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k线基本原理 关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关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2022-10-05 08: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玉洁

  摘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感受美、感知生活的能力,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作为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的教学能力,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艺术欣赏生活化,生活经验艺术化,为艺术欣赏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感知力,实现使美术欣赏的教学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海洋,从而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作品;欣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22-0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课,使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之美、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使学生从欣赏认识中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掌握运用语言、汉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而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充分发挥美术欣赏的优势。   一、美术欣赏的方式   由于现代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加上教科书印刷技术的提高,目前美术课本中美术欣赏的内容尽可能挑选有代表性的世界名作,体现出教材的审美价值。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分为专题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方式。   1.专题美术欣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2.随堂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环环相扣。随堂欣赏课流程:首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重难点;最后,选择随堂欣赏的作品,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感悟欣赏。上好一节随堂欣赏课实为不易。所以随堂欣赏有效与否,对一节课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随堂欣赏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包括: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的欣赏内容。这些内容对达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参观美术欣赏。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或参观城市建筑,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等等。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参观欣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   那么,欣赏课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握应用的时机与尺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实施:   1.比较法。将实物照片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发现概括、夸张、变形、添加等表现方法的应用。将写实与非写实作品进行比较,启发开阔学生思路。通过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欣赏后,可以选出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比如,达・芬奇所绘制具有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与达达主义画派代表画家杜尚的《长胡子的蒙娜丽莎》,两幅作品通过教师引导比较,让学生区分理解两者的异同。   2.归类法。将所欣赏的内容归类出示,让学生自己找寻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清明上河图》与《簪花仕女图》同列之下总感觉没什么联系,可其实两幅作品都说明了美术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信息的载体。诚如我们从《清明河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宋代的社会风俗、建筑制式、贸易的方式等。同样也可以从《簪花仕女图》中看到反映唐代宫廷生活的某个侧面,通过服装、发式进而体会其生活方式、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   3.电教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从不同角度选用不同作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对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的解读,可利用phtoshop软件来分析画家的这一经典名作。具体可以将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的面部进行分解,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块面,再用PPT课件中的动画动态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较为轻松地理解毕加索作品的构成规律,既而读懂立体绘画,这种直观的演示胜过语言的多种描述。   二、美术欣赏的教学   1.教学设计。一节美术欣赏课中有许多美术作品,而课程的时间有限,只能有所侧重地去选择、分析作品,可围绕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构图等进行分析。围绕作品的题材进行赏析。平铺直叙地逐一分析既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也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需要找出一个欣赏的侧重点,并设计一个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同样是美术欣赏教材,可以有所侧重或侧重于一个画种的发展演变史,如中国画欣赏中可以结合中国画由人物到山水到花鸟的兴衰历程;也可以突出分析某一流派的某几个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如突出介绍后印象主义的塞尚、高更、凡高三位艺术家,而简述其前后的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或着重介绍某一国家某一时代最有造诣的几位人物画家,而简述其他静物、风景画家等。所以,教师要整体地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中各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节课的中心,是贯穿于一节课的灵魂和主线。重点内容往往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掌握了重点,这节课就算成功了。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   (1)课前认真备课、抓教材重点。美术欣赏课不像美术常识课那样强调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更富有情感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为此,美术教师要能很好地掌握美术史的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深入地钻研教师参考用书、熟悉教材,找出课中的要点。同时还要分析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教师在上课前应先“吃透教材”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材重点,使知识系统化。再“吃透学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水平,有了课前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提供有力的条件。(2)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课堂中学生一眼看到,所以就能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例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的知识点为例,从课程中提炼出最关键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①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②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③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一般说来,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按照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来设计,即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一节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课为例,这样来设定其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主要特点。(2)选择一件你喜爱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可以从课本中或其他地方选择绘画或雕塑作品),写出从形式、内容以及文化层面等方面的赏析短文。(3)通过学习后,谈谈对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成就的感想。这三条教学目标全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四个领域。其中都包含了美术欣赏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而对美术作品的全面欣赏并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同时体现出创造性目标和情感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中国古代艺术欣赏,又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该课中最为深刻而崇高的情感目标。   4.教学创新。传统教学冠以“贴标签”牵强的说教方法并不是高明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当代学生喜欢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希望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除了欣赏教学之外,如果还能加以让学生动动手,画一画、做一做、参加集体创作活动。让学生们大胆地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创造力。   三、美术欣赏的问题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作为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阶段。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需要教师的介绍和分析。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尝试分析。   2.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会影响左右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应该比较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通过讨论引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欣赏美术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品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教师根据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学会欣赏。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身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或评价。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研究表明,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实践,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时也不能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同时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知,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尽我所能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J].湖南文科学出版,2003,(6):13-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335431.htm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