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壤之别的性能差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gt540m超频参数 天壤之别的性能差距

天壤之别的性能差距

2023-11-02 08: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天壤之别的性能差距——老旧笔记本升级 2020-04-16 14:40:47 25点赞 59收藏 37评论 此次笔记本升级最主要核心部件——CPU,前后更换了5颗,从I3到I7双核再到I7四核,从QS样品CPU到原装正式版,对于老旧笔记本的升级实感,结论可直接拉至文末。

2012年,离开象牙塔已经两年,在挚友的帮助下从易迅给老妈买了台宏碁的笔记本电脑,7年多了,居然还能登陆易迅的账号:

天壤之别的性能差距——老旧笔记本升级

阐述这段经历的原因是追忆一下似水的年华,当时与挚友相约——“以后性能不够用了上个现在顶尖儿的二手I7,又能再战三两年……”好吧,当时没有“再战几年”这一说,但大概是这意思。没想到这一“以后”,就后到了2020年。物是人不非,我和挚友依然“万里尚为邻”的情谊,促成了这次“还愿”(目前家里两台主机一台Thinkpad笔记本)。

当时购买就已经确定了主板型号为HM77芯片组,最高可以上3代酷睿,所以挑最低配的CPU——I3-2328M,一来便宜,二来老妈够用,三来方便以后升级。当时还想偶尔自己拿来消遣一下玩玩游戏,CPU差了用显卡分担些计算……所以买了带独显630M的。其实呢……买来从未玩过游戏,日常应用也基本用不上显卡,徒增发热,悔得不轻……

“其实笔记本就是移动办公,拿来玩游戏,到天边儿也赶不上台式机的体验”,就像上万的耳机,也比不上大几百音箱带来的声场效果。所以贪图高配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往往失去了性价比。一切皆如此。

为了让此文实用一些而不光只是记录,转载一篇关于CPU封装的文章,之前也傻傻分不清楚LGA、PGA、BGA,看过此文就很直观的记住了这一小白问题。

酷睿一代升级的意义并不大,如果老旧笔记本的主板是HM75、76、77的芯片组,二代或三代PGA封装的CPU那么就都可以升级,四代以后的酷睿BGA封装搭HM87、86芯片组的板U焊在一起一般就无法再考虑升级CPU了,所以现在买笔记本,只往最高配了买。当然具体还要看拆机图更加确定。

考虑到显卡核心和CPU共用同两根热管,所以老铁建议虽然同为35W的热设计功耗,但发热量四核还是要比双核高一级别,建议上I7-3540M,3.0G睿频3.7G,在同一家店铺400元买的结果是QS版本,也就是工程测试版ES的正显版(最接近正式版的样品),后来换了一颗即便编码都是SR0X6也仍然还不是正式版。具体可以使用CPU-Z或“英特尔处理器标示实用程序”来识别:

天壤之别的性能差距——老旧笔记本升级

其实QS和正式版也没什么差别,经过后来的对比测试发热量和稳定性和正式版无差。但还是心理作用,店家也找不来原装正式版,所以就换了一家,无奈店家回复的慢,又搭上了另一家I7-3632M四核的线,这家店回复及时回答也到位,所以就定了上四核试试,或许主频没有双核的高发热也能凑合,就当下完订单后,卖正式版3540的店家开始积极的推销他的“正式版”了,好吧,那就都买回来,横评之后决定留谁吧。

QS样品版I7-3540M双核拷机图QS样品版I7-3540M双核拷机图

正式版I7-3540M双核拷机图正式版I7-3540M双核拷机图

I7-3632M四核低频拷机图I7-3632M四核低频拷机图

I7-3632M四核高频拷机图I7-3632M四核高频拷机图

3540鲁大师3540鲁大师

3632鲁大师3632鲁大师

3632国际象棋3632国际象棋

经过5颗CPU前后三周的对比:1、I3,哪怕后来的低电压I5,跟I7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升级I7,哪怕是双核I7,应付主流程序,多开也十分流畅。2、QS和正式版没有差别。每颗U体质不同,上面前两张图QS和正式版做对比,同样拷机15分钟,QS的发热还要比正式版来的出色。3、I7四核的发热要比高主频I7双核控制的好一些,但区别不大。主频高低对发热更为敏感而不是核心或者功耗。4、I7四核和高主频I7双核相比,实际使用在速度流畅性方面略有优势,但没有跑分和象棋分数差距表现的那么大,即便在多开8种以上应用的情况下。 对今后买笔记本的总结:1、笔记本拿来办公的实用性远比游戏来的大。2、笔记本只买高配或次高配。固态硬盘容量和内存容量(在可升级的前提下)不是重点,CPU才是核心要素。3、依据第一条,最好没有显卡。核显足以应付日常应用和视频需求(在第2点的前提下)。4、模具散热的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在南方,优先考虑核心数多但主频略低的CPU。5、升级固态硬盘、内存要在CPU匹配的前提下,否则使用照样不够流畅。

天壤之别的性能差距——老旧笔记本升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