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恋、滥交、酗酒的他,凭什么成为一代人的传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queen的主唱昵称 双性恋、滥交、酗酒的他,凭什么成为一代人的传奇?

双性恋、滥交、酗酒的他,凭什么成为一代人的传奇?

2023-09-30 05: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Freddie Mercury,The Queen的主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主角。

*以下文字涉及部分剧透,我只能最大限度的在讲清楚事件的情况下少聊电影情节。

非常推荐大家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它的表现力,只有在大荧幕上,才是绝对完整的,震撼的,你会爱上他们的。

如果介意剧透,可以先去影院观看后再来看文章,但如果不介意,相信我,这篇文章只会帮助你,让你更理解这部电影,也更爱Freddie。

比起带有情节起伏的虚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严格意义上来讲更像是一部人物传记,至少有百分之80的情节,是真实发生在Freddie身上的。

但它又和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电影不一样,人们在看“传奇”的时候,总会有许多美化,也可能有许多质疑,和期盼着他坠入深渊的黑暗一面。

《波西米亚狂想曲》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它将Freddie,摊开,摆在我们的面前,告诉观众:他龅牙,不帅,甚至有些现代意义上的“渣”,还酗酒,滥交,吸毒,但他就该受万人景仰,只有这样,才配被称作传奇。

他们最大程度的还原了Queen的每一场演出,准确说,是复刻,就连Freddie这一秒的转身,和下一秒的低头,都和资料中一模一样。主演拉米每做一个动作,都会询问Queen的吉他和鼓手,自己的细节做得对不对。

他们用了三年时间,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复制粘贴,以此表达对他最高的敬意。

为什么是最高的敬意?因为不论Freddie有再多出格的行为,只要他的歌声一出,没有一个观众,不会被他感染。

所有人,都会成为他舞台的俘虏,无一幸免。

Freddie是自卑的,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移民家庭,父母都是印度人,为了谋生,他们到了伦敦。

17岁搬家后,Freddie失去了自己曾经在东非的朋友,被迫去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社交压力陡然增大,与此同时还有父亲每日每日不断重复的“谨言慎行”。

但他又是绝对自信的,Freddie是天才,他在音乐上的天赋从幼时就体现出来了,可以直接复刻收音机中播出的歌曲,哪怕他连线谱都认不全。音乐,成为了他找寻快乐,发泄痛苦的唯一途径。

可是成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只能算是碌碌无为。他企图用自己在音乐上的绝对自信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世界,但经他组建的乐队到最后都逃不了解散的命运,人们对他的印象,始终是一个热爱音乐的腼腆小伙子。

可他不甘于此。是Smile乐队的出现拯救了他,也是他,拯救了失去了主唱的Smile。在他加入后,乐队改名为Queen,并且很快进入巅峰,开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故事。

故事的情节沿用了常规的人物传记走向,讲述了Freddie从成名,进入巅峰期,到拥有一切迷失,再到跌入谷底后奋起这15年间的故事。如果只是简单看脉络,这是一个极端“俗气”且非常典型的“浪子回头”的故事。

可是电影大段插入的Queen的现场告诉观众,他们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如果硬要给一个定性,他们想要的,是观众陪他们一起“癫狂”,在Freddie的绝对魅力中“癫狂”。

因为Freddie本就“癫狂”。

前文已经讲过,他因为出身而自卑,一度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来处,甚至隐瞒自己的爱人Mary和乐队的成员,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就是伦敦人,但在音乐上,他偏又极度自信。

他的矛盾,使得他在舞台上格外疯狂,乱舞,转身,摇晃手中的铃铛,各种出格放肆却又自然的动作,恰是他的魅力所在,没有人想得到,舞台下的他,羞涩少言。

最开始他向Smile乐队发出想要加入的想法时,被Brain和Roger嘲笑是龅牙。

他的反应是大声歌唱,用实力告诉他们:我多长出来的四颗牙,让我的音域更加宽广,甚至可以达到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面对一见钟情的Mary,他远远地望了许久,都不敢上前搭话,哪怕对方已经开口询问,他还是借口乐队躲避开来。直到走远了,才敢悄悄说出口:我喜欢你今天的装扮。

你看,谁能想到这个前一秒十分青涩的男孩,下一秒就可以对乐队成员大放厥词:我考虑你们的邀请,并且我不会填补贝斯的位置。

他小心的维护着他的自尊,却又一直想偷偷探出头去,和旁人有些微的交流,尽管他如此不同。

直到Mary告诉他:穿女装也没什么关系,谁规定的男女之间必须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呢?

这一刻他才意识到,Mary应该是自己一直想要找的人,那个可以接受他的异域相貌,也愿意接受他的与众不同,甚至接纳那些旁人都无法接受的“怪胎”行为的人。

Freddie恋爱了,在Queen藉藉无名的那几年,是Mary,用自己的收入养着他。Queen成名后,Freddie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她求婚,并且许下“照顾你一辈子”的诺言。

他这一生,都在恪守这份诺言。

可是Freddie的“癫狂”就在于此,人们都以为会是大团圆结局的时候,他爱上了别人,这个别人,是同性。他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双性恋,他一边享受着与他人约会的快感,一边忍受着背叛Mary的不安和恐惧。

矛盾的人,是做不出选择题的,他在选择向Mary坦白之后,甚至还请求她不要离开他。在他离世之后,他的大部分遗产也都留给了Mary,甚至连自己的骨灰都交由Mary埋葬,希望可以一直在她身边。

Freddie的柔情,几乎全都留给了Mary。

而Mary,始终是最了解他的人,她一语成谶,在得知Freddie的双性恋身份后,她对他说:你的生活将会无比艰辛。

是的,Freddie的另一面,始终处于地狱之中。滥交,嗜酒,吸毒... ...这些在当年就被小报报道过无数次的糜烂生活,到今天被证实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Freddie给自己的定位是“传奇”,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成为传奇,然后呢?

然后他进入了一种极端纸醉金迷的生活,纵情欢愉,一天至少40根烟,每时每刻不离手的威士忌,才足以维持他的创作灵感。

他是最早的享乐主义者。在Queen大获成功后,他像是一个君主,越是高高在上,越是不胜寒,他急需人类的温暖,急需周围的喧嚣来告诉他,他仍然被需要,仍然被爱着。

为此他的解决方法是一次又一次的猎艳,一次又一次的Party,身边总有不同的男人,但等到灯光散去,留下的只是那些窥探他的私生活的观众,和徒劳无功只能面对空壁的他。

在Queen的休息期,比起音乐,人们更关心今天又是哪个男人从他的家中走出来,哪个男人今天又背叛了他。

他们爱他的钱,爱他的才,爱他的名,却惟独不够爱他的人。

他的生活,被无数双眼睛盯着,甚至被记者要求他直面一切糜烂。

这是Freddie最混乱的一段时间,Queen在此时的任何不合适的动作,都被归责于Freddie。人们爱他时,用尽全力,恨他时,也巴不得抽筋剥皮。

最后Freddie为自己混乱的生活付出了代价,他得了艾滋。

可他是谁,他可是Freddie,是注定不会认输,永远是传奇的Freddie。

就算明知道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他依然不愿借此博取同情,对他而言,和那些和自己一样与众不同的人,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音乐。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他完成了三张专辑的录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说回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最后,以Queen在Love Aid的演出作为结尾,留下了这一场令上亿人铭记的永恒之作。(相信我,去电影院看过之后,你会原谅他的一切,并被他深深迷住。)

很多人都说,《波西米亚狂想曲》是Freddie的自传式作品,他的不安,他的敏感,他的彷徨,甚至他苦苦哀求爱人原谅的一切,都在歌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总会想,如果当初,有人能够托住Freddie,给他加上保护罩,将他隔离于一切伤害之外会怎样?

那应该不会是Freddie了,他会是Farrokh Bulsara,生活在东非,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爱人,碌碌无为的过这一生,音乐会是他永远的兴趣,但不会成为他的生命。

只有一直生活在爱里而不自知,仍旧彷徨不安的人,才会想要去追逐温热的体温,拥挤的人群,并且渴望在音乐中不断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音乐,是他的生命,也正是因为音乐,他帮助许多“边缘人”,找到了生命。

“在看”的你,生活再难,

别忘为自己歌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