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RedCap关键技术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fr2频段支持的载波 5G RedCap关键技术研究

5G RedCap关键技术研究

2023-11-06 17: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为满足工业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和可穿戴设备的5G商用需求,3GPP从Rel-17开始开展5G RedCap新技术研究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与eMBB终端相比,RedCap终端具备更低的复杂度/成本、体积更小、续航更强。首先介绍了Rel-17 RedCap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了Rel-17 RedCap关键技术,其次,对RedCap峰值速率进行估算并研究其在不同频段的应用特点,最后对5G RedCap的商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0

引  言

5G在Rel-15/Rel-16定义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随着5G网络大规模商用部署,为了满足工业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和可穿戴设备等中端物联网应用的新需求,3GPP从设备尺寸、能耗、成本等方面,在系统设计和性能指标等方面提出新要求。

a)设备复杂度:对比Rel-15/Rel-16 eMBB 和uRLLC 设备,大幅降低其复杂度和成本。

b)设备尺寸:需满足可穿戴设备对终端尺寸的紧凑型设计要求。

c)部署场景:支持NR全部商用频带,支持FDD和TDD模式[1]。

RedCap(Reduced Capability)即减能力的5G终端,它是5G Rel-17版本定义的新终端类型。在满足5G工业物联网等新应用场景需求的前提下,RedCap技术方案通过简化终端设计复杂度,简化5G系统配置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降低RedCap终端芯片、模组的成本、降低终端功耗等目的。5G商用网络可以提供满足中低速物联网新应用场景的业务需求,有助于扩展5G的生态系统,让5G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GPP Rel-17中RedCap 课题的标准化进程包括SI(Study Item)和WI(Work Item)[2-3]。SI阶段的研究内容包括对RedCap的定义,潜在技术方向的讨论,以及成本评估、覆盖评估、能耗评估等结果,输出报告为3GPP TR 38.875[4]。WI阶段从RedCap降复杂度方案、终端接入限制和终端节能等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制定。此外,Rel-18已启动RedCap的演进项目[5],对RedCap 采用更小带宽的性能展开评估,进一步增强RedCap的降复杂度方案。

1

RedCap典型应用场景

RedCap对标LTE Cat.4,要求下行峰值速率为150Mbit/s、上行峰值速率为50 Mbit/s。3GPP为RedCap定义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工业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和可穿戴设备,其性能要求如下。

a)工业无线传感器。5G商用网络可助力工业数字化转型,增加工业生产的灵活性,5G网络互联互通的特性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同时增强运营安全。工业互连的无线设备包括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运动传感器、温度计、加速度计、驱动器等。这类设备的业务不仅包含对时延、可靠性要求较高的uRLLC业务,也包含相对低端的业务,对通信性能的要求高于 LPWA(eMTC或 NB-IoT),但低于 uRLLC和eMBB。系统设计指标速率要求小于2 Mbit/s,可靠性要求为99.99%,端到端时延要求小于100 ms,设备工作时保持静止,电池可续航几年。对于安全相关的传感器,其时延要求较严格,为5~10 ms[6-9]。

b)视频监控。视频监控是智慧城市和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G视频监控可以更高效地监控城市资源,收集和处理数据,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视频监控的通信需求以上行传输为主,业务时延要求小于500 ms;通信可靠性要求在99%~99.9%。经济型视频监控的速率要求为2~4 Mbit/s,高端型视频监控的速率要求为7.5~25 Mbit/s[6-9]。

c)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案例包括智能手表、手环、医疗检测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这类设备尺寸通常较小,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需要满足若干天,下行参考速率为5~50 Mbit/s,上行参考速率为2~5Mbit/s[6-9]。

2

Rel-17 RedCap关键技术

Rel-17 RedCap关键技术包括终端降复杂度关键技术,终端接入识别和控制技术以及终端节能技术。

2.1 RedCap降复杂度技术

终端设计复杂度与成本直接相关,从技术实现上降低RedCap复杂度,可直接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3GPP从带宽、天线数、双工方案、调制等多个方面研究降低RedCap终端复杂度技术。

2.1.1 减小带宽

对于R15/R16版本的5G终端,FR1频段支持的最大信道为100 MHz,FR2可支持的最大信道带宽为400MHz。对于Rel-17 RedCap终端,FR1频段支持的最大信道带宽减小为20 MHz,FR2可支持的最大信道带宽减小为100 MHz,终端成本降低估算如表1所示。

表1 减少带宽的终端成本评估

RedCap 终端初始接入带宽可与eMBB终端共享初始带宽分段(BandWidth Part,BWP),但为保证RedCap终端的性能,RedCap终端设计了全新的下行、上行初始BWP技术方案。

对于下行链路,RedCap终端可配置独立的初始下行BWP,其带宽不能大于RedCap最大信道带宽,但可以和其他类型的 UE共享相同的频段资源。3GPP为RedCap UE引入独立初始下行BWP技术,用于初始接入过程中和初始接入之后,允许RedCap UE和其他类型UE使用相同或不同的初始下行资源。考虑到服务小区的多种测量和服务都集中在小区定义SSB(Cell-Defining-SSB,CD-SSB),随着RedCap终端类型的引入,为了避免所有的终端类型都把测量集中在CD-SSB附近的频域资源内,造成资源拥塞,RedCap可支持基于非小区定义SSB(Non Cell-Defining-SSB,NCD-SSB)进行服务小区测量的机制。

对于上行链路,从频域的角度考虑,RedCap UE占用带宽较少,且位置更加灵活,考虑到 RedCap UE的BWP内和两侧将分别配置PRACH资源和PUCCH资源,可能导致eMBB UE上行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其峰值速率。3GPP为RedCap UE引入独立初始上行BWP技术,用于初始接入过程中和初始接入之后,允许 RedCap UE 和其他类型UE使用相同或不同的初始上行资源。网络设备可以将RedCap UE 的BWP配置在载波的边缘位置,以避免出现由于RedCap较窄而引起的带宽资源碎片化问题(见图1)。

图1 RedCap独立初始上行BWP

考虑到Msg4/B的PUCCH使用的资源为初始上行BWP的两侧,即使初始上行BWP配置在载波的边缘,也可能导致FR1频段内有20 MHz的资源被碎片化的问题。因而,当为RedCap UE配置独立初始上行BWP时,网络设备可以配置Msg4/B的PUCCH来实现跳频传输方案,且PUCCH资源可映射到BWP内靠近边缘的一侧。此外,为避免载波边缘PUCCH资源容量受限的问题,RedCap UE可以配置使用频域资源偏移参数,使RedCap UE和其他类型UE的PUCCH在频域资源上不完全重叠。

2.1.2 减少天线数/MIMO层数

终端射频通道是终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RedCap终端的天线数可降低终端射频收发机和基带处理模块的要求,直接降低成本。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天线数的减少,RedCap终端可支持的MIMO层数也相应减少,即对于接收天线数为1Rx的RedCap终端,其支持的最大DL MIMO层数为1。对于接收天线数为2Rx的RedCap终端,其支持的最大DL MIMO层数为2。3GPP评估了由于天线数降低以及MIMO层数降低带来的终端成本降低[4],如表2所示。

表2 减少天线数和MIMO层数的终端成本评估

在标准化制定过程中,对于RedCap在FR1 TDD频段应支持的最小接收天线数是2Rx或1Rx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减少射频通道数可大幅降低终端成本,但同时也将影响终端性能和RedCap终端的业务体验。另一方面,从终端结构上,可穿戴设备等终端尺寸较小,通常采用紧凑型的硬件设计,若放置多根天线,无法满足天线之间最小隔离要求,严重影响性能[10-11]。最终,3GPP Rel-17通过了对于FR1 FDD、FR1 TDD和FR2频段,RedCap可支持的最小接收天线数均为1Rx的方案。

2.1.3 半双工模式

半双工FDD(HD-FDD)方案指终端在不同频率上的数据收发需要在不同时刻进行。与全双工FDD(FD-FDD)相比,半双工FDD可放松对射频前端内的器件要求,采用成本较低的收发天线开关和低通滤波器来替代双工器,进而缩减复杂度/成本。RedCap采用A型HD-FDD模式,可节省约7%的成本。

半双工FDD的引入,为基站调度带来了挑战。NR系统中针对不同的信号存在多种调度方式,包括半静态调度、动态调度等,终端侧可能存在同时进行下行接收和上行发送的需求,即发生碰撞冲突。3GPP将潜在的碰撞冲突归为9个类型,并为每种冲突制定解决方案。

2.1.4 放松调制要求

降低终端的最大调制阶数,可以减少射频与基带处理量,进而降低终端复杂度/成本。RedCap终端的必选方案采用下行最高64QAM的调制阶数,256QAM仅作为可选项。根据3GPP评估,降低调制阶数可带来约6%的终端成本降低。

2.2 RedCap终端识别和访问限制

5G 系统中,RedCap终端将和其他类型的5G终端共享5G网络资源,为避免对存量终端的性能影响,5G网络应具备识别终端类型的能力,且能够限制RedCap终端接入小区。3GPP通过 R17新定义的UE特征组FG 28-1代表R17 RedCap UE,通过UE能力上报,基站可获取RedCap用户类型。此外,RedCap用户支持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早期识别。对于4步RACH,RedCap终端的早期识别在Msg1和/或Msg3进行。对于2步RACH,RedCap终端的早期识别在Msg A PRACH进行。5G网络可通过RRC拒绝连接、RRC连接释放和基于UE的访问限制机制等,实现RedCap特定的访问限制功能,合理配置网络资源,避免出现网络超负载的情况。

2.3 RedCap节能方案

RedCap课题早期研究主要考虑3种节能技术:减少PDCCH盲检次数、eDRX增强和RRM测量发送。由于SI阶段的评估证明PDCCH监控次数降低会带来PDCCH性能的降低,因此没有采纳减少PDCCH盲检次数的方案,最终只有eDRX增强和RRM测量发送方案被纳入Rel-17 RedCap技术标准。

RedCap的eDRX操作包括终端节电分析、eDRX周期的上下限以及eDRX的机制分析,具体地,针对RedCap的空闲态和非激活态定义eDRX操作;空闲态下的DRX周期最大可扩展到10 485.76 s,最小值为2.56 s;非激活态下 eDRX周期最大可扩展到10.24 s,最小值为2.56 s;当eDRX周期大于10.24 s时,采用寻呼窗机制发送寻呼消息。

RedCap的RRM测量放松机制适用于对邻小区的测量,可支持空闲态、非激活态和连接态,是否启用Rel-17的RRM测量放松机制可由网络决定。Rel-17的增强方案包括引入不同状态下的邻区RRM测量放松方案,增加RRM测量时的可用测量资源,达到提高测量精度,降低能耗的目的。

3

RedCap性能分析

根据3GPP协议,用户的峰值速率可由式(1)计算[12]:

(1)

式中:

J — —载波数量

Rmax— —最大编码率,Rmax=948/1 024

———对于第j个载波的最大MIMO层数

Q(j)m — —最大调制阶数

f(j) — —由高层指示的比例因数,取值可设为1 

μ — —子载波间隔[13]

Tμs— —OFDM符号的时间长度

——在带宽和子载波间隔确定后可支持的最大RB数[14-15]

OH(j)— —开销占比

FR1频段下行速率计算的开销可设置为0.14,FR1频段上行速率计算的开销可设置为0.08。针对3.5GHz频段和2.1GHz频段,RedCap峰值速率评估的参数配置如表3所示。

表3 RedCap速率评估参数配置

由此可得,RedCap UE在3.5 GHz频段和 2.1GHz频段的峰值速率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RedCap的峰值速率可以满足工业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的速率需求。对于可穿戴设备场景,仅有FDD频段可以满足其峰值速率需求,这是因为虽然RedCap用户带宽均为20 MHz,但TDD帧结构的上下行资源配比限制了其峰值速率,令TDD的峰值速率低于FDD频段。对于下行传输,由于天线数不同,1T2R的峰值速率是1T1R的2倍。

图2 3.5 GHz频段与2.1 GHz频段RedCap

用户峰值速率

总体来说,TDD频段和FDD频段引入RedCap各有优势。FDD频段可以达到较高的峰值速率,但5GFDD频段的带宽较窄,当用户数增多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网络负载提升。TDD频段虽然峰值速率略低,但也基本可以满足多数场景的需求,且3.5 GHz TDD频段具有100 MHz大带宽,丰富的带宽资源可容纳较多的RedCap用户。此外,实际的商用还应考虑现网中各个频段的商用部署情况、连续覆盖能力等。

4

RedCap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RedCap是5G网络中富有潜力的应用技术,从3GPP立项之初,即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RedCap具备在5G网络中与其他类型的5G终端共存的优势,可基于现有5G网络进行功能升级,充分利用5G网络资源,扩展5G的应用场景。

5G RedCap的关键技术可以具备不同的商用进程。首先,应首先实现Rel-17 RedCap最基本的功能特性,如FR1 20MHz带宽、1T2R天线数配置、RedCap终端类型的上报和识别。其次,HD-FDD技术方案在调度功能上实现复杂度较高且可带来的成本增益较少,可在部署的中期实现。对于RedCap节能技术方案,一方面,RedCap设备可采用文中提到的eDRX和RRM测量放松方案,另一方面,3GPP Rel-15~Rel-17制定的其他终端节能技术标准也可纳入考虑。最后,在商用过程中,RedCap可结合5G关键技术,能够体现出5G灵活带宽、上行高并发、低时延、高可靠性、高精度定位等优势。

3GPP Rel-17 RedCap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已全部完成,预计将随着5G网络的Rel-17技术升级具备商用条件,行业将快速开展试验试点及商用部署,从单用户峰值速率、小区可容纳的最大用户数、与eMBB用户共存时的网络性能变化、终端待机时间等多个角度验证其性能,评估其在不同频段商用的特点,为商用奠定基础。Rel-17可支持的RedCap功能有限,需通过后续的标准化进程,完善技术方案,达到更全面的5G物联网技术支持能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RedCap将5G的应用场景扩展至可穿戴设备等物联网领域,Rel-17 RedCap通过多种技术方案实现RedCap的复杂度及成本降低、终端能耗降低、终端类型识别和网络接入管控的目的。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RedCap峰值速率和在不同频段的应用特点。随着3GPP Rel-17版本的冻结,产业界开发的RedCap产品将逐步完善,RedCap的端到端技术验证也即将开展,这将加速推动5G在垂直行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3GPP. 3GPP RP-192958 New WID on support of low complexity NR-Light devices[R/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2] 3GPP. 3GPP RP-193238 New SID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 [R/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3] 3GPP. 3GPP RP-210918 Revised WID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R/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4] 3GPP. Study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3GPP TR38.875 V17.0.0.[S/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5] 3GPP. 3GPP RP-220842 Meeting report for TSG RAN meeting #94e[R/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6] 3GPP. Service requirements for cyber-physical control applications in vertical domains:3GPP TS 22.104 v18.3.0[S/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7] 3GPP. Study on enhancements for cyber-physical control applications in vertical domains:3GPP TR 22.832- v17.4.0[S/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8] 3GPP. Study on Communication for Automation in Vertical Domains:3GPP TR 22.804 v16.3.0[S/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9] 3GPP. 3GPP RP-211574 Revised WID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R/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10] 3GPP. 3GPP RP-202642 Performance issues with supporting 2Rx for wearables in FR1[R/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11] 3GPP. 3GPP RP-210918 Revised WID on support of reduced capability NR devices[R/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12] 3GPP. User Equipment(UE)radio access capabilities:3GPP TS38.306 v17.0.0[S/OL].[2022-12-27]. https://www. 3gpp. org/ftp/Specs.

[13] 3GPP.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3GPP TS 38.211 v16.1.0[S/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14] 3GPP. User Equipment(UE)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rt 1:Range 1 Standalone:3GPP TS 38.101-1 v16.5.0[S/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15] 3GPP. User Equipment(UE)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rt 2:Range 2 Standalone:3GPP TS 38.101-2 v17.6.0[S/OL].[2022-12-27]. https://www.3gpp.org/ftp/Specs.

王璐璐,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前沿技术研究、标准制定以及试验验证相关的工作;

曹亘,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新技术研究,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等工作;

韩潇,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制定与技术验证相关的工作;

李福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无线新技术研究、管理工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