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WAN 聚合/WAN 聚合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fortinet防火墙管理交换机 什么是 WAN 聚合/WAN 聚合器?

什么是 WAN 聚合/WAN 聚合器?

2024-07-11 20: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什么是 WAN 聚合?

广域网 (WAN) 优化可极大地让企业网络受益,尤其是当应用程序需要访问图像、文档和能够利用缓存的其他类型文件时,WAN 可减少应用程序对带宽的重复使用。然而,这不是提高边缘连接性的唯一选项 - 还有 WAN 聚合这一选择。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提升企业软件定义广域网 (SD-WAN) 的强大功能,但正如您所见,WAN 聚合解决了一组不同的问题,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实现连接目标。

WAN 聚合的定义

WAN 聚合是将两个或多个以太网链路捆绑或聚合成两个设备之间的单一逻辑连接的做法,其中流量平均分布在这些链路上。

WAN 聚合的另一个术语是“链路负载均衡”,它是指在多个捆绑链路上均匀分布流量。还可以使用“多链路聚合”术语,因为它传达大致相同的含义 - 将以太网端口与另一个以太网端口结合以平衡竞争性需求,且不会导致性能上的延迟。

对于此定义,必须要注意 WAN 和局域网 (LAN) 聚合之间的区别。LAN 聚合与家庭网络相连,这些连接会影响连接到路由器的设备。另一方面,WAN 聚合又与有线调制解调器相连。由于设备与此调制解调器之间的连接不受地理位置或其他设备的影响,因此聚合的 WAN 连接可提供无缝连接以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能提供的 (ISP) 最大速度连接。

WAN 聚合工作原理

通过并行组合多个网络连接以利用较少使用的链路,将流量均匀地分布在这些连接上,并通过每个 WAN 端口增加带宽,企业可以借助 WAN 聚合提高性能。使设备能够聚合这些链路的主动监控协议被称为链路聚合控制协议 (LACP),它可以在主动(始终为实时)或被动(在需要前处于空闲状态)模式下进行配置。

对于 WAN 聚合,交换机应成为企业的首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那些为 LACP 提供支持以处理连接的交换机。这些设备运行在 OSI 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并将计算机和服务器连接到单个网络。通过在交换机之间建立菊花链式连接,企业不仅可以确保设备之间的连接,还可以确保更高效的带宽流量。

WAN 优化和 WAN 虚拟化的区别

如果企业听说过 WAN 聚合,那么他们很可能还听说过 WAN 优化和 WAN 虚拟化。虽然每个流程都有助于提高边缘连接性,但他们解决的问题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却是不同的。 

例如,WAN 优化通过缓存或压缩数据来通过 IP 通道传递更多数据,从而减少整个 WAN 的流量。但是,对于依赖实时应用程序(如流媒体视频)的企业,WAN 优化无法提供最大价值。这是因为这些应用程序内的数据包已经被尽可能地压缩,这意味着不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操作;对于加密的流量也是这样,因为它无法再被缓存或压缩。在类似的情景中,WAN 聚合也能展现其价值,因为它不采用缓存或压缩,而是打开更多的 IP 线路,能够让多个 ISP 的连接变得多样化。

另一个流行词是 WAN 虚拟化,这是一种新兴技术,让来自多个独特源的带宽被引入到每个位置,从而在远程网络和数据中心之间创建稳固的 WAN 结构。这些类型的部署可以通过带宽聚合和损失缓解功能在现有 WAN 优化部署的基础上带来更多价值。

将 WAN 聚合应用于 SD-WAN

本质上,SD-WAN 旨在提高应用程序性能和灵活性。通过在产品服务组合中加入聚合,企业可以进一步改善其边缘连接。具体来说,隧道式带宽聚合可最大化带宽使用,确保应用程序能够以最佳水平运行,而不会妨碍其他也在为带宽竞争的应用程序的性能。

此外,作为 SD-WAN 解决方案的一部分,WAN 聚合提高了不同位置之间的流量。如果聚合的一个或多个链路发生故障,则其他链路将承担负载,保持应用程序的可访问性,以实现无缝用户体验 - 这被称为冗余。 

Fortinet 如何提供帮助

Fortinet 致力于通过高级功能改进 SD-WAN 环境,包括 WAN 聚合,以改善关键业务应用程序的性能。Fortinet 的 SD-WAN 还支持具有按需检测功能的聚合和 WAN 带宽报告。

在数字化变得至关重要、应用程序性能与生产力直接挂钩的世界中,您的 SD-WAN 不仅仅提供连接 - 还必须带来速度、灵活性和安全性。Fortinet Secure SD-WAN 提供所有这些功能,利用 SD-WAN 聚合等技术优化 SD-Branch 体验,从而在下一代分支环境中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性能和可靠性。

请求 SD-WAN 演示

在单个产品中集成下一代防火墙 (NGFW) 和 SD-WAN,从而改善用户体验并简化在 WAN 边缘的运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