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TI换胎把RE11换成CSC3对比分析运动型轮胎选择要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gti用什么轮胎 从GTI换胎把RE11换成CSC3对比分析运动型轮胎选择要点

从GTI换胎把RE11换成CSC3对比分析运动型轮胎选择要点

#从GTI换胎把RE11换成CSC3对比分析运动型轮胎选择要点|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让爱车运动性能更强,改装发动机、升级制动和悬挂避震,当然这些都是指定动作。不过要想让这些性能最终完全体现出来,你还需要一双“跑鞋”,否则再好的性能,再强的跑车也无法给你快感!运动,速度,很多年轻人追求的目标,于是乎,很多人对于爱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不能满足的,就干脆进行改装。但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轮胎,因为只有它才能将车辆的性能最终展示出来,如果只有强悍的性能却没有合适的“跑鞋”,那么只会脚下打滑而不可能足下生风。今天有辆大改的GTI过来, 感觉前段时间换上去的RE11非常硬、不舒适、噪音大,想换一款舒适些运动型轮胎,选择了德国马牌的CSC3花纹。

 从GTI换胎把RE11换成CSC3对比分析运动型轮胎选择要点

从GTI换胎把RE11换成CSC3对比分析运动型轮胎选择要点 从GTI换胎把RE11换成CSC3对比分析运动型轮胎选择要点

 

 

实际上,很多轮胎品牌中,“金子塔尖”的产品都是运动型轮胎,而在这种运动型轮胎之中,又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热熔胎、半热熔胎以及普通运动轮胎。

热熔胎

在所有运动型轮胎中,热熔胎是最顶级最专业的,它拥有其它几种运动型轮胎无法比拟的超强抓地能力,在过弯时,它可以在最后关头制动,过弯的极限也高的惊人,因此它也是很多高级别赛事赛车轮胎的不二之选。

与其它类型轮胎不同的是,热熔胎的表面是完全光滑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光头胎。或许很多人会问,普通轮胎不都是依靠不同的花纹来获取抓地力的吗,热熔胎又是如何获取如此强大的抓地力呢?实际上,热熔胎并不是依靠花纹获取抓地力的,而是通过熔化的胶质把车黏在地上。由于轮胎配方的不同,热熔胎的胎面在达到工作温度后,胎面就会转化为凝胶态,可以获得比普通轮胎高数倍的抓地力。不过由于对温度敏感,因此当胎面达不到工作温度时,抓地力就非常差,而当温度高于工作温度后,磨损速度也会很快。当然这种光头胎是准许是普通公路上行驶的。

半热熔胎

除了热熔胎,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半热熔的轮胎,这种轮胎由于配方与热熔胎不同,因此熔化速度以及凝胶态时的粘合力并不如热熔胎。

但是抓地力方面的差异却成就了半热熔胎在其它方面的优势,由于熔化温度以及凝胶态时的粘合力不如热熔胎,因此半热熔胎对于使用环境的要求就不会像热熔胎一样苛刻,耐磨性也要高于热熔胎,而由于它拥有一些花纹设计,所以半热熔胎的排水性也会高于热熔胎,还有就是半热熔轮胎通过加强胎侧刚性提升轮胎的操控性能,和防爆胎的原理差不多,这样的结果是给轮胎带来不舒适,半热熔胎的胎面花纹也设计的比较大,这样的好处是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大,增加了抓地力,缺点就是增大了噪音。这种轮胎以我们常见的横滨AD08和普利斯通RE11为代表。

运动型轮胎

除了热熔胎和半热熔胎,我们日常接触到更多的都是普通的运动型轮胎。虽然没有热熔胎和半热熔胎的凝胶态胎面,但是这并不意味这类运动轮胎的运动性能会大打折扣,由于这种高性能运动轮胎通常会采用更宽的胎面设计,因此可弥补与热熔胎和半热熔胎的差距。

不仅如此,这种轮胎由于考虑到日常使用因素,拥有更多的花纹,排水性则要比半热熔胎和热熔胎强很多,同样在耐磨性方面,这种运动型轮胎也与普通轮胎没有太多不同,售价更是比热熔胎和半热熔胎便宜很多。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超级跑车使用的都是这一类轮胎。像米其林的PS2、马牌的CSC3,普利斯通的RE11、横滨的V103等等。

使用误区:

对于汽车运动或是轮胎稍有了解的人,对这三种轮胎或许都不陌生,其中有很多人在使用方面还存有误区。有些人简单的认为热熔胎就是王道,实际并非如此。如达不到工作温度,这种轮胎几乎没有抓地力。遇上湿滑路面,更加危险,最适合这种轮胎的地方只有跑道。半热熔胎拥有很强的抓地力,又拥有一定的排水性,如果你不够富庶,又不经常下赛道,最好还是选择普通的运动轮胎,这种轮胎无论是干地还是湿地都有不错的抓地力,并且耐磨,因此对于一般的车主而言,它才是最佳选择。

 

宁波腾盛行一直追求提供先进的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世界各大品牌的轮胎、轮毂产品。选择轮胎时请多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以免后悔。现在,宁波腾盛行推出了淘宝店,可以在网上选择合适自己的轮毂和轮胎,更有专业人士为你解答有着轮胎升级改装的问题,超值轮胎、轮毂选择,腾盛行淘宝店:http://shop67695369.taobao.com/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