架,就是模型”。这是从功用方面来说的。

那什么又是思维模型呢?

思维模型是指为了方便理解和高效处理问题,针对特定任务建立的流程框架理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就像芒格说的那样,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和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

可以说,它就像大脑的工具箱,供大脑随时调取处理特定问题。比如,SWOT分析模型,S指优势;

W指劣势;O指机会;T指威胁;对自身能力和环境进行分析,抓住擅长方面的机会,避开不利因素。思路明确,方法简单,分析又全面。

你如果还觉得抽象不好理解,你可以把大脑看成手机,思维模型看成手机APP,利用手机完成工作。

比如,我想查找去某个旅游景点的路线,可以打开导航软件直接搜索就行,这个软件就相当于处理与定位有关的思维模型。想画图打开美图APP修改就可以了。

同样的,我最近迷茫焦虑,想摆脱这种状态,提高自我掌控感,我打开人生控制图模型分析。

它把遇到的事情分为三个层级,我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对应三个圈层,影响圈、关注圈、接纳圈。

分析焦虑的事情处于那个圈层,制定应对措施。

手机上的软件就是它的工具箱,想做什么事直接用工具箱就能解决。而思想模型扎根大脑,可以成为大脑的工具箱,为我们处理现实问题。

你大脑安装的APP(思维模型)越多,有效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能越快做出正确的决定。

到现在为止,相信你已经完全认识思维模型了。

02 优秀的人学习思维模型

前面已经了解思维模型,那么到底怎么用呢?

用思维模型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对此芒格有段金典的论述:“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

使用知识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用思维模型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下面具体讲如何用思维模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同样是学习,有的人学起来轻松,有的人学起来觉得很难。

为什么?

如果他知道“成长破圈模型”的话,你就会立马明白。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自身能力所处的阶段。

我们清楚了能力后,可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我们的目标。

就像很多人做自媒体写作,对自身能力和自媒体行业不是特别熟悉,刚开始做就定下目标,

这个月我要涨粉1万,收入突破5000,。结果一个月下来,一个目标都没有完成,巨大的落差,他们失去了信心。

我做自媒体讲究细水长流,慢工出细活。刚开始那个月,定的目标是,一个月涨粉100,坚持日更就行。

因为“成长突破模型”告诉我们,要想坚持好一件事,需要把目标定在舒适区边缘,垫着脚才能够得着,

如果处于舒适区,能力提升不了,处于恐惧区,又会太困难,能力不足容易放弃。

只要知道思维模型,你会立马调整,问题也就轻松解决。

又如:我在写作文章时,经常在开头引用热点事件,通过它提出文章想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给出解决办法。

这用到“黄金思维圈”思维模型,简称“3W原则”,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

what是指“现象”,why是指“原因”,how是指“方法”。所以,我的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严密,全都得益于它。

可见,使用思维模型后,会发现处理问题确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大部分都容易学会和使用。

会用的思维模型越多,就像相当于给大脑装了很多APP,你可以随取随用,再也不用绞尽脑汁的想办法。

所以我说,越是优秀的人越会用巧劲,因为他们都在学习思维模型。

可是,我为什么说卓越的人思考底层逻辑呢?

03 卓越的人思考底层逻辑

1. 关于写作的故事

在我刚开始从事自媒体写作时,不会起标题,每天思前想后一筹莫展。

于是,我就去看爆款文章,模仿他们的方法,看了大量吸人眼球的标题。紧接着,我看到了五花八门的样式,有疑问句、反问句、对比等等。

当时想这些繁杂的形式后面一定存在着通用的规律。我继续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后面又找到一些,讲如何给文章起标题的文章。

比如:加入悬念、夸张、画面感、挑动情绪、解释或引用专业性关键词等。这些方法确实挺有用,就像一种技能一样。

但我还不满足如此,总想找到某些共性,便于我理解和记忆。于是我又思考一个问题,所有文章的受众都是人,这些标题抓住人的什么特点?

慢慢地,我的关注点转移到用户身上,为了什么读者喜欢这样的文章?然后大量看运营有关的书,找到了这些爆款的共性:它们都是击中用户痛点或爽点。

其实,写文章和做产品一样,要么做一个让人爽到爆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如果做一件中间品,虽然能帮人,但在“”或“恐惧”上不痛不痒,可能也有销量,但绝不会成为爆款。

然后我又继续问下去,为什么让人“爽”或“恐惧”的产品或文章,才会爆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导致的?

最后,我最终于明白,这些道理都附着一个东西上,那就是亘古不变的人性。什么是人性?

由人的本能和欲望表现出来贪婪、懒惰、恐惧、固执.....总结起来为贪嗔痴慢疑。而那些产品和文章,正是满足人性的需求,才得以火爆。

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说:一定要尽可能知道人性特点,不断地去满足人们的贪嗔痴,只有做到这一点,用户才会黏上我们的产品。

当我们做一款产品时,要研究的不是产品,而是人性。这是隐藏在具体方法和现象背后的道理,既能用于产品,也能用于创作的底层逻辑。

2. 什么是底层逻辑?

先看看那些卓越的人是怎么说的:

爱默生说:“方法,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或许还更多;而原理则不同,把握原理,你将会找到自己的方法。”

马斯克说:我所有的问题都是通过第一性原理解决的。

稻盛和夫说:人生的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著名商业顾问刘润说: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有1000种,但最有效的一定是洞察本质的那一个。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善意,而不是他们的恶意。”

原则》作者瑞·达利欧说:所有一切的运转,都有赖于深藏其中的原则,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这个世界的走向。

芒格说:“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1. 找到一个简单、基本的道路;2. 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他们说的“第一性原理”“原则”、“原理、”、“本质”、“基本道理”,其实本质上说的同一件事,那就是上面说的底层逻辑。

看着世界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但背后都有如同“看不见的手”的道理或原理控制着,这也是底层逻辑。

也就是说,在浩如烟海的“术”背后是底层逻辑这个“道”,在主导世界正常运转。

从中我们看到底层逻辑有以下特点:

1. 逻辑简单。都是普通人一眼就能看懂的道理,大道至简。

2. 普适性。能跨领域发挥作用。

3. 主导性。任何违背它的方法只能自取灭亡。

4. 抽象。隐藏很深。

底层逻辑能让我们具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本领,在看问题事变得更通透和准确,成为看透问题本质的高手。

3.如何使用底层逻辑呢?

那些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理解和使用底层逻辑的高手。商业的本质是消费者利益。

而华为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任正非说“以客户为中心”是一种价值观,这是华为一切工作的魂,是工作的纲,是战略调整的方向,

这个文化是华为人在长期艰难曲折的历程中悟出来的。

我们要以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来作为我们工作的方向,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尺,当然包括了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所以说,卓越的人都在思考底层逻辑,它是各种思维模型建立的根基,更是各种现象背后的“神来之手”。

04 写作最后

总之,多思考关于底层逻辑的知识,多学习思维模型,就等于多装一些大脑APP,也就多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作者介绍:

大家好呀!我是小龚有道,90后自由撰稿人,专注自媒体写作+运营干货,每天为你分享运营知识,写作技能,阅读方法,个人成长心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