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C杂志投稿经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jba杂志 JBC杂志投稿经历

JBC杂志投稿经历

2023-11-01 10: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JBC杂志投稿经历 2014-04-03 22:09 来源:科学网 作者:牛 旭波 字体大小 - | +

我的第三篇文章从开始做到最后接收前前后后用了1年零11个月。第二篇文章是于2012年5月份接收的,其实当时并没有想着能再发一篇的,主要是觉得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离博士答辩只有1年时间)。我博士五年的工作都是围绕A基因的功能展开的。A基因最初是在Yeast里发现的,其主要的生化功能也是最早在Yeast里得到阐释。其发现者和功能的主要阐释者便是去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Randy Schekman(UC berkeley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PNAS前主编,elife主编)。 A基因的蛋白产物(A蛋白)的生化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运输泡的组成部分参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蛋白转运;二是参与核孔复合物的形成。我的第二篇文章主要阐释了A蛋白介导的蛋白分泌在斑马鱼消化器官早期发育中的作用。刚刚接收的第三篇文章主要解决的是A蛋白的核孔复合物功能在斑马鱼视网膜发育中的作用。其实在准备做第三篇文章之前挺纠结的,主要是核孔复合物功能和器官发育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报道,这些文章涉及到不同的model systems,包括mouse,zebrafish,c. elegans,drosophila等。 所以当时觉得即使我们再做一篇有关核孔复合物功能和器官发育关系的文章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考虑到当时还有一年时间毕业如果不继续做点东西出来又觉得很浪费时间,心里又过意不去,而且当时觉得手里只有二篇不大的文章很难找到很好的博士后位置。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先不想那么多了,先好好做了再说,不管文章最后到哪儿,总之也算是一篇自己的文章。想通之后立马动手做实验,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实验开始于2012年6月份,也就是第二篇文章刚刚接收后不久。

说实话做这篇文章的整个过程蛮顺利的,主要是我们手上有斑马鱼的突变体,而且这篇文章中用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都是我比较熟悉的,所以做起来很得心应手,到了2012年12月份的时候绝大多数数据都做完了,然后我们决定快速的整理好数据写出草稿准备投稿。当时我导师觉得还是先让一个业内资深人士看看比较好,于是我们就把稿件发给一个本领域超牛的美院士看,发给他主要是考虑到他以前也做过大量A蛋白的研究,所以对这块儿的工作还是蛮了解的。 这个美院士并没有亲自看稿件,而是委托他的一个博士后代为看。大概过了两周,这个博后回信说其中有个关键数据不能convince他,建议我们补一些实验以使文章更convincing一些。当时我和导师都觉得他的建议非常有道理,然后就立马安排实验并订购了一批试剂准备补这些实验。没想到正好寒假时间到了,订的试剂不能马上到,得到年后了才能到货,没办法只能等到年后了,然后就回去过年了。其实过年期间导师也给我打过几次电话,说是再考虑考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那个博士后提出的问题。其实我在家过年的时候我也想过了,是有更好的办法,只是实现起来比较难,也会很花时间,所以自己心里就想着换其他办法去解决。盼望着年终于过完了,回到学校后试剂也到了,然后赶紧按照实验的安排把所有该补的数据都补了,前后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然后重新把新数据整合到原始数据里,再把草稿重新弄好后发给了那个博士后看。博士后看完说补的挺好的,也挺convincing的。 但他说如果再有点相关支持的数据就更solid了,他说他的PhD导师也是做这个领域的,或许能合作一下。然后我们问他是否可以代为联系一下他的PhD导师商量下合作的事儿,然后他email他导师并且很快获得了他导师的同意。他的PhD导师为我们的草稿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辅助说明数据,之后我们重新整理好所有图片并改好草稿准备真真正正的投稿了。 投的第一个杂志是Development,文章很快Under Review。过了一个月,review意见回来了,有两个reviewers,提的意见都比较negative,editor在权衡后拒稿。然后我们也不想和editor多纠缠就决定改投其他杂志。其实在投Development之前我们发现和我们的研究内容非常相似的一篇文章出来了,发表在Biology Open,是一个英国人实验室做的。 一模一样的A蛋白,一模一样的表型,只是机理不太一样。我当时看到这篇文章连死的心都有,几乎完全的撞车啊,被这篇BO文章害死了(其实我第二篇文章也撞车了,也是被这个英国人实验室撞的,也是一模一样的蛋白,一模一样的表型,而且机理也一模一样,这也是我的第二篇文章发表起来相当艰难的原因,前前后后折腾了十个杂志才接受,从投稿到接收花了两年时间)。感觉这五年被这个英国人弄的够惨,真是倒霉到家了。后来想想撞了就撞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再怎么想也没用,还是继续投自己的文章吧。 第二个投的杂志是Plos Genetics,也是很快Under Review。过了大概4周review意见回来了,三个reviewers,第一个提的意见很positive,第二个和第三个比较negative,但提的意见确实非常好也很细,editor的意思是拒稿。然后我和导师好好分析了一下他们的comments决定补数据,就是把三个reviewers要的数据全给补上后再投回去。补这些数据累的要死,熬了好几个通宵,好几次都是凌晨七点才回去,当时自己都有点可怜自己。不过补的还是蛮开心的,也很踏实,觉得虽然累点但是在一点一点的拿数据。 接下来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把所有要的数据都补好了然后我们又重新投回了Plos Genetics。当时我们觉得Re-review的希望还是蛮大的,毕竟把三个riewers所要的数据都补上了。重投回去之后我们一天一天的等啊等。13天后editor回信说不行,还是拒稿,他的主要意思是其中一个关键数据还是不能够convince他。哎,没办法,我们也不想再在这上面花时间了,准备再改投其他杂志。 第三个投的杂志是EMBO journal,这个杂志反应超快,三天后就给了答案,拒稿。然后再继续选择其他杂志,本来我们想试试EMBO report的,但是考虑到时间有限(其实这个时候已经超过毕业日期了,不过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们就直接投到了JBC。投到JBC后Review了一个月。两个reviewers,意见都比较positive,editor也比较中意但还是说目前还不能接收,需要好好考虑两个reviewers的comments。当时审稿意见回来的时候已经放寒假了,我当时在家。然后导师通过电话和我仔细的研究审稿意见,逐条的分析,看看到底需要补哪些数据。 研究完之后我们发现真正需要补的就两个数据,其他都是需要解释或者说明一下的地方。后来导师又跟我通了几次电话,主要是让我好好想想每个问题应该怎么去回答。其实在家过年的时候根本没心情玩,就想着怎么回答reviewers的意见,每个question我都好好的考虑过,也都写成了point by point以供导师分析参考。年后回校后我赶紧找导师谈谈我的意思,谈完之后我们有了比较统一的观点。综合我们以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后我们逐条对问题进行了回答,然后再把要求补的两个数据补上。 这前前后后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吧,我们弄好后送回去,过了十几天editor说我们的文章接收了,当时那个高兴啊,感觉皇天不负有心人,如释重负。 回顾五年来自己的研究生活,有苦又累,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五年的科研生活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先不要想后果,也不要给自己退路,台阶下,先努力了再说。科研就是努力了还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结果,我会心里牢记这一点并把它付诸于我以后的博士后研究中。 目前PhD阶段的所有工作都完成了,总共发了三篇文章,一篇小review,两篇research articles。接下来马上就要去美国博后了,希望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能走的平坦些,能多做出一些好的发现,也希望每一位真正从事科研的人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做研究。

编辑: zhongguoxi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