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S眼底疾病丨寻本溯源,追根究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pic是什么检查 CCOS眼底疾病丨寻本溯源,追根究底

CCOS眼底疾病丨寻本溯源,追根究底

2024-05-19 04: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结果显示,50岁以下CNV病因学分布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ICNV、PM、PIC。女性多见(58.7%),且发病集中在30-49岁之间。FFA检查结果如下图:

在CNV性质和位置特征的影像学检查中, 165只眼ICGA检查结果显示80.0%(132只眼)为焦点状CNV ,6.1%(10只眼)为斑状CNV。327只眼OCT检查结果显示96.6%(316只眼)表现为2型CNV。影像学显示ICNV、PM-CNV、PIC-CNV的CNV病变面积多小于1PD,FFA全部为典型性CNV,以中心凹下CNV最为常见,而OCT则表现为2型CNV。PCV引起的CNV也均为2型CNV。

CNV病因鉴别诊断

在本研究中,PM-CNV发病率为21.9%,远低于既往国际上的研究结论(62%)。文教授分析,可能与选择性偏倚有关。首先,早期PM-CNV在常规眼底检查难以发现,容易忽视;其次,PIC-CNV易误诊为PM-CNV;第三,病理近视患者常视力较差,发生CNV时,可能误以为是近视度数加深所致。

为什么常规眼底检查难以发现病理性近视CNV?病理性近视性CNV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通常近视超过-8.00D、眼轴超过26mm并伴有眼底病变被称为病理性近视。由于病理性近视患者眼轴增长、玻璃体液化变性以及脉络膜血管供血不足,从而可能导致CNV。由于病理性近视的眼底常常在早期会出现弥漫性、局灶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色素增生或弥漫性色素减少、漆样裂纹、Fuchs斑和后巩膜葡萄肿等改变,导致常规的眼底检查难以发现CNV的踪迹。由于常规眼底检查或彩照对早期CNV病灶不敏感,难以发现。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如FFA或者OCT等就成为发现眼底的CNV病灶的重要依据。OCT能够显示PM-CNV的存在,对比CNV患者早期和后期FFA影像,可判断CNV活动性。且有研究表明,FFA示PM-CNV活动性比OCT敏感,文峰教授建议,病理性近视出现症状者应当尽早行FFA,辅以OCT检查,以早期发现潜在的CNV改变。

那么,PM-CNV与PIC-CNV如何鉴别?文教授指出,病理近视黄斑病变主要以漆样裂纹、黄斑区及周围弥散性或局灶性萎缩及CNV伴周围漆样裂纹或灶性萎缩为主要眼底改变。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则表现为黄斑区CNV灶伴后极部黄白色点状灶,较少存在漆样裂纹和类圆形色素性萎缩。由于PM-CNV与PIC-CNV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文教授的研究显示,国人50岁以下CNV患者女性偏多,且集中在30~49岁之间发病。其病因学分析具有多样性,ICNV、PM和PIC是最常见3种病因。其中,ICNV可能是PIC、MCP、MEWDS等前期表现,女性高发病率可能与ICNV及PIC中女性比例高有关。在影像学检查中,国人50岁以下CNV在FFA上多表现为典型性 CNV,在OCT上多表现为2型CNV。由于病因复杂,相关的病理改变也复杂多变,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仔细甄别,去伪存真。

专家简介

文峰教授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眼底内科主任,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PI);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影像学组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眼病学组副组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委及广东省眼底影像诊疗中心主委、广东省中医眼科学会副主委及广东省眼底病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视光学学会眼底影像专委会主委;《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等杂志编委;近年以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在国外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以第一申请者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总主编“图说眼科疾病系列丛书”,承担国家97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成果“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与基础系列研究”遴选为中国眼底病十大进展;入选“岭南名医录”及“羊城好医生”。

文峰教授在眼底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在黄斑疾病的诊治、眼底影像与视觉电生理临床释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