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晁衡到史景迁:有学问的外国人怎么起中文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rho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从晁衡到史景迁:有学问的外国人怎么起中文名?

从晁衡到史景迁:有学问的外国人怎么起中文名?

2023-04-19 00: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比起晁衡的诗意浪漫,后期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取名时便多了点别的考虑。

16世纪开始,第一批耶稣会士在葡萄牙国王的批准和资助下陆续进入中国。千里而来,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在东方世界传播西方教义。然而,要想顺利传教,头一个阻拦在传教士们身前的便是文化这关。

以最快速度融入中国社会,成了传教士们最紧迫的任务。

改名,成了一个好办法。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就曾琢磨过这个法子。这位出生于意大利贵族的耶稣会士,全名玛泰奥・利奇(Matteo Ricci),中文姓名“利玛窦”,分别来自他本姓第一个音节Ri的音译,以及名Matteo的音节。据研究者推断,“利玛窦”这个名字,和中国文化或诗情画意的关系其实不大,反倒是利奇为了“文化适应”选了一条捷径——“入乡随音”,将本名改写改写,得了一个让大家好懂好记的中文名,这下和当地人打成一片,不就简单方便多了?

从晁衡到史景迁:有学问的外国人怎么起中文名?

利玛窦铜像。摄影/Zvonimir Atleticpanther,来源/图虫创意

不止利玛窦,同时期许多进入中国的传教士,都把“入乡随音”玩得挺溜。比如西班牙籍的Diego de Pantoja,将姓的第一个音节“pan”译为庞,Diego翻译成“迪我”,就成了“庞迪我”;意大利籍的Alfonso Vagnoni化身成了“王丰肃”。

这都是权宜之计,渐渐的,传教士们又有了新的追求。既然入乡,就得又随音又随俗,换句话说,取汉名,不仅要翻译,更要翻译得信达雅,把自己感受、理解的中国文化编织进去。比方说——

意大利籍的 Giacomo Rho,就给自己取名“罗雅谷”;

德国耶稣会士 Johann Schreck,愣是把充满西方气息的Johann约翰,转译成了“玉函”,邓玉函,谁能想到这是一位从德国远道而来的朋友呢?

而比起这两位,把中国名字钻研出中国味道的翘楚,还得是南怀仁。

从晁衡到史景迁:有学问的外国人怎么起中文名?

北京古观象台南怀仁像。摄影/海峰,来源/图虫创意

这位出生于布鲁塞尔的比利时传教士,原名“FerdinandVerbiest”,不同于其他传教士,他的汉名同自己的本名关联并不紧密,反倒用一个“仁”字,把东方美学深深嵌入了自己的名片。

1659年,在意大利教士卫匡国的影响下,南怀仁放弃原本去南美洲传教的想法,东行来华。在陕西传教后,南怀仁奉召入京,供职于钦天监。怀仁怀仁,这个汉名伴随着他行走朝廷、为人处事。康熙三年(1664),受鳌拜支持,反对西学的杨光先罗织罪名,南怀仁和汤若望一起受到诬陷入狱。当时的汤若望已近暮年,口齿不清,南怀仁坚持代他申辩,更是放弃了自己可以出狱的机会,直到为汤若望办完后事。时人感念其仁义,特别赞颂道:“汤马法已拟死罪,他人将趋避之不暇,而怀仁仗义为之辩护,诚忠友也。”

后来,南怀仁成了康熙的帝师。他研天文、观地理,著述无数,1674年,他打造出包含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在内的六件大型天文仪器。他还以一幅转译绘制的《坤舆全图》再次告诉清王朝世界为何物。

在这份“世界地图”中,南怀仁不仅采用了经纬理法,标识出五大洲的南北东西迄点,还以大段注记文字解释自然气象,更特地让本初子午线从顺天府穿过,满足了清王朝“中国为世界中心”的想象与憧憬。

从晁衡到史景迁:有学问的外国人怎么起中文名?

(清)南怀仁绘制坤舆全图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