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dm系统简单模块介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ofdm仿真没有数模转换 ofdm系统简单模块介绍

ofdm系统简单模块介绍

2024-02-10 1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OFDM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1、串并、并串转换; 2、FFT、IFFT转换 3、加CP、去CP 如图:

1、并行传输: 发射端,高速数据流经过串/并转换后,成为多个低码率码流,每个码流用一个子载波发送。

它主要解决两种衰落:

多径效应:信号传输路径不一,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强度不同,造成空间选择性衰落,产生多径时延,引起符号间干扰ISI,增大了系统的自干扰。

频率选择性衰落:不同频率在相同空间的衰落特性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衰落引起较大的信号失真,需要信道均衡来矫正。带宽越大,信道均衡越难实现。

故:使用并行传输技术,每个码元的传输周期大幅增加,降低了系统的自干扰。同时,并行传输使宽带单载波转换为多个窄带子载波传输,频率选择性衰落不明显,信道均衡简单。

2、FFT OFDM要求各子载波相互正交,FFT(快速傅立叶变换)与IFFT能较好地实现正交变换。 发射端使用IFFT模块来实现多载波映射叠加过程,经过它,可将大量窄带子载波频域信号变换成时域信号。 接收端,用FFT把重叠在一起的波形分隔出来

3、加入CP 由于多径时延,OFDM符号到达接收端可能带来ISI。并且,不同子载波到达接收端时不再保持绝对的正交性,从而产生了多载波间干扰ICI

如果在OFDM符号(数据比特经过IFFT、并串转换和加CP后称为符号)发送前,在码元内插入保护间隔,当保护间隔足够大时,多径时延造成的影响不会延伸到下一符号周期内,从而减少了ISI

在OFDM中,使用的保护间隔是循环前缀CP,即每个OFDM符号的尾部一段复制到符号之前。比起纯粹的加空闲保护时段来说,加入CP增加了冗余符号信息,更有利于客服ISI;同时加入CP可以保证信道间的正交性,大大减少了多载波间干扰ICI。

OFDM系统的特点

优点:

1、频谱效率高。传统的FDM系统要有保护带宽,频率的利用效率不算高。

2、带宽可灵活配置,可扩展性强: 带宽大小可以灵活分配:相对以往固定带宽的系统如WCDMA系统中,上下行5MHz带宽是固定好的,而LTE带宽可根据需要灵活分配 使用的频率可离散分配。WCDMA系统所需的5MHz带宽必须是连续的,而LTE不需要连续。

3、自适应能力强。系统不断监控无线环境特性随时随地变化,通过接通、切断对应的子载波可使OFDM系统动态地适应环境,提高了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能力。 OFDM的各个子载波可以根据信道状况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如QPSK,BPSK等。信道条件好的时候,采用高阶的调制方式,差时用低阶。

4、抗衰落能力与抗干扰能力强

符号周期长,能抵抗多径效应引起的信道快衰落加入CP,大大降低ISI、ICI

5、使MIMO技术实现简单。 OFDM使每个子载波的信道可看成平坦衰落信道,使子载波上MIMO的检测只需考虑单径信道而不需考虑多径信道的影响。简化了MIMO接收端的实现。

缺点:

1、均峰比高 OFDM符号由多个子载波信号组成,各个子载波是由不同的调制方式分别完成的。OFDM符号在时域上表现为N个正交子载波信号的叠加,当这N个信号恰好同相,功率以峰值相叠加时,OFDM符号将产生最大峰值功率,该峰值功率最大可以是平均功率的N倍。

尽管峰值功率出现的概率较低,但峰均比(峰值功率与系统总平均功率的比值)越大,对放大器的线性范围要求高。过高的峰均比会降低放大器的效率,增加A/D转换和D/A转换的复杂性,也增加了传送信号失真的可能性。

2、多普勒频偏对OFDM系统影响大 OFDM要求各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频偏和相位噪声会使各个子信道之间正交特性恶化。任何微小的频偏都会破坏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引起ICI。 当移动速度较高的时候,会产生多普勒效应,这时载波的中心频率会发生频移。对于宽带载波来说,多普勒频偏相对整个带宽比例较小,影响不大。但对OFDM子载波(子载波带宽为15kHz)来说,影响较大。 同样,频偏会产生相位噪声,易导致高阶调制符号星座点的错位、扭曲,从而产生ICI。

3、OFDM对时间和频率同步要求严格 时间偏移误差会导致OFDM子载波的相位偏移,会导致符号间干扰(ISI);而频率偏移误差则会导致子载波间失去正交性,带来子载波间的干扰ICI。 OFDM系统通过设计同步信道,导频和信令交互,以及加入CP,目前已经能满足系统对同步的要求。

4、存在小区间下行干扰 抑制小区内用户干扰优势明显,但系统本身无法提供小区内多址能力,无法实现自然的小区间多址。需要依赖小区间干扰抑制ICIC技术来辅助抑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