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入职新公司如何快速熟悉和看懂代码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java开发什么的 java入职新公司如何快速熟悉和看懂代码建议!

java入职新公司如何快速熟悉和看懂代码建议!

2024-07-15 08: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这几年待过一些公司,最近入职了一下新公司,闲来没事,发现网上有很多小白去新公司,不知从何下手,导致劝退,或者很慌的。

说说我的一些建议和一些个人经验吧

项目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千万不要一开始就选择看代码看技术,项目的技术往往是结合业务相关联的

 

1.公司入职java,前3天或前一周,正常来说是不会接手开始做项目。 达环境配启动项目,不要浪费太多时间,最多半天到一天时间,以前有个同事搭个环境要两三天

 首先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性: 自己常用的开发工具和安装文件要有云存储和备份。自常用工具要快速安装搭建。 最重要的云笔记要经常编写。如记录地址,代码 账号等参数,

2.首先认清楚自己待的项目团队的人员大概的分布情况,可以选择吃饭的时候问,或者问hr 老大等人。了解哪些人是搞前端,哪些人搞后台,有些公司会带人去介绍,有些不会。

3.再了解目前的项目团队主要负责的项目情况:  

        1) 项目进度,目前是做到哪一步,自己在团队的定位是什么 是普通小白还是主力开发。

        2) 了解项目是做什么的,具体的核心业务是什么,主要是要知道这个项目具体是做什么用的。一些公司有些人搞了一个月,还不不知道项目具体是干什么的。

        3) 了解项目产品,有文档看文档,没文档请教产品经理 或者懂的人。首先站在用户的角度去使用现有的这个项目流程,让别人演示一遍给你看,每一个模块讲一讲是干什么的,站在用户思维去用,才能发现产品的好不好使用。

        4) 当你大概自己会简单操作和使用现有的产品再去看项目的结构代码

        5) 项目首先看结构是传统项目,还是多maven,还是微服务,前端有几端 如:pc端,微信端,app端什么的。再看看pom.xml 用了大概那些等等,模块的划分,工具类目录,项目的核心配置,mybatis写法, 接口风格,等大概的情况了解

        6) 不要去一开始就去看某个代码的实现技术实现什么的,接口的代码等等,别人写的东西一开始也没必要去看,除非是交接,但是前提还是要清楚业务。一般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7) 这时候差不多对项目的产品和项目的架构情况有一个大致初步的判断和了解。

        8) 打开数据库文档 或者数据表,分模块和业务去看,如:用户主表有哪些,用户扩展的表简单了解。其他模块的主表是什么情况, 模块与用户的关联是怎么情况。了解数据库表的基本情况和设计风格,不懂业务也没有关系,只是了解大概的情况,这些业务有哪些表。 

        9) 前面这么多步骤,随着项目的复杂度 大概2天到一周,完全可以知道这个项目整体情况 。从项目是干什么的,项目后台架构是如何,数据表大概情况。

        10) 知道这些后就完事了。当老大问你看的怎么样了,你就掌握的情况通说出来,那些不对的,项目不懂的也都可以说出来。 

        11) 接下来一般会安排小问题 小bug,小业务去让你去改,这个时候就可以随着慢慢的融入去开发。

     最重要的一点  不懂就问,不懂的列出来,善于去思考。 吃饭的时间 抽烟的时间,下班的时间多请教!不要怕别人以为你不行,一个项目不懂的人多了去了,很多人只负责自己的模块 其他的人也不懂。   没有谁会拒绝一个虚心请教的人,除非你问增删改查怎么写

     不要待了几天啥都不知道,往往劝退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第一天 下午没事 一般就能知道这个项目大概的一个情况,第二天以用户的使用去操作系统,第三天在去具体了解业务实现过程。后面有任务就做,没任务就看业务。不是看代码。 

      新手去了一个公司,往往一股脑就跑项目,看代码,搞了几天 别人都不知道你在搞什么。  最重要的是知道业务 ,随着业务去看代码的实现。

     当具备这些的时候 去大部分的公司 能快速上手是没有问题的,少则2,3天,多则一周。大多公司不会让你熟悉半个月 一个月,除非是交接啊 或者是很大的项目。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联系  qq: 1120972968」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m0_37946870/article/details/110084175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