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内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opebet体育i5g 首发!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内涵

首发!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内涵

2023-12-22 17: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内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

  脚踏实地、勇于创造的卓越品质

  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家国情怀

  对党忠诚、政治建校的红色根基

  序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在党的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系统总结凝练红色基因,在红色教育中汲取信仰力量,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正当其时。校党委精心组织,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审议,最终历时一年,完成了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内涵的编撰工作。在建校70周年之际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正式发布,旨在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员工一定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教育阵地;一定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新疆农业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淬炼出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优势。新疆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和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造的“南泥湾”精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在新时代把红色基因总结好、凝练好、传承好,对于确保新疆农业大学教育事业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和平解放后的新疆百废待兴,反动政府留下的破烂摊子千疮百孔,农牧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缺粮、缺农业生产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粮食补给涉及全疆各族人民生存保障,事关政局稳定。王震司令员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果断决策,实行屯垦戍边,要求驻疆部队发扬“南泥湾”精神,改为生产队,铸剑为犁。为了彻底改变新疆当时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培养大批农业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急需创办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八一农学院应运而生。办学计划上报党中央后,毛主席表示完全同意,并对学校以“八一”命名十分赞赏。

王震司令员传达毛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命令

  1952年4月7日,王震宣布新疆军区在第二步兵学校基础上筹建八一农学院的命令,并确定在当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开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由新疆军区副参谋长杨捷同志担任;第一任院长由留美博士、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自治区农林厅厅长涂治同志担任。当时距离开学不足4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基础设施薄弱,校舍大多是土平房、马厩,年久失修;教材、实验设备、家具奇缺;师资更加缺乏,在这种条件下创办农学院,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困难难不倒我们,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又有拿枪的双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能办好八一农学院,一定要办好八一农学院。

  1952年涂治院长参加会议返院前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和其亲切交流

  1952年4月,驻疆部队的902名优秀指战员陆续到校报到,成为首批学员。周总理亲自为学校协调师资,动员北京农学院、浙江大学、西北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山东农学院、南京农学院以及华东革命大学等单位80余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任教。从各部队新参军的学生中选拔30余人,从第二步兵学校选留10余人,作为数理化基础课教师。至此,学院组建工作结束。全院师生员工在杨捷同志带领下,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一场自力更生拓新路的“战斗”在破旧的校园打响了,沉睡的老满城被师生员工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唤醒了。这一时期,上至党委书记、院长,下至师生员工,都参加建校劳动,翻修房屋、制作教具、开辟试验田等,在石砾遍地的老满城上建成了教室、宿舍以及1200亩教学实习农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老满城这块荒凉之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建校初期师生参加校园劳动

  建校初期师生在野外捡拾动物骨骼做教具

  二、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

  八一农学院是在非常艰难条件下进行筹建、办学的,其筹备时间之短,开学速度之快,实属罕见,令人惊叹。1952年8月1日建军节这一天,学院按期开学。全院师生一边教学、一边生产、一边科研,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创造了令人称赞的成绩。到1966年,在校学生达到1800人,教师420人,拥有400万元教学设备,校舍建筑面积61808平方米,新疆学院农林、畜牧兽医两系调整合并到八一农学院。

  建校初期校门

  建校初期学校教学楼

  建校初期师生在野外上课

  1966年4月,“文革”之火燃进学院,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70年6月—1978年4月,学院先后两度搬迁至130公里外的玛纳斯林场办学,几经波折,不能正常招生。教学科研资料和教学设备设施损失惨重,学院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是广大教职员工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相信困难总会过去。1978年7月,学院搬回老满城校址。面对疮痍满目、面目全非的校园,学院党委提出“一年整顿,两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思路,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奋起“二次创业”。到1993年,在校学生达到5200人,累计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新疆八一农学院经过43年的发展建设,具备了更名为大学的条件,于1995年4月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八一农学院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庆祝典礼

  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如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等,校党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校扩招的发展机遇,瞄准时机、顺势而为,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爬坡攻坚、奋力拼搏,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服务保障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幅改善办学条件,办学能力显著提升,学生规模成倍增长,跟上了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铭江受聘学校名誉校长

  走进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使命、新挑战,校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推进改革,着力在难点上,发力在关键处,办成了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难事。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大力实施机构改革,推进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新发展,一流课程建设取得新成绩,思政教育工作呈现新格局,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推进有组织的科研,近3年科研到位经费均超过1亿元,2021年达到1.45亿元;推进科技学院转设回归,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位居全疆高校之首,实现了老满城、亚心、陆港、天格尔四校区运行;克服困难,推动附属中学异地搬迁办学,为实现附中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人才工作获得新突破,聘任优秀校友邓铭江院士为名誉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着手打造院士工作团队,一些国家级人才专项计划走在了自治区高校前列;大力实施校属企业改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学校发展利益得到有力维护。

老满城校区

亚心校区

陆港校区

天格尔校区

  三、脚踏实地、勇于创造的卓越品质

  我国历史上有军垦民屯的传统,但我们党在新疆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基于当时区情的现实需要,王震提出实行垦荒屯田。为提升落后的生产力,解决农业生产专业性人才短缺问题,王震在建校之初就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作为八一农学院的办学方针,他要求学院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人才培养要面向生产部队,科学研究要推动生产,社会服务要与大生产相适应。这一方针不仅对部队大生产运动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对后来的教学、科研、农牧业生产持续发挥着巨大作用,体现了在艰难困苦之中脚踏实地、积极变革、勇于创造的卓越品质。

  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建校初期学员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羊毛分析试验

  建院初期教员给学员讲解牧草辨别知识

  那个时期,师生每年都会到南北疆试验农场、实习工厂和人民公社进行现场教学。在现场教学中,讲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先讲理论,然后实践;做什么就讲什么,这是先学操作后学理论。现场教学以“能者为师”,除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外,还请所在生产单位业务干部讲做法、讲经验。教师还到建设兵团担任师或团的农业委员,高年级学生担任生产连队技术副连长。

  玛纳斯河流域2万亩棉田喜获丰收

  在办学方针指引下,教师的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充分展现。1952年9月,由苏联政府选派的植棉专家彼·伊·提托夫副教授来校任教,并签订了2万亩棉花丰产合同。1953年春天,学院组织师生进驻承担丰产任务的团场,指导和协助军垦战士落实植棉技术措施。在各级指战员和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玛纳斯河流域棉花丰产的喜讯传遍全国,打破了在我国北纬45度不能种植棉花的传统观念,这在当时是震惊全国的巨大成就。这是王震在了解当地农牧业生产情况,与提托夫交换意见后,带领师生脚踏实地、勇于创造的生动实践。

  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成功解决水利工程排沙难的世界性难题

  林德佩教授与“红优二号”西瓜

  农学系张新寰、王主选培育的高产玉米84-1,冯祖寿育成的冬小麦7416等新品种取得了良好成效。以7416冬小麦为例,在呼图壁种植的2000亩冬小麦,单产平均500斤,其中有400亩单产达到700斤。麦种富含蛋白质,分蘖力强,每亩只需麦种十三四斤,并且抗倒伏。周著教授主持研发的“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成功解决水利工程排沙难的世界性难题,该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园艺系林德佩培育的红优二号西瓜具有高产、含糖量高、耐贮运等特点,成为新疆商品瓜主栽品种,该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马德英教授团队潜心研究,发现3个新入侵的外来生物,得到国家科技部、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阿不来提·阿不都热依木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农1号狗牙根”“喀什狗牙根”等狗牙根系列草坪草,填补了国内空白;何天明教授带领的梨育种课题组经过20年的攻坚,成功选育出优良梨新品种“雪香”,通过自治区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审定,丰富了自治区林果业选育品种;陈全家教授团队选育出的“新农大棉1号”“新农大棉4号”“新棉144”等新品种,在西北内陆棉区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学校成立“新疆乡村振兴研究院”,牵头组建“新疆新农科教育联盟”,成立棉花产业、马产业、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等现代产业学院,建成10个科技小院,积极开展涉农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服务新疆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出“1+4+N”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实用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一线快速转化,持续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2019年11月,新疆乡村振兴研究院在新疆农业大学成立

  2022年2月,由新疆农业大学发起的新疆新农科教育联盟成立

  实践证明,王震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办学方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他带领师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的脚踏实地、勇于创造的卓越品质,指引着一代代农大人立足岗位、奋勇争先。

  四、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家国情怀

  从王震下达屯垦戍边的命令开始,从八一农学院宣布开学的铃声响起,全体师生用赤诚和奉献开始了属于那个年代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生动实践。当时,除从疆外省市调入的优秀教师外,学校每年会选留部分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当时能留校任教是莫大的光荣。学员均来自部队和基层,层次差别较大,有的年龄很大,有的小学毕业,但是立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根边疆,服务农牧业生产的信念根深蒂固。以涂治、王桂五、吴华宝、王至培、张景华、张钊、张学祖、严赓雪、祝源又等教授、青年教师为代表的老一辈八农人,在当时教学任务重、设备条件差、科研力量薄弱等困难条件下,攻坚克难、奋勇拼搏,主动走出校门,投入到农牧业生产实践中去,从调查研究入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是新疆农业大学实施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第一代。祝源又教授把毕生心血倾注在新疆大地上,数十年如一日,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细毛羊品种——新疆细毛羊。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他带领团队又连续奋战13年,成功繁育出第四代中国美利奴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屯垦戍边文化石

  薪火相传、青蓝相继,许鹏、林德佩、周著、阿不来提·阿不都热依木、余雄、蒋平安、姚新奎、巴音查汗·盖力克、廖康、布娲鹣·阿布拉等为代表的专家教授继承老一辈八农人的衣钵,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很多人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如:姚新奎教授是一名地道的“养马人”,他所带领的团队解决了制约我国马产业发展中专门化良种短缺的瓶颈难题,所培育生产的专门化用途耐力马成绩世界领先,打破了目前国际上仅有少数国家拥有的专门化用途马遗传资源和相关培育技术的垄断局面,为国家现代马产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廖康教授常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培训,30多年来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功选育新品种、申报专利、制定技术标准等20余项,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填补了国内杏产业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的空白,为新疆林果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先进工作者”姚新奎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巴音查汗·盖力克教授给学生授课

  廖康教授指导农民修剪果树

  走进新时代,学校把立德树人和强农兴农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各领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在为党和国家培养的近20万名各类英才中,据不完全统计,85%左右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70%左右的毕业生在南北疆地州县市、农牧团场就业或自主创业。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成为各部门的技术骨干,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成为各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很多人还从事地县行政管理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能吃苦、肯钻研、重实践”,他们已成为新疆农业大学靓丽的名片。一代代农大学子学在边疆、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用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谱写了屯垦戍边、稳疆兴疆的崭新华章。

  五、对党忠诚、政治建校的红色根基

  学校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基础上创建的,对党忠诚是学校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虽然经历无数艰苦与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靠的就是一代代农大人对党忠诚、对党的教育事业忠诚的坚定信念。无论是解放初期还是和平年代,新疆农业大学将对党忠诚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落实在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守中。从八一农学院成立至今,学校始终注重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直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随着时间推移,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但狠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旗始终高高举起。

  建院初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明显带有人民解放军的工作特点,注重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管理上,建院初期完全实行军事化、供给制,师生员工都穿军装,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方形的红边宋体字胸章。学院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组织建在基层,在系里配备协理员,下有指导员和政治干事,负责全系学生的政治、党务和思想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当时学员都不存在不安心专业学习的问题,毕业分配时不填报志愿书,也没有想留在城市而不去基层的想法,而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和组织安排,自愿到国营农场,不论南疆还是北疆,宣布分配方案的命令后,打起行李就出发。

  故事园

  时代各有不同,党建思政一脉相承。有建校初期打下的良好根基,70年来,抓党建促业务、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沿袭至今。学校始终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党建和思政工作一直走在自治区高校前列。特别是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学校经受住了考验,为自治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作出了新疆农业大学应有的贡献。多年来,校党委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校党委连续多年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好班子”;从学校选拔出许多优秀的年轻干部,输送到机关、企业、地方和高校;校院两级党组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样板党支部和自治区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广大学生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竞技比赛中摘金夺银,走在了自治区高校前列。

  2019年4月,学校原创话剧《大地之子》首演

  2019年9月,学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教职工合唱比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春季开学在即,落实春季开学复课的要求显得异常艰难,当时全疆各高校对组织学生返校复课工作都持保守态度。在这场“大考”当中,校党委深入学习自治区党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教育规律,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制定返校方案、细化接站方案、反复演练应急预案……把学生返校开学复课的每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每一个风险都进行认真评估和充分论证。经过周密部署,顺利组织2.5万名学生平安健康返校,实现春季开学复课,返校学生规模居全疆高校之首。5月中旬,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亲临学校,充分肯定了学校开学复课和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正是校党委对党负责、对教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了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沿着自治区党委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2015年,学校各族学生在国旗下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新疆农业大学“红色基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纬、文化基因、现实关照、价值意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包含老一辈农大人在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同样也涵盖了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常学常用。因此只有读懂红色基因深刻内涵,我们才能把红色基因渗入血脉、融入灵魂、化为行动,切实承担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只有深刻把握红色基因的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把革命先辈用赤诚和奉献培育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