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osfet原理与pn结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2023-10-23 19: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洲物种的外传

1.概况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粮食作物

(1)在欧洲的传播

①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

②从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到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③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④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2)在中国的传播

①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玉米传入中国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

③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3.蔬菜作物

(1)番茄

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③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2)辣椒 

①15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②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概况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2.农作物的传播

(1)小麦: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2)水稻: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 畜禽类的传播

(1)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这些欧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对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对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3)对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牲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对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对中国:玉米等外来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4.对当地环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1)对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所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

“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哥伦布交换”有如下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涉及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打破了文明相对孤立隔绝状态(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欧洲主导;具有不公正性。

辩证看待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我国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种植了这些作物,使不适宜种植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略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的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