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jacs投稿一般几天出结果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2023-05-06 0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80200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学制:3 年   专业介绍: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以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优势研究方向为基础,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重大战略为引领,以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集群优势及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契机,以机械工程上海市高原学科及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为支撑,形成具有特色及国内外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局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近亿元,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智能无人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研究方向:   01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   02 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技术装备   03 特种机器人技术和警用装备   04 智能机器人与柔性自动化技术   05 数字医疗技术与装备   06 微机械与精密工程   07 制造系统与制造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   08 现代设计制造和企业信息化技术   09 产品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10 CAD/CAPP/CAM/CAQ/PDMM   11 机电与流体控制技术   12 光电检测与传感技术   13 工程检测中的光学方法   14 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   15 工程摩擦学与现代机械设计理论   16 仿生摩擦、生态润滑及摩擦化学   17 半导体机电装备与工艺   18 微电子/光电封装集成技术   19 半导体光电制造与新型显示   20 微型机电系统(MEMS)的分析设计技术   21 机电一体化系统及其控制技术   22 工业工程理论及其应用   23 磁悬浮理论及其支承技术   24 环保型与生物体内润滑技术   25 增材制造与生物3D打印技术及其装备   26 先进驱动器与直线电机技术   27 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28 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的研究及以及其在生物、医学、光学等方面的运用   29 智能无人系统   30 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技术   31 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   32 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   指导教师: 刘树林、于瀛洁(本年度不招生)、周晓君、吴智政、雷静桃、王驰、郭红卫、张震、高洪跃、李恒宇、周文静、张顺琦、孙涛、屠大维、王小静、刘丽兰、郭帅、袁建军、何斌、王永国、张旭、李育文、张钢、李喜峰、魏斌、杨绪勇、田应仲、蔡红霞、张泉、解杨敏、沈南燕、李静、华子恺、王文、任彬、罗均、谢少荣、彭艳、蒲华燕、刘媛媛、李小毛、杨毅、刘娜、杨扬、孙翊、岳涛、张丹、王敏、杨连乔、李龙、董清晨、张健滔、段超群   考试科目:   1. 1001英语   2. 2012机械工程专业基础   3. 3013机械工程专业综合   申请-考核办法: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根据《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试行)》,我院博士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择优录取,严进严出,宁缺毋滥。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参加“申请—考核”制的申请人必须满足《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学术不端及其它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2.硕士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已经以第一(或除导师以外的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申请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相应的科研成果;   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折合百分制60分);   4.报考就业方式一般应为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即入学前须将申请人本人全部人事档案和组织关系等转入我校,不接受同等学力申请人申请。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人按照《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按时提交以下报考材料:   (1)《上海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登记表》1份(网上报名成功后下载,A4纸正反打印);   (2) 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及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学位认证报告)。申请人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学历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如不成功须申请书面认证报告后复印,具体申请操作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申请人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看学位信息并下载打印本人的学位验证报告,具体申请操作方法见:https://www.chsi.com.cn/xlcx/brcxff.jsp;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及学籍认证报告,申请人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在线申请学籍验证并下载打印学籍认证报告;凡在境外获得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成绩单(原件或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成绩公章或申请人档案保管部门公章);   (6)至少两位与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相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书面推荐书原件(下载地址见《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7)外语水平成绩证明复印件;   (8)自我评价和攻博期间的详细研究计划书(不少于5000字)(下载地址见《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9)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供论文详细摘要和目录;   (10)证明本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11)科研成果(含发明专利)、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论文或专著等复印件(论文复印件应包括期刊封面、目录及正文第一页,如论文被SCI、EI检索,需提供相应检索证明)。   申请人必须保证以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得伪造,一经发现将取消其报考和录取资格。   注:纸质材料请按照材料清单里的11项准备(每一项内容装订后,请标明顺序,按照顺序放入牛皮纸袋中,牛皮纸背面请注明报考号、姓名、导师姓名和报考学院,牛皮袋封面请列出11项清单列表,以备查验勾选),请在截止时间前递交所有报考材料(电子版/纸质版)。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在规定的报名期间登录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网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须按照《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要求缴纳报名考试费、打印报名表、上传电子版材料、寄(送)纸质版材料。申请材料收到截止日期以《上海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我院未收到材料或申请人未在规定时间(以邮戳时间为准)邮寄报考材料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所有报考材料一律不退还。   2.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资格审核小组按报考导师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即对报考同一导师的申请人统一审核标准、审核程序,进行资格审核。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材料审查结果,确定进入综合考核的申请人名单,在学院网站上公布,并报送研究生院备案。资格审核通过的申请者参加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关注学院网站)。   3.综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如下:   综合考核专家组由至少5名责任心强、为人公正、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外语交流能力强的申请专业所在学科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不低于60%。   综合考核采取线下面试或网络面试形式,包括英语100分、专业基础100分、专业综合100分、综合能力200分四个部分,满分为500分。 综合考核专家组应对申请人的专业水平、从事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等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多元评价,并给出书面的评价成绩。录取时根据导师招生计划数,在同一学科内按照总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录取;总分相同的,依次按照:1)专业基础 2)专业综合 3)英语 4)综合能力 降序排列。综合考核最终成绩低于满分的60%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等方面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复试记录完备,并妥善保存备查。   同一学科(专业)的各平行综合考核专家组面试方式、时间和成绩评定标准应保持一致。   通过综合考核的申请人,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学校统一公示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上报上级部门审核。

  四、其他未尽事宜,请见上海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相关通知。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22年12月

  纸质材料接收人(请考生务必选择顺丰或EMS快递邮寄):

精密机械工程系(报考导师:刘树林、周晓君、吴智政、雷静桃、王驰、郭红卫、张震、高洪跃、李恒宇、周文静、张顺琦、孙涛):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机自大楼)1001室,200444,高霞,021-56331180;

无人艇工程研究院 (报考导师:罗均、谢少荣、彭艳、蒲华燕、刘媛媛、李小毛、杨毅、刘娜、杨扬、孙翊、岳涛、张丹、王敏):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10号楼403室,200444,邵文韫,13621810083;

机械自动化工程系 (报考导师:屠大维、王小静、刘丽兰、郭帅、袁建军、何斌、王永国、张旭、李育文、张钢、李喜峰、魏斌、杨绪勇、田应仲、蔡红霞、张泉、解杨敏、沈南燕、李静、华子恺、王文、任彬、杨连乔、李龙、董清晨、张健滔、段超群): 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机自大楼)801室,200444,徐靓,021-56331513-15。

  参考书目:

  导师介绍(按导师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蔡红霞 (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智能制造系统中相关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智能工业软件的研发工作。主持完成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10余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与PTC公司、中国商飞等单位保持着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关系。主持项目有“大型客机协同研制平台研究与应用”、“面向飞机行业的物料集成管理系统”、“面向大型客机的主制造商-供应商协同制造过程工艺文件管理研究与应用”、“EMC能耗计量与风险控制数据模型研究”、“挤压研磨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多参数下微细孔磨料流加工机床的控制研究”、“提升飞机研制能力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乘用车零部件精密加工智能车间的示范应用”等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EI索引20余篇,获得专利近10多项,已获软件著作权10多项。   联系方式:13641670598 [email protected] 董清晨 (女),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功能有机和低维半导体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在信息存储与神经形态计算、人工突触、光电子器件、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兼任J. Organomet. Chem.编委和专刊主编,Nanoscale Horizons Community Board委员;RSC Materials/Nanoscale Horizons专刊客座编辑,山西省纳米肿瘤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曾获省部级 “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称号。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lectron. Mater., J. Mater. Chem. A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共同主编专著一部,参与撰写专著两章节;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获山西省自然学科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和计划。目前兼任,长期担任JACS, iscience, Nanoscale, Nano Research,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C, 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特约审稿人。   联系方式:021-56337025; Email: [email protected] 段超群 (男),博士生导师。从事装备可靠性研究工作,在部分信息可观测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等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相关成果也用于人体健康状态监测领域。任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专家。担任MR、MPE、AIME等5本SCI期刊的客座主编及编委,担任行业主流及权威会议技术委员及分会主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青年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人才类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计划等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项目。近五年,在可靠性研究领域,发表一作/通讯SCI期刊论文25篇,顶级期刊论文13篇,ESI高被引2篇,所发论文均为行业内主流及权威期刊。在预测与健康管理方向的研究影响力位于全球前列。   联系方式:13476848889 邮箱:[email protected] 高洪跃 (女),超精密光电检测与信息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专业: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工程。   2007 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期间,已在特制液晶显示屏中实现了全息图刷新时间在毫秒量级的实时动态全息显示,突破了光学材料中全息3D 显示无法做到快速刷新的技术瓶颈。未来全息三维显示器或全息三维投影需要大尺寸,高分辨率,全视差的全息视频显示,基于光学材料的实时动态全息显示是这一技术的关键环节和最可行的方向。以研制未来全息真三维显示为重点目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于 2008-2010 年在复旦大学继续开展全息3D 显示和全息存储光盘研究,期间获得刷新时间~1 ms 的超快全息动态 3D 显示成果和 3D 全息图高亮度(衍射效率接近 100%)、高清晰,大景深的静态全息图存储成果。2012 年,全息视频显示成果被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国际信息显示学会)评为 2012 年显示领域 11 大亮点技术之一。2013 年被美国光学学会邀请在美国举行的 Digital Holography and 3-D Imaging 上作大会特邀报告,会议报告连续 2 年成为 Top download 5 Digital Holography and 3-D Imaging OSA Meeting papers。美国 MIT 的 Media lab 负责人 Michael Bove 教授评价“Dr. Gao?s work on holographic liquid crystal films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lographic video, and she has become quite well known among th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It is not usual for researchers to be skilled in materials science, optics, and holographic computation, but developing dynamic holographic displays requires all these kinds of knowledge. Dr Gao?s past work demonstrates her abilities in all the areas needed to create the future of visual displays. I have great confidence in Dr. Gao?s skills and future. ” 2015 年筹建上海大学超精密光电检测与信息显示技术研究中心。2016 年,静态 3D “光克隆”真3D图制作实现低成本,高成品率可重复复制,为 3D 全息图市场化奠定重要基础。2019年,研制出基于上转换荧光的真3D空间幻影显示装备。2020年,利用超快全息液晶屏研制出非像素化的“光克隆” 3D 电视装备,为未来大尺寸、高分辨率“光克隆”真 3D 显示器的研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近年,受邀在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新加坡、台湾及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近 30 次。现任上海大学超精密光电检测与信息显示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职上海科委技术预见专家,工信部下属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专家,美国光学学会(OSA)Display Technology Committee 执行委员,主持10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发表SCI、EI文章近4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真3D虚拟现实、“光克隆”真三维显示装备、智能3D显示终端和针对芯片制造,真三维医学诊疗应用的纳米制作技术研究。   电话:13671973358,邮箱:[email protected]。 郭红卫 (男),工学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工程检测中的光学方法、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一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基金一项。已在《光学学报》、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Applied Optics、Optical Engineering、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领衔项目“大尺度及复杂形貌光学三维测量理论及关键技术”获得 2011 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联系方式:13917179209; E-mall:hw-guo@yeah.net 郭帅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国康复医学产业促进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产业促进联盟常委、中国自动化学会建筑机器人专委会委员和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理事等。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完成国家科技部863重点项目3项(前三),主持上海市重大机器人科技攻关项目12项和企业科技攻关专项课题22项。发表SCI论文15篇、英文专著1部,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在机器人机构、控制、感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较深厚的基础,具有稳定的机器人学术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13818243678 [email protected]. 何斌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围绕着智能机器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农机装备等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需求,重点展开碳中和技术、智能设计、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学会理事、长江流域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SCI国际著名期刊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副主编、ASME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江苏省科技厅、湖南省科技厅、江西省科技厅等部委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近五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近5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除机械工程专业外,也欢迎控制工程、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本年度只招收全脱产考生。   个人主页:http://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Bin_He19   联系方式:Email: [email protected] 华子恺 (男),工学博士,上海大学智能基础件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骨科植入物与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Orthotek Lab,ISO17025 certified)主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ointsInSilico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美国Accutek Testing Laboratory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副院长(2015~2017)。现任中国食药监总局医疗器械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外科植入物与矫形外科器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SAC/TC 110/SC1),中国生物材料先进制造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青工委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康复工程专委会委员等;是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SCI)期刊编委。长期与国内医院开展医工结合工作,研究转化医学中的工程问题,在康复工程、外科植入物等医疗器械方面进行合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市民创造发明成果奖等。近三年,在相关领域国际刊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参编专著3本、主持完成国家及企业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解杨敏 (女),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的智能感知及自动化控制,主攻无人系统复杂环境建模、机器视觉及自主导航技术,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前沿理论应用于星球巡视器、战场环境感知、海底采矿、水面无人系统等领域。现主持装备发展部基金、上海科委人才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获得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雷静桃 (女),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医用/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模块化技术等。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空大学,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博士后出站,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委员。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0余项,近期承担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四足仿生机器人骨骼肌肉协调跳跃机理及类生物刚度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智能手术器械与高精度复位操作执行系统构建”。国内外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 90 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20余项,发布国家标准 1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021-66130621(O);E-mail: [email protected] 李恒宇 (男),副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视觉、机器人控制与导航、多机器人协同控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另外,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EI检索7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项,目前已授权专利50余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2011年、2017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2015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2项(2013年、2009年),第三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和2014年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近期负责及参与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型旋翼机自主着艇仿人头眼协同注视控制机理, No. 62073209”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仿灵长类高机动机器人环境状态感知与导航,No.2018YFB1304503”。   [email protected] ,18501751587 李静 (女),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高端数控装备及工业软件研发、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应用,近几年在智能制造装备及工业机器人技术方面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区市级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多项,参与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与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现任上海大学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员,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会员。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李龙 (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硕博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师从结构机构领域著名专家邓宗全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智能结构、智变机构、柔性机器人及智能感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子刊在内的高水平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上海机器人学会会员,上海机器人产业协会会员,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等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李喜峰 (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薄膜电子器件与传感器件。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真空学会常务理事,真空电子与显示专委会主任,获上海真空学会“青年创新奖”,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申请发明专利46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   联系方式:021-56334778;Email:[email protected] 李小毛 (男),博士,上海大学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现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工。2003年7月获沈阳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南京中电14所从事雷达软件总体和雷达数据处理方面工作,2014年至今在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从事计算机视觉及其点云处理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排名第5),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排名5)。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李育文 (男),特聘教授,本科(2000年)、硕士(2003年)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2008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机械工程系。于2008年获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创新部(Ministry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博士后基金,进入多伦多瑞尔森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从2011至2016年在加拿大普惠公司工作,期间获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的工业研发基金(Industrial R&D Fellowship)。于2016年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引才项目,加入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工程系。主要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学、制造自动化、多体动力学、飞行动力学、流固耦合等,研究对象对应用包括机器人钻铆、多机器人协作、并联机器人、自由曲面定位、飞艇等。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东方学者项目1项、以及上海市科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专项项目1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WOS引用超120次),所发表期刊包括AIAA Journal、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Journal of Guidance,Control and Dynamics、ASM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Nonlinear Dynamics、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以及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等航空航天和机器人领域的主要期刊,另外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担任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Journal of Aircraft、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 等 10余种国际SCI 期刊的审稿人。   个人网页:http://my.shu.edu.cn/cn/liyuwen   联系方式:13918894309;[email protected] 刘丽兰 (女),博士,教授,博导,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包括数字孪生建模与分析、制造过程智能决策、生产健康诊断预测,主要在航空航天、汽车、钢铁领域。   主持省部级及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专利与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刘娜 (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 微纳米尺度的自动化操控技术、生物信号检测、生物图像处理。于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机械电子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微纳机器人领域的微纳米操控及检测方法研究,作为主要参与人员完成了多项有关微纳操控检测方法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单细胞生物物理特性检测、微流控芯片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多篇国际顶级期刊学术论文(如:Lab on a chip,Scientific reports等),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委扬帆人才项目资助,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刘树林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电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振动利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负责完成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负责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国家CAI优秀软件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著作及教材7部,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现任全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及企业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 021-66136653;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81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1019室,200444 刘媛媛 (女),上海大学机自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中药外用制剂创新应用工程中心副主任,200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之后曾先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军事医学工程与卫生装备研究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基础与材料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数字化学组委员等;长期从事医工结合研究,主攻方向是生物制造与生物增材制造(生物3D打印)技术与装备,在组织工程医疗器械、柔性传感与智能可穿戴方面正在开展多项创新产品的研发与转化,与沪上及长三角地区多家医院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实现专利转化7项,荣获第二十届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特等奖,第20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等,多项成果被美国物理联合会报道、highlight,并被 ScienceDaily、ScienceNews转载 、研究工作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的报道。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罗均 (男),博士,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多项课题,并担任 “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学科” 国家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原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带头人,在学科范围内布局智能无人装备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来,罗均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7),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2017),国家百千万人才(2017),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上海市领军人才(2015),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5),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16),上海市师德标兵(2016)等学术和荣誉称号。罗均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领衔的“无人艇”教师团队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负责筹建实验室先后获得上海市无人艇工程技术中心和海洋智能无人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罗均教授提出了以机械为基础的机器人或高端装备中的灵巧机构;以控制为基础的机器人运动载体对环境力载荷的抗干扰;以光学和声纳图像处理为基础的复杂背景图像解析三大机器人共性技术,特别重视机器人技术和国家战略计划相结合,为国家海洋战略计划、极地战略、国家重大活动、国家文物考古、国防建设等提供了机器人方面的技术支撑,为国家做出了科技贡献,是国家优秀的科技人才,罗均教授的很多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包括被央视、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进行报道。   主要社会兼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第十四届专家评审 组成员,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 863 计划机器人技术专题会评专家,中国 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Logistics”、 “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学术杂志编委,国家体育总局空中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委专家等。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彭艳 (女),博士,研究员(破格),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海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海洋无人艇、海洋环境动能自俘能技术与部组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奖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10余项。带领团队研制海洋生态浮标、化学需氧量传感器、海浪在线监测系统、海洋XX保障系统、“精海”15个系列海洋无人艇等,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极地战略和海上重大事故应急探测与救援等。精海无人艇装备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探测南海岛礁海域;装备于“雪龙号”科考船,探测南极罗斯海;装备于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探测东海岛礁海域;搭载于海洋地质调查船,进行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急国家之所急,成功完成东海“桑吉号”海上撞船溢油探测与处置等;长江口水下考古中发现20世纪40年代军舰和清中期沉船,是上海作为世界航运中心、一带一路重要城市的重要实证,丰富了上海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和“黄金水道”交汇点战略地位的历史文化内涵,获我国海洋无人艇方面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蒲华燕 (女),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破格),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负责研制的海洋无人艇完成了2018年东海桑吉号碰撞爆燃沉船事件中应急处置和监测,为航运史上首次大规模轻油泄露事件评估和处置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极端环境下机器人探测装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01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还获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4次获得IEEE最佳论文奖等。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任彬 (女),博士,博士后,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香江学者, 现为香港学者协会会员。2016年入选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现为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特种机器人、航天测试、医疗装备、人机交互。围绕着特种机器人、航天测试、医疗装备、建筑装备等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展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系统、并联机器人和人机交互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6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另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香港政府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SCI/EI刊源)发表论文23篇,专著2部。除机械工程专业外,也欢迎控制工程、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联系方式:86-13916297236;E-mail:[email protected];   个人网页:http://my.shu.edu.cn/cn/renbin   通信地址:上海市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909室(200444) 沈南燕 (女),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教授,长期从事先进磨削技术研究、工业机器人复杂应用技术研究、混联机器人研发、数字孪生技术研究、数字化制造应用软件研发。近年来,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近10项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与三大检索论文4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及SCI检索论文近2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软件著作权多项。现任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大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中心负责人,上海市机器人学会会员,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项资金项目评审专家。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孙涛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振动与噪声控制、系统动力学与建模联合仿真、虚拟样机技术、软件数字化等。长期致力于重大装备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与动力学研究,在系统动力学和虚拟样机仿真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多年来从事航空、船舶、核电、国防等领域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及所研制软件已成功应用于航天、船舶、军工等领域的系统设计改进。作为论证专家,多次参与型号设备低噪声设计技术论证等,得到了广泛认可。在《Mechanism Machine and Theory》、《Ocean Engineering》、《机械工程学报》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多种期刊论文审稿人。获得国防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专项等国家级项目在内的数十项课题。目前主要从事声隐身领域研究工作,正在主持国防专项等项目研究。   联系方式:021-66130813(O);Email: [email protected] 孙翊 (男),博士,副研究员,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智能结构与机构设计、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机电系统动力学及振动分析控制。2003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士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2006年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制造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受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资助于日本立命馆大学机器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博士毕业后任日本立命馆大学综合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级研究员;2016年4月回国到上海大学任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军武器装备预研、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项目课题研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装备发展部领域重点、陆军武器装备预研项目,主持完成多项企业委托研究课题。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多次获IEEE最佳会议论文奖及最佳论文奖提名,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年)、机械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及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现为IEEE机器人协会会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 Robotics & Automation Magazine、Robotica、Mechatronics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技术专家评委、现场裁判,IEEE/RSJ Intl. Conf.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国际学术会议Tech.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Associate Editor。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田应仲 (男),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机器人学会理事,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理事,德国纽伦堡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瑞尔森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医疗机器人、柔软体机器人、医学图像处理。近5年主持项目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科技部重点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4项、上海市教委项目2项,横向项目5项;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一项。   联系方式: 13764924929,Email: [email protected] 屠大维 (男),博士,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检测及装备、机器视觉及智能控制、人机交互及人机混合智能系统等。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海生物数字化原位观测记录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激光高速线扫描3D生物测量相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步扫描光场成像术及水下三维视觉传感应用”、上汽科技基金会产学研项目:“基于车内外视线聚焦的眼球识别技术预研”等多项。博士论文课题可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围绕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技术开发等不同层面来深化和展开。欢迎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的光学工程专业、测控专业、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   Email:[email protected] 王驰 (男),教授,博导;上海市“晨光学者”(2012),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获得者(2019),上海大学机自学院“首届青年英才奖”获得者(2019)。2009年6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7月在上海大学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光学检测与融合传感方面的工作,研究方向有微小光纤内窥技术、声-光融合探测技术和微光夜视监测技术等。目前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实验室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光学精密工程》(EI核心)期刊编委、《中国测试》(中文核心)期刊编委和《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核心)期刊青年编委。主持完成与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以及国防科技课题等20多项,国拨研究经费1千多万元,发表SCI/EI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1部。   联系方式:021-66130801(O);Email: [email protected] 王敏 (男),博士,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副研究员(副教授),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获得者。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科学工程等。研究方向:机械系统动力学、有限元分析及主动控制。2018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制造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主被动减振系统、机械动力学、智能流变材料、压电陶瓷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及各种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和信号测试及后处理分析。在《ENERG CONVERS MANAGE》、《IEEE-ASME T MECH》、《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和录用SCI/EI论文32篇,其中ESI高被引1篇,TOP期刊13篇,中科院一区11篇,获得国际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评,近三年单篇最高他引73次,累计他引312次;担任J SOUND VIB、J VIB C等多期刊审稿人;受邀《科学中国人》杂志专访,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学术论坛,并担任主讲嘉宾及海报宣传;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8项,美国发明专利4项,PCT国际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英国外文专著1项;科研成果方面,获2018年机械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及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军科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首批重点项目、创新特区基础加强173项目2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纵向课题5项,省部级纵向课题3项,横向课题4项,任现职以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累计经费 925万元;并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02重大专项、国防民航高分遥感预研、装备发展部领域重点、海军武器装备预研、陆军武器装备预研等一系列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   爱好广泛,喜欢运动,打羽毛球、旅游、摄影等。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王文 (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滑动轴承技术及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滚动轴承技术,特种轴承研发。1999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发表了10余篇国际刊物论文,目前承担一项国家级项目、一项部级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王小静 (女),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滑动轴承与转子系统,流体润滑理论,轴承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项目40余项。在三维瞬态热弹流体动力润滑理论、轴承转子非线性动力学等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王永国 (男),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导。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技术、加工工艺与切削大数据。主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单项国拨经费790万)等国家项目以及发动机用户企业加工工艺及刀具优化项目和刀具生产企业委托高速高效精密刀具的开发项目合同经费2000余万。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30余篇,国际期刊和国内机械工程学报、金属学报等一级学报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版权2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籍一部,参编教材一部。西安交通大学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曾担任德国蓝帜金属加工技术集团(LMT)汽车行业经理,德国玛帕(MAPAL)公司设计经理、工厂经理等。多次到德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刀具公司以及德国各大机床公司总部进行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的学习和交流。拟招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加工工艺和刀具、加工工艺与切削大数据方向感兴趣,制造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扎实、英语基础好(通过六级,口语流利),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   联系方式:bobwyg(微信);Email:[email protected] 魏斌 (男),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高亮度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有机半导体激光、白光OLED照明以及柔性OLED器件。日本筑波大学和信州大学双博士,2002-2007日本信州大学研究员。2006.12至2007.1,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访问教授,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2008)。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工信部、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以及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第二负责人)、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曾被日本每日新闻、日经新闻等十余家媒体报道,曾获IEEE学会最佳论文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有50余篇被SCI收录, 20余篇被EI收录。其中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Optics Express,Optic Letters,Organic Electr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影响因子大于3.0的文章13篇。目前担任国际SCI期刊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光学领域的编委,以及一些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参与编译著作2部,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3项,其中4项已经获得授权。   联系方式:021-56334331 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143信箱,200072 吴智政 (男),博士,教授。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精密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微纳操作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主动振动控制等。多伦多大学机械学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博士,2004-2010为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员,获加拿大政府工业研究员基金,2011年获浦江人才基金。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项目,以及重大横向项目等。在IEEE Transactions、ASME Transaction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CI/EI科研论文130余篇,担任多个SCI期刊的编委、客座编辑和审稿人,出版Springer学术专著1本。   联系方式:021-56331783 (office) Email:[email protected] 谢少荣 (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技术与系统、类脑机器认知学习等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全国首届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上海最美教师等,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学者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等。曾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访学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在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智能与自主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杂海况无人艇集群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仿灵长类高机动机器人环境状态感知与导航”等。   联系方式:E-mail: [email protected] 杨连乔 (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电子封装与可靠性。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科技部支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企业委托重点项目等十余项,发表期刊论文4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杨绪勇 (男),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随后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0月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加入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发光显示器件的研究,尤其专长纳米发光器件的设计与构筑。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CS Nano, Sma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授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曾获得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奖、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一系列奖励。目前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上海市地方院校能力建设、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7025(O);Email: [email protected] 杨扬 (男),博士,副教授,上海市高校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机器人创新结构设计、软体机器人、新型执行器等。现为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2015年3月于日本立命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015-2016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3月回国到上海大学任教。在日本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多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包括: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重大专项课题“大坝探查机器人研发”、“桥梁探查机器人研发”;日本文部科学省课题“野外机器人信息化机械系统基础技术研究”;东芝企业研发中心课题“气动人工肌肉驱动轻型仿人灵巧手研发”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次获得IEEE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及提名奖。注重机器人实物制作与技术实现,具有丰富的实用化机器人开发经验。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杨毅 (男),博士,研究员,2012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进行为期一年访问学习。以海面无人艇技术、机械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大横向课题1项;发表SCI/EI论文20多篇,多次获得IEEE最佳论文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于瀛洁 (女),博士,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主要研究领域: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智能化、在线在位检测技术及装备等。完成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光科技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等。目前在研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在光学检测、全息显示等领域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精密机械分会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等。   联系方式:021-66130822(O);Email: [email protected] 袁建军 (男),1975年5月出生,工学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导,IEEE高级会员,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浦江人才。清华大学本科及硕士学位,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领域为创新机构设计、机器人动力学。主要应用领域为机器人及自动化非标设计、协作机械臂及工业机器人协作化、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企业横向课题三十余项,发表英文专著1篇,SCI、E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形成多项机器人产品研发成果,包括全地形三维移动路探机器人、盾构机换刀机器人、全向移动机器人、多功能智能床椅一体化机器人、导盲犬机器人等,部分已经成功产业化应用。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岳涛 (男),博士,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微纳操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研究方向:微纳机器人、微流控芯片、智能微机电系统。2003年至2010年在同济大学学习,获得机械工程本科和硕士学位。201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微纳米系统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机器人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Toshio Fukuda(福田敏男)教授。2014年至2018年先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项,承担经费500多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19年带领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子刊等。在国际会议做学术报告20余次,获IEEE最佳会议论文奖、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日本协会青年奖。现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决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委员。担任Lab on a Chip, 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张丹 (女),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并任高级研究员。现任上海海洋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海洋无人系统、海洋环境感知与水下探测、新能源动力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独立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航空重点基金项目1项,参与面上项目、重大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在ELECTROCHIMICA ACTA, Ocea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完成2项专利转化。获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讲过本科生课程“工程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及研究生课程“数值分析”和“专业英语”等课程,曾获全国第六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胜奖。指导研究生获得造船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并入选2022年中国学术期刊学术精要数据库。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张钢 (男),博士,研究员(教授)。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磁悬浮轴承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滚动轴承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滑动轴承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现代设计理论及其知识获取。学术兼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磁悬浮技术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主要完成与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参与过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其中一项是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主持其专题),主持过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主持国家“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专题,主持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研究和上海市微小型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还主持多项横向(军工)课题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26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拟招收高端轴承理论及其在主机中的应用技术、工程摩擦学与摩擦学设计、现代设计理论及其知识获取、机械设计和力学性能分析等方面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博士研究生,也招收定向博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宝山东校区9号机自大楼917室(200444) 张健滔 (男),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有先进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检测技术、微能量收集与利用、振动利用技术等。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合作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上海市科技支撑(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若干项医院、企业委托合作项目等。作为骨干参与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Sensors & Actuators: A. Physical》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项。《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20余个国际SCI源期刊论文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联系方式:13661567185,[email protected]。 张泉 (男),副教授,博导,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运动控制,压电驱动微纳操控系统,无人装备智能控制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装发“十三五”装备预研领域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探索类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多篇被JCR分区Q1区期刊收录;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张顺琦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导,毕业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智能结构多物理场耦合力学,智能结构主动控制、航空轮盘拉削理论、装备结构健康监测等。以独立作者身份在全球知名出版集团Springer出版全英文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SCI索引论文30多篇(中科院一区/顶刊论文12篇)。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期刊《Composite Structure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机械工程学报》等。多次组织国际会议/研讨会,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分会场主席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十余项,主持重大产学研项目1项,参与其它国家级和重大产学研项目十多项。担任全国金属切削机床国际标准化工委员会委员和锯刨床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第七届理事会办公室主任。   联系方式:021-66130801,15821799664,Email: [email protected]   个人主页:https://jingji.shu.edu.cn/zsq.pdf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区9号楼114B,邮箱200444 张旭 (男)博士,副教授。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5年6月于东北大学获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2011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就职于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曾在通用电气(GE)中国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2007.3-2007.12)和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及生物医学系(2010.9-2011.3,2013.12-2014.3)进行访问研究。在《Applied Optics》,《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Machine Vision and Application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文章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EI收录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2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张震 (男),副研究员,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多机器人规划,车辆路径规划,电池状态预测等。1998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2002年硕士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导师:钱晋武教授),留校任教。2004~2005年日本香川大学国际交流研究生(导师:吴景龙教授),201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导师:朱向阳教授),2012~2013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导师:Ou Ma教授)。IEEE/RAS、AIAA、ISBE会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研发计划、国家863高科技计划、上海市科委自然基金等课题10多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在Optics Express、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10余篇。   联系方式:021-66130602,Email: [email protected] 周文静 (女),博士后/副研究员/博导,汉族。200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研究方向包括:微纳光学成像与精密测量、数字全息测量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光学信息处理方法,等,在研以及完成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合作项目、上海科委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上海教委创新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高新技术委托项目等。研究成果在国内国际光学领域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项,同时受邀担任多家光学领域国内外著名期刊相关论文发表的审稿工作。获2017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联系方式:021-66130801;Email:[email protected] 周晓君 (男),教授,博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流体传动及控制、多相流理论与应用。荣誉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技项目8余项,主持完成企业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负责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专利5项;出版著作及教材2部。中国石油学会会员、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船舶工程》杂志编委。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企业合作项目3项。   联系方式:021-66130825;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通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机自学院精机系,200444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