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3 相机操作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iphone13支持hdr显示吗 iPhone 13 相机操作指南

iPhone 13 相机操作指南

2024-03-13 15: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现在是 2021 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也已经使用 iPhone 13 系列接近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我们使用 iPhone 系列已经拍摄了多个项目以及多个场景。所以我觉得也是时候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对于 iPhone 13 系列的影像心得。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文章,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我是完全从 iPhone 13 的重点功能出发,某种意义上你甚至是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一篇「iPhone 13 系列影像使用说明书」。如果你并不是 iPhone 13 系列的用户,可以参考我的其它文章,比如我们过往的《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或者是以《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为框架,最近出版的《iPhone 手机摄影指南》实体书。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会从每一个新增的功能点出发,尝试分析这些功能的本质,然后围绕着这些功能点给出使用建议。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这篇文章我们依然也会配合大量使用 iPhone 13 拍摄的样片,它们基本上都由我和我的挚友摄影师 Jamie 一起完成拍摄。

那么我们开始吧。

(文中照片均由 iPhone 13 系列拍摄)

电影效果模式

电影效果模式可以说是今年 iPhone 13 系列最为核心的新功能。从技术角度讲,可以说这是手机的计算摄影又一次勇敢尝试。不过在展开电影效果模式之前,我想和大家说一说「电影的叙事手法」。其实虽然我们今天几乎所有屏幕介质都是平面的,但是天才的导演们依然使用着一些的独特的摄影技巧,让画面能够有着突破平面的纵深。

这就是电影中非常常见的焦点转换。

电影《复仇者联盟》片段

我相信大家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画面中两个人物一前一后,对白过程中焦点会在两人的面部来回切换,从而牵引观众的视线,并辅助完成叙事。又或者,画面中先出现一个物品,然后导演再转换焦点到人物身上,以此来介绍物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焦点转换」几乎在影视创作中,是非常常见并且重要的创作手段。

但这一创作手段,在手机摄影中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被使用。这并不是说手机摄影拍摄的短片就不需要这样的创作手法,而是因为手机摄影天然的技术限制无法实现。

其实这种限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手机摄影都不能实现镜头大光圈的虚化效果,拍摄人像时不能更加精炼。而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们通过计算的方式,让人像模式在今天得到了普及。

之所以举例人像,是因为手机无法实现焦点转换的原因和手机一开始无法拍摄大光圈镜头的人像原理一致。都是因为手机的传感器面积过小,导致并没有物理上的虚化效果。整个画面基本上全部都是清晰的,自然也就不需要进行一个焦点转换。

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影效果模式应运而生。因此,电影效果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给画面带来虚化。

其实原理上来说,通过算法为视频增加虚化效果和为照片增加虚化效果,只有数量的区别。因为对于视频来说,不过是连续播放 24 张照片(以 24 帧为例)。不过我们都知道即使对单张照片进行虚化计算都很考验计算能力,视频的计算更是指数级增长。但好在随着时间的演进,手机的计算能力也在提升,所以得益于 iPhone 全新的 A15 芯片让这一切得以实现。

客观地说,目前 iPhone 的电影效果还不完美,依然会有抠图失败的概率,但它已经具有一定的可用度。尤其是如果你能够掌握一定技巧的情况下。其实如果你了解整个手机市场,就会发现其实 iPhone 并不是第一个推出类似视频虚化功能的手机厂商。但从我的使用经验来看,iPhone 是唯一一个非噱头类的 。因为只要是视频中内容的虚化,它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高斯模糊,它应该是一种镜头光学的模拟。

在这一点上,iPhone 的视频人像虚化效果可以说是目前大幅度领先于其它品牌。在其它品牌甚至是都无法完整的识别画面中不同主体时,iPhone 甚至是已经开始思考画面中的虚化美感。

我们可以看到焦外的效果非常细腻,和各类顶级的大光圈镜头有着完全类似的散景。这里不得不说 iPhone 影像工程师的审美能力,如果你在拍摄时调整不同的光圈数值(或者拍摄之后调整也可),你会发现焦外散景是有着相应变化的。这一点完全还原了相机摄影的方式,真的细节。

iPhone 拍摄视频截图

其实这种虚化不仅仅是更美了,也让你的拍摄更加便利。因为对于很多镜头来说,如果没有类似的虚化效果,对于场景的要求极高,比如你在路上拍摄,马路上随机走过的路人很抢镜。所以电影效果最基础的一个使用方法就是「简化背景,突出主体」。

iPhone 拍摄视频截图

所以如果想在使用电影效果模式时获得更好的画面效果,有以下几个建议:

1. 寻找空间的纵深。其实和人像模式的虚化一样,我们想要更加真实的虚化,那么首先在空间上至少有虚化的空间。人物和背景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人物和背景紧贴在一起,效果自然不够真实。

2. 想要获得漂亮的光斑,可以寻找背景中点状光源丰富的场景。这种点状光源可以是树木的光影,也可以是室内的点状光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画面中人物面部的光线强度。因为如果背景是点状光源,可能就会有着一定的背光现象,可能会造成一点的画质不足。因此一定要引导模特在光线氛围充足的方向拍摄,避免脸部画质快速下降。

使用 3× 镜头拍摄的电影效果模式会获得更真实的虚化。因为长焦镜头本身的空间压缩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并且 3× 镜头的镜头语言更加接近特写,对于影片叙事有重要帮助。当然 3× 镜头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特写」,它某种意义上更加聚焦的是一种局部。如果具有一定的场面调度,比如画面中人物的移动或者是走动,1× 镜头的确更加适用。

不过如果仅仅是只有一个人像虚化,那么这一功能还不足以称之为电影模式。对于电影效果模式 iPhone 还有一个更加重磅的功能,就是「焦点自动转换」。

所谓的「焦点自动转换」就是 iPhone 会使用算法智能分析画面中的人物运动关系,并且会主动进行画面中的虚实转换。这种转换就是在本章节一开始我所说的电影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其实如果你了解电影工业就会知道,想要实现这样的画面效果是一种「团队工作」,需要摄影师和跟焦员来配合。也就是说,在电影中会有一个专门的角色来完成类似的工作。

而在有了虚化能力以后,iPhone 尝试把这一位「跟焦员」装到你的手机里,来帮你实现这样的画面。比如下面这一段画面,就是 iPhone 完全自己判断画面中的叙事进行主动的焦点转换。

我们可以看到视频中,iPhone 会随着女主的视线主动进行焦点转换,虽然机位和取景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仅是通过焦点转换就推动了剧情发展。

不过目前来说,由于 iPhone 13 系列是第一次推出电影效果模式。所以这种焦点自由转换还有着一定的失败概率。而且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自动就意味着「审美单一」。所以肯定更希望,iPhone 也可以提供一种手动的方式,让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可以控制焦点转换的速度。

好在,这两个问题目前还是存在一定的解决方案的,这就是后期焦点的自由编辑功能。

只要我们进入相册,找到对应的视频以后进行编辑,就可以对焦点转换进行重新编辑。我们可以在时间线打上不同的点,这些点也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关键帧」。每个点都可以进行一次焦点的重新选择,这样就可以完全按照你的想法进行焦点转换的时机和场景选择。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认为 iPhone 的电影效果模式最大的亮点。因为这和传统的摄影机可以说有本质的不同。它给予你更多的创作自由空间。一切都有后悔药,是计算摄影最有趣的地方。

对了,目前对于 iPhone 13 系列的电影模式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短板,这就是仅支持 1080P。正如前面所说,估计是受到算力的限制。不过从我的实际使用来看,1080P 片段穿插在 4K 的短片中画质差异并不明显。况且,虽然不支持 4K ,但是支持杜比视界,也算是某种取舍。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电影效果模式可以让你的视频也有人像虚化,拍出更加简洁质感的画面。

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充分考虑到空间的整体调度。设计好剧情中人物焦点的转换,的确可以拍摄出非常「电影感」的画面。

杜比视界

杜比视界并不是 iPhone 13 系列的新功能,在 iPhone 12 系列时它作为核心功能首发登场。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当时大部分视频平台并不支持播放 HDR 视频,所以一直缺乏创作动力。

直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开始跟进支持,相关的创作环境也有了改进。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iPhone 13 系列的杜比视界才是真正的开始。

不过在谈到杜比视界的使用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杜比视界?」

其实杜比视界并不是一个随着 iPhone 推出才有的新概念,而是电影工业中早就有的内容表达形式。但是这种表达形式因为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所以一直没有普及。这里的技术门槛有两个非常核心的指标:

1. 亮度限制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使用的显示器亮度都是有限的。现实中的许多物体的亮度都是远超显示器亮度,比如最常见的太阳。也就是说,我们的显示器很多时候并不能呈现出自然界中不同物品的亮度层次。而这几年,我们手中的屏幕经历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跨越。

比如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采用了最新的 mini-LED 技术,可以让屏幕的亮度从均值 500 nits 达到 1000 nits,峰值甚至是能达到 1600 nits。

也就是说,今天的屏幕可以显示更多亮度层次。暗的更暗,亮的更亮。

2. 色彩限制

其实和亮度一样,过往的屏幕技术能够显示的色彩数量不多,但自然界中的色彩种类是极其丰富的。而随着 P3 广色域的普及,今天手机能够显示的色彩已经达到了 10 亿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使用的设备屏幕已经在硬件上做好了准备。但我们软件内容消费上还在使用陈旧的标准。于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内容消费,杜比视界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

也就是说,杜比视界可以做到:

更高的亮度更丰富的色彩

而这两项加在一起,就让杜比视界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身临其境的真实。

我相信这其实是每个第一次使用杜比视界拍摄,并在 iPhone 上回看素材的人,最为真实的感受。你看到的灯和真实的一样亮,你看到的花和真实的一样鲜艳、自然。

好,现在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杜比视界的好处,一定想知道如何开始杜比视界创作。

答案就是,按快门就行了。

其实杜比视界是有着很高的创作门槛的。它需要在拍摄、剪辑、播放各个环节都能完成统一。不过这也一直是 iPhone 的强项。

在拍摄上,仅仅需要你在「设置 - 相机 - 录制视频 - HDR 视频」打开即可。这样你每按下一次快门,都是直接拍摄为杜比视界视频。

剪辑上,如果你是使用 iPhone 进行剪辑非常简单。以往机内自带的视频处理功能已经全部适配杜比视界,所以只要你拍的是杜比视界,剪完之后还是杜比视界。可不要小看这一点,今天市面上很多专业剪辑软件对于杜比视界视频都有着复杂的处理步骤,普通人根本无法操作。

如果你是轻度的剪辑,那么 iMovie 就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而如果你是想更加专业在 Final Cut Pro 中剪辑制作杜比视界也不复杂,下面提供了相应的操作步骤。

插一句,目前来看,macOS 生态下的 Final Cut Pro 的确是处理杜比视界内容最为简洁高效的选择。

1. 在 Final Cut Pro 中创建新的资源库,在创建后点击修改,改为「广色域 HDR」。

2. 导入使用 iPhone 12 或 13 系列录制的杜比视界视频。

3. 创建项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项目的色彩空间一定要修改为「广色域 HDR - Rec.2020 HLG」。

4. 正常操作剪辑。

5. 导出时,如果想要获得最佳的视频质量,可以导出 HLG 母版文件,或者是共享输出时选择包含杜比视界的色彩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想要获得和 iPhone 一样的杜比视界观感,对于你剪辑设备的屏幕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首先你的屏幕本身要支持 HDR。

不过,目前 M1 系列芯片的新品 14 英寸以及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已经上市。它们全部配备了 Pro Display XDR 屏幕,也就是说可以直接像 iPhone 一样播放杜比视界画面。在硬件上,也实现了杜比视界生态的统一。

综上,目前来说不仅是 iPhone,整个 Apple 内容都完成了杜比视界生态的过渡,从软件到硬件。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创作更具新鲜感或者拥有更有生命力的画面表现,就开始使用杜比视界创作吧。

摄影风格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手机提出了一个所谓的 「AI 摄影」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图片识别进行场景优化。比如识别到图片中的花,就对花进行优化。但是优化的倾向是,选择「大数据认为的花卉颜色」。比如大多数人认为花应该是艳丽的,于是就增加画面中花卉的饱和度。

但这样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就是认为「花卉的美是统一的」。换句话来说,这样的拍摄结果是世界上的花都只有一种风格。

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 AI 摄影前提是「美是单一的」。

可对任何一个喜爱创作的人来说「美是单一的」,都是一种亵渎。

而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就是想说,新 iPhone 13 系列的摄影风格则和这种单一的美学理念截然相反。因为 iPhone 13 系列的摄影风格可以允许摄影师直接调整自己喜欢的风格,你可以在色温和对比度两方面下手。而在选择了一个风格以后,你拍摄的所有照片都会按照这一风格执行。

有人喜欢冷的照片,那么你可以设置为冷色调。

使用「浓冷色」摄影风格拍摄

而且你可以自由的对不同风格进行更加详细的数值调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拍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美」。

使用「浓暖色」摄影风格拍摄

这是为什么 iPhone 13 系列的摄影风格受到非常多摄影师的喜欢,因为它尊重美的多样性。

所以在拿到新的 iPhone 13 系列以后,你可以主动尝试参数调节,找到自己喜欢的画面质感。

想要对具体的摄影风格进行调整有两种主要途径:

1. 直接在相机界面进行调整

当我们打开相机的拍摄界面时,我们可以在右上角直接看到「摄影风格」的图标。点击图标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原本内置的不同种类的初始摄影风格。

这几种风格相对来说比较典型:

高对比度风格:对比强烈,尤其是阴影更黑,色彩更加厚重。高饱和度风格:色彩更加清透,更加的鲜活。暖色调风格:整体画面会罩上一层金黄色,更有一种氛围感。冷色调风格:整体画面会罩上一层蓝色,更有一种清冷感。不同摄影风格同一肤色

对于每一种风格,我们都可以针对色调和色温两个参数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iPhone 中「色调」这一参数和常规意义上后期软件里的色调并不同,这里的色调更多像是「对比度」。也就是说,色调可以让画面对比度更加明显,影调更加厚重。所以为了方便理解,你直接可以理解这个参数为对比度即可。

色温这一参数就比较常见了,直接就影响画面中的冷暖。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当你做出调整以后,iPhone 会根据你的调整对这个摄影风格重新命名,你最多可以给自己调整 4 个不同的风格,随时调出使用。

使用「亮暖色」摄影风格拍摄

因此,不仅仅是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风格,相同的用户也可以有不同的场景。

2. 可以在相机设置中调整摄影风格

在「设置 - 相机 - 摄影风格」中,可以直接点击摄影风格,主要是可以方便你回到 iPhone 原本内置的四种风格之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iPhone 13 系列的摄影风格和普通的滤镜并不同。比如使用滤镜会破坏人物面部的肤色,但是在摄影风格中,无论你如何变换风格,肤色都会被还原地很好。这是从底层上进行的画面风格调整,理论上不会有画质损失。

微距镜头

虽然说 iPhone 13 Pro 只有三颗镜头,但是 iPhone 13 Pro 系列在超广角镜头中添加了微距功能。从我们的实际使用来看,这一微距功能,可用性极高。

注意,微距功能只在 iPhone 13 Pro 系列中拥有,iPhone 13 和 iPhone 13 mini 没有微距。

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可以认为 iPhone 13 Pro 具有四颗镜头。

虽然官方并没有透露具体的放大倍率是多少,但是从实际使用来看,微距效果介于画面效果和使用难度的一个平衡点上。因为如果放大倍率过大,对画面的进光量、稳定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微距功能其实早就在智能手机中屡见不鲜,甚至是各具特色。这一次 iPhone 上的微距功能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是除了「微」还「广」。因为 iPhone 13 Pro 系列的微距功能是在超广角镜头上,这样二者结合就有着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由于微距本身就不常见,再加上更不常见的超广视觉效果,让很多平常的事物都变的不寻常。

在使用 iPhone 13 Pro 的微距时,有以下几点建议:

1. iPhone 13 Pro 系列微距镜头有一个自动开启的逻辑。拍照时,不管你在任何镜头焦距,无论是超广角、广角、长焦,只要你自动靠近物体,就会主动进行微距模式的切换。如果是在影片的场景中,微距需要我们选择 0.5× 的超广角镜头才会触发。

当然我知道很多用户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动切换,所以在最新的系统更新中,iPhone 在相机设置中已经增加了一个开关,这个开关可以关闭这种自动切换,只在超广角镜头下使用微距。

2. 微距镜头支持所有的 iPhone 视频模式。无论是延时视频、慢动作、还是正常的 4K 杜比视界。所以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创作一些非常有创意的镜头。

3. 在使用微距镜头拍摄时,需要尽量保证一定的光源。例如如果你使用微距镜头拍摄一些花卉,那么可以使用 iPhone 本身的手电筒,在花瓣或者是植物的背面进行补光,这样会获得更好的纹理和颜色效果。

4. 微距镜头的特性就是轻微的晃动就会画面模糊,所以在进行微距拍摄时,尽可能的保持手机的稳定。对于照片来说,基本上如果是光线充足进行手持拍摄是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你是视频拍摄,尤其是移动镜头,那么一定要保证画面的稳定。可以配合使用稳定器,或者是电动滑轨比较好。

77mm 焦距

iPhone 13 Pro 系列再次更改了 iPhone 的长焦焦距。这几年来 iPhone 的长焦焦距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 56mm 到 65mm ,再到今天的 77mm。

也就是说,iPhone 13 Pro 系列目前的焦距选择是 0.5×(13mm)、1×(26mm)、3×(77mm)。

读过《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的读者,肯定已经知道镜头的焦距并不是越长越好,所以这次 Apple 把镜头焦距提升到 77mm 依然是为了题材服务。

(如果你没有读过 《iPhone相机操作指南》,我更建议你直接看《iPhone手机摄影指南》这本书,更系统,更完整,并且纸质书更有益于学习。)

首先 77mm 依然更加靠近黄金人像焦距 85mm,所以现在它更加适合人像速写。尤其是一些人物肖像,一定要多尝试 3× 的 77mm 焦距。

77mm 同样适用于静物,尤其是一些产品特写,会让整个场景更加干净整洁。

不过,这一次焦距更长显然更多是为了视频服务。因为对于视频创作来说,77mm 比以往的 65mm、56mm 焦距更接近电影中常用的人物特写镜头。所以在视频中使用 77mm 更具有「电影感」。

不过这一代的 iPhone 长焦在弱光环境中的表现依然稍显逊色,所以尽量避免在极端弱光下使用。

我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iPhone 摄影正在向「两极化」发展,它针对普通用户依然追求「一键搞定」,对于专业用户则是「开放权限」。

比如虽然没有提到,但依然在不断进化的夜景模式、深度融合(Deep Fusion)以及智能 HDR,iPhone 13 在上述的这几个功能点中都进步明显。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智能 HDR,随着这项功能的逐渐完善,现在 Apple 甚至是都已经完全去除了 HDR 的开关。也就是说,几乎现在张张照片都是 HDR ,都有着非常细腻的影调。

一键就可以完成细腻的 HDR 处理,这是计算摄影的典型代表。

而所谓的开放权限,就是 ProRAW 为代表。iPhone 在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整合以后,给出了 RAW 格式,从而给很多专业的摄影师更为宽广的后期范围。

以上,就是 iPhone 13 系列的功能总结。

结语

iPhone 每一年虽然都会有新功能的增加,但是如果你已经认真阅读《iPhone 相机操作指南》或者它的实体书《iPhone 手机摄影指南》就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尤其是配合着这一次关于 iPhone 系列的补充,相信你已经完全系统的掌握了 iPhone 摄影的系统知识。

更重要的是,无论你使用的是新 iPhone,还是旧 iPhone,你都要学会相信你自己的设备。

没有拍不出好照片的相机,只有拍不好照片的摄影师。

与你共勉。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