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入坑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f1哪站最精彩 F1 入坑指南

F1 入坑指南

2023-12-18 1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为 2019 年才入坑 F1 的萌新车迷,我想借本文分享一下自己的入坑经历和路径推荐。如果有小伙伴因为近期大热的中国车手周冠宇而对 F1 产生了一点兴趣,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更快地进入 F1 的世界。我也会在文中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的 F1 格局和规则,老车友亦可温故知新。

引言

随着周冠宇加入 F1 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消息正式公布,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正式车手将要征战下赛季 F1 的新闻一夜刷屏。在关于中国车手的讨论中,有人为华人在赛车领域的成就而喝彩,也有部分网友质疑他是花钱「买」位置、「带资进组」等,引发了一些争议。

那么,对于一个不了解 F1 比赛的人来说,这个坑到底值不值得入呢?

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F1 到底是啥比赛,以及好看在哪儿。

F1 是什么?看点在哪里?

很多小伙伴一听到 F1,基本第一反应就是舒马赫和法拉利,毕竟这是 F1 几十年历史中最为成功的车手和车队。但除此之外,大部分非爱好者就了解不多了,可能只会偶尔在体育新闻里零星听到过奔驰车队夺得几连冠、刘易斯汉密尔顿拿到个人第 100 个大奖赛冠军之类的新闻。

F1 是什么比赛

F1 全称为 Formula One,中文名叫一级方程式赛车,是一个由 国际汽车联盟 举办的最高等级的 赛车 比赛。名称中「方程式」是指一组所有参赛车辆都必须遵守的规则。F1 一年为一个赛季,包括一系列二十多场大奖赛(Grand Prix),每场比赛的结果算入积分系统并以此确定两个年度世界冠军:一个颁予车手,一个颁予车队1。

F1 被很多人认为是赛车界最重要的赛事,同时也是最昂贵的体育运动,其赛车往往采用汽车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极高成本的材料,可谓是最烧钱的运动(没有之一)。当这些金钱堆砌起来的「黄金赛车」在赛道上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时,可能就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时刻了。

1998 年比利时大撞车,截取自 F1 自制回顾影片

每场大奖赛分为练习赛、排位赛和正赛,排位赛就是比谁最快跑完一圈,按最快到最慢决定正赛的发车顺序,排位赛最快的车手就可以正赛第一位发车(也叫杆位,Pole Position);正赛就是比谁最快跑完规定的圈数,一般根据赛道的长度有 50~70 圈不等,总时间一般不到两个小时。

目前,赛中是不允许加油的,只能中途更换轮胎,每场比赛有软、中、硬三种型号的轮胎可供选择,每场比赛必须使用其中两种2,也就是最少要进站换胎一次。换胎的过程极快,一般两秒到三秒内就会完成从「停车–抬起赛车–卸下四个轮胎–装上新轮胎–拧紧螺丝–放下赛车」的全过程。

From ventilators to toothpaste, F1 innovations are changing the world | World Economic ForumF1 比赛中常见的换胎过程,全过程需要 20 名左右的工作人员参与。图片来自 World Economic Forum

由于涉及到车手、换胎员以及车辆间的快速协作,所以换胎是比较容易出现失误的环节,也是比赛的一个重要看点。进站时间点和次数则是目前 F1 比赛的战术策略最重要的一环,好的策略可以让稍慢的车战胜更快的车。

一场 F1 比赛的看点包括排位赛谁能拿到杆位?正赛会不会下雨导致车辆速度差异被大幅缩小以及引发车手失误打滑撞墙?正赛起步时前排的车手会不会失误被后车直接超过?进站策略,谁先进谁后进,换胎一次还是两次或更多?换胎会不会失误?赛道上的精彩超车和防守。会不会有车手撞墙引发安全车3?出安全车会抹平之前圈数累积的车间差距,给比赛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F1 和其它赛车运动的相似与区别

除了 F1 之外,场地赛车界最知名的赛事可能就是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24 Hours of Le Mans)了,去年的电影《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讲述的就是主角参加勒芒比赛的故事。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一般从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的相同时间,历时 24 小时。每部赛车由 3 名赛手分别驾驶,换人不换车。所有的加油、换胎和维修时间都包括在 24 小时以内。24 小时到后,所有车允许继续驶回终点线,行驶最多里程的车辆获胜。

相比之下,F1 的节奏要快上很多,比赛中的冲突、悬念和不确定因素也会被相应放大,感官上更加刺激。

引用 B 站 up 主村长托马斯的一句话来总结 F1 比赛吧:

激情且智慧,欢乐而沙雕。

车手们以 340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赛道上激烈拼搏是为激情,车队策略组绞尽脑汁奉上精彩策略战胜对手是为智慧,至于欢乐而沙雕嘛,主要看法拉利。开个玩笑,其实其它车队的奇葩事也超多的,顶级编剧都编不出的那种,也是观赛的一大乐趣。

入坑第一步:观看纪录片

F1 与奥运会、男足世界杯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但是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却一直不算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它至今依然是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运动,个人参与的门槛极高,最多去玩玩卡丁车(也不太便宜)。

虽然单就看比赛转播而言,即使 F1 的大部分比赛时间都在周末的晚上 7 点–11 点之间开始,对国内观众比较友好,但由于规则、战术等不如篮球、足球那么好理解,所以导致刚入坑的观众往往打开电视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看什么——不就是 20 辆车在跑圈圈吗?

基于这些原因,我也一直没有对 F1 真正产生什么兴趣,直到 2019 年的某一天,看到 Netflix 新上线了一个纪录片叫 Drive to Survive,中文翻译为《极速求生》,不小心一点开,新世界的大门这才轰然开启。

这部纪录片有多火呢?从 2019 年 3 月第一季播出以來就大获好评,车手的人性化故事,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及镜头运用,使其在 25 个国家排名 Netflix 收视率第一,并直接为之后的 F1 比赛带来大量新的观众。看看 2019 年和 2021 年的美国站比赛的观众数量对比吧:

三年增长 51%,还是在疫情之下。以至于迈阿密也在今年4月签约成为美国第二个分站赛举办地。纪录看什么:了解比赛规则、各个车队和车手的名字,建立基本概念

《极速求生》(以下简称 DTS)每集聚焦一支车队和一两名车手,也会请来著名的 F1 记者们给观众穿插讲解比赛规则,总共十只车队和二十名车手,不算难记,也不需要太刻意去记忆,多看几集基本就熟悉了。纪录片里也会有出现很多著名赛道,基本每个国家就一条4,按国家名字记忆就好了,相信大家很快就能如数家珍。建立起对 F1 的基本概念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享受精彩的剧情了。

我觉得 DTS 之所以如此成功,在于把握住了观众的核心诉求:故事。面对规则相对复杂需要更多观赛基础知识的 F1,如果没有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恐怕很难让观众坚持渡过初期什么都不懂的阶段进而成为车迷。而 DTS 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何况围场里也从来不缺好故事,只是观众往往更关心火星组(指速度最快的几辆赛车)的冠军争夺而忽略了地球组(火星组外的其他赛车)的其他车手罢了。也许是得益于 DTS 第一季摄制没有得到法拉利和奔驰这俩巨无霸车队的许可,这些被迫聚焦于地球组车手们的故事反而显得特别真实而精彩,让观众很能代入情感。

虽然能进入 F1 的车手都是全世界驾驶技术最顶尖的几十个人之一了,但在他们身上同样有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成功与失败,车手之间从几岁就开始的竞争和友谊、偶像和后辈、车手儿子和车队老板爸爸……共同联结成一个温暖又残酷的围场,金钱和天赋都可以是这里的通行证。

F1 绕不过去的传奇故事当然还有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德国人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的七次世界冠军给他带来了传奇的名声和财富,也将 F1 这项自 1950 年就诞生的赛事推到了顶峰。退役后他却遭遇滑雪意外,陷入数年昏迷,最近才有些微好转的传言流出。而如今,当年和他同场竞技的阿隆索(Fernando Alonso)、莱科宁(Kimi Raikkonen)还坚持在赛场上驰骋,MSC 这个传奇缩写5却也在 2021 赛季回归,但头盔下的人并不是车王迈克尔,而是他的儿子米克(Mick Schumacher)。

舒马赫的传奇事迹也被 Netflix 拍成了纪录片,今年 9 月正式上线,对车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我推荐对 F1 感兴趣的朋友直接先看 DTS 的第一季和第二季,每季十集,每集会聚焦一两个车队或车手,讲述他们的故事,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对观众科普 F1 比赛的概况。F1 的新观众可以了解 10 只车队和 20 名车手的基本概况,以及 F1 比赛的排位和竞赛规则。在观看故事的同时让你不知不觉间就跟随主角们解锁了这个引擎轰鸣激情碰撞碎片纷飞烈火熊熊的新领域。

DTS 还有个著名而有趣的梗,就是摄制组每场大奖赛都会重点跟拍一支车队,而往往这只车队就会像被诅咒了一般碰到各种奇葩事儿——撞车、爆胎、罚退、打滑 Spin、退赛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在 DTS 里你可以看到大量的人祸名场面,譬如换胎失误螺丝没拧紧导致车辆退赛、同队队友在赛道上追尾、比赛第一圈的第一个弯连环相撞上演「飞隆在天」6等等,戏剧性十足。

前两季的成功让 Netflix 尝到了甜头,第三季中故技重施却做过了头,对车队电台中的对话任意剪辑人为制造队友「冲突」、通过机位切换和穿插采访来放大事故的严重性等,引起了不少争议。实际上 2020 赛季也完全不缺戏剧性故事,包括巴林站墨西哥车手佩雷斯从队尾一路超到第一夺冠、汉密尔顿得新冠找来年轻车手拉塞尔代打差点夺冠却因车队换错胎连积分都没拿到这样跌宕起伏的绝佳剧本。所以第三季可看可不看,对 2020 赛季有兴趣也可以看村长托马斯的每场比赛回顾。

入坑第二步:直接观赛,「近距离」接触比赛

从 DTS 了解完基础观赛知识后,就可以试着开始看当下正在进行的 F1 2021 赛季的比赛直播了,毕竟竞技体育的魅力只有在悬念丛生令人呼吸困难的直播中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没看完也没关系,只要有了大致概念能知道车队涂装和车手名字缩写代表谁,就可以先来看比赛,2021 赛季可以说是几乎近十年来最精彩的一个赛季了,尽量别错过。

F1 的积分制

截至本文的写作时间 11 月 18 日,2021 赛季还剩 3 场比赛,目前积分榜排名第一的车手是红牛车队的维斯塔潘(Max Verstappen),第二的就是七届世界冠军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两人从赛季第一场比赛就开始激烈竞争你追我赶,预计还会斗到最后一场才会分出胜负,毕竟现在仅仅相差 14 分:

勒克莱尔排名第六,距离诺里斯也差距极小,能否冲击年度第五同样令人期待

每场比赛的冠军可以获得 25 个积分,亚军 18 分,如果接下来两场都是汉密尔顿第一维斯塔潘第二的话(可能性很大),那么赛季最后一场阿布扎比站开始前两人将会积分相同。如此激烈的竞争已经多年未见了,车迷们都非常激动,屏息等待最终的答案揭晓:会是汉密尔顿获得历史性的第八冠正式超越传奇迈克尔舒马赫(七次世界冠军),还是年仅 24 岁的荷兰人维斯塔潘打破奔驰车队连续七年的统治,抢下他个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奖杯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见证历史!

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不确定因素,那就是在 F1 的积分规则中,每场比赛还有一个额外积分奖励给作出全场最快圈的车手(但要求其完赛成绩在前十名)。由于载油量的原因,选手们一般都在比赛最后一两圈才会跑出最快圈速。在很有可能打成平手的前提下,这些额外积分或许将成为影响历史的关键因素。

直播平台

直播的观看渠道,首推五星体育的转播,三位解说不仅专业且风趣幽默,人称「五星相声三人组」。

如果你的电视能看到五星体育那自然是最好,收不到的话也可以用电视 app 观看,错过了直播还可以第二天到 B 站看录像(不开弹幕可以获得 90% 的直播体验)。

其次是腾讯体育的转播,非会员正赛免费,如果你开了体育会员的话还可以看到多机位多视角可选择的直播画面,你可以整场比赛只看车手的第一视角(并不推荐)甚至只看维修区。

F1 的自家 app 也可以免费看实时的圈速,但看直播画面就要年付订阅了:

 入坑第三步:拓展学习,增加对 F1 和赛车文化的了解B 站、YouTube 博主

看过 2021 赛季收官战后,2022 赛季要到明年 3 月才会开始,漫长的等待期正好留给萌新车迷们恶补比赛知识的时间,相信大家在几场直播比赛的观看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对于规则、策略等方面的疑问,没有关系,各个视频平台上都有很多优秀的博主,做了大量的科普视频来为你讲解从规则到 F1 历史、全球物流运输路线等知识无所不包,下面推荐几个有代表性的:

村长托马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肌肉学霸,每场比赛后都会更新一期十几分钟的比赛回顾,解说风格激情又幽默,玩梗玩到飞起,入坑必看;北极虾:前五星体育解说,做了大量几分钟的科普视频,从小点切入快速讲清楚知识点,适合对某个具体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找来解惑;保守派车迷刘同学:10 岁的小学生车迷,但谈吐和对比赛的见解甚至超越许多大人,各种专业术语信手拈来,视频直接一镜到底,连五星体育解说周浩然都在下面留言「慢点长大,给我留碗饭吃」。F1 第一方频道:最权威的官方视频发布,每场练习赛、排位赛、正赛都会第一时间出 Highlights,还有车手采访、历史回顾、发布会等精彩内容,英文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 B 站的翻译搬运。不可思议的 F1 全球物流:每场比赛在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大洲,有时间隔仅仅一周,车队们要如何保证每场比赛后打包所有设备设施及时运送到下一站?看看这个视频吧,绝对超乎你的想象!F101:进阶水平的技术讲解影片,适合已经熟悉 F1 基本赛制和特点的朋友观看,大家可以量力而行。其它媒体

播客方面,有个每场比赛后都会更新的《F1 方程式漫谈》可以听一听,聊得比较深度,适合意犹未尽的比赛日第二天收听(喜欢开车时候听播客的同学请控制情绪,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

微博关注推荐腾讯体育的解说 @刘耀_Fly、五星体育解说 @周浩然Sean,会分享比赛直播时间、新鲜的F1资讯等。

游戏则认准 CodeMaster 出品的 F1 游戏就好了,每年都会出一款登陆 PC 和主机,手机上也有 F1 Mobile Racing(国区没上架)可玩。

尾声:一个故事

在整篇的结尾,我想谈谈让我爱上 F1 的一个感人故事:

夏尔·勒克莱尔(Charles Leclerc)出生在摩纳哥,热爱赛车的他从小就在父亲和比他大八岁的教父比安奇(Jules Bianchi)的帮助下开始了车手生涯。比安奇与勒克莱尔的关系亦师亦友,两人一路快速成长、过关斩将,勒克莱尔也在比安奇的帮助下成为了赛车界的新星。但就在 2014 年 10 月的日本站比赛中,教父比安奇在大雨里撞上了赛道边的起重机械严重受伤,于 9 个月后不治去世。

勒克莱尔(左)和比安奇(右)

痛失挚友的勒克莱尔带着教父未竟的期望,2016 年获得 GP3 比赛冠军,2017 年加冕 F2 冠军,2018 年进入 F1 索伯车队(也就是周冠宇明年的东家),并在首个赛季十场积分完赛,斩获 39 分。法拉利车队看到了他的天赋,在 2018 赛季末宣布签下勒克莱尔,摩纳哥人将披上许多车手梦寐以求的跃马战袍,征战 2019 赛季。

不过,比安奇在世时也同样是个天赋异禀的天才车手,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被法拉利选中只是时间问题。但现实生活没有如果,教父教子搭档队友的场面再没有可能上演了。

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2017 年 F2 巴库站比赛前,勒克莱尔的父亲的突然离世,年仅 54 岁。后来勒克莱尔回忆说:

我在父亲的病床前撒了个谎,告诉他我已经得到 2018 年 F1 参赛席位,但其实当时还没有签约。

3 天后,勒克莱尔赢得了 F2 巴库站两回合比赛的胜利,并且拿下了当年的 F2 车手总冠军。

有些时刻,我希望永远不要发生,但它们帮助我成长为一名赛车手。失去父亲和比安奇。在我的生命中,这是两个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刻,但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在心理上,我比以前更强大了。

进入法拉利的消息公布之后,他取代老将莱科宁的位置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新赛季揭幕战中他就用表现打消了人们的质疑,并在之后的比利时站守住了七届世界冠军汉密尔顿最后时刻的猛攻,以 0.7 秒的微弱优势拿到了生涯首个 F1 分站赛冠军。

夺冠的前一天,勒克莱尔从小的好朋友、7 岁就一起参加比赛的法国车手于贝尔(Anthoine Hubert)刚刚在同一条赛道上因为 F2 比赛中的撞车事故去世。夺冠后,他没有立即脱掉厚重闷热的手套和头盔,而是缓缓的站了起来,闭上双眼忍住眼泪,食指指向天空,将胜利献给天国的于贝尔、比安奇和父亲。

人因为梦想而伟大,追梦的人从不会真正的死去。短短几年间,勒克莱尔失去了挚友、父亲和教父,但他肩负着他们的期望,为了自己,为了车队,为了所有爱他的人,继续前进。

结尾:聊聊周冠宇

最后,还是要恭喜周冠宇啦!

在本文的结尾,我想站在个人角度为周冠宇加入 F1 的争议解释几句:每年,F1 只有 20 个正式车手位置,但拥有 FIA 超级驾照7的人数却远远不止 20 位。这是一项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参加正式比赛的运动,再加上车队参赛的开销巨大而中下游车队的奖金回报、赞助金额都不多,「带资进组」在目前的 F1 中是常态,这类自带赞助的车手被称为「付费车手」。

当前 F1 的格局下,小车队的生存空间变得异常的艰难,资金将是限制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小车队需要付费车手背后的资金,车手也需要这个席位,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当付费车手并不可耻,因为他们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竞争激烈的赛事取得足够的积分才能获得 FIA 超级驾照,这意味着他们也是全人类里最顶尖的一群汽车驾驶者。如果没有超级驾照,即便是富如王思聪也不可能靠赞助进入 F1 当车手。

现在的 20 位车手里,墨西哥人佩雷斯(Sergio Pérez)背后是墨西哥电信的长期巨额赞助,但是他也靠自己的实力在多年打拼后开着不那么快的赛车拿下一座分站冠军。「爸爸力量」的代表车手有斯特罗尔(Lance Stroll)和马泽平(Nikita Mazepin),前者是爸爸直接买下了自己的车队保证了他的席位,后者是靠俄罗斯亿万富豪老爸洒下巨额赞助。另外还有威廉姆斯车队的拉提菲、小红牛的日本车手角田等,也都是付费车手,后者虽然实力不俗但也还算是靠红牛车队的引擎制造商本田的关系进入的 F1。总之,优秀的车手们为了能参加 F1 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毕竟 20 个席位实在是太少了,而许多顶级车手甚至可以开到 40 岁,每年留给新人的位置少之又少——我们真的不用过于纠结席位是怎么来的,能进来的,都很强。

中国的赛车文化起步晚、受众少,对 F1 的关注度不太高。在这种情况下,能走出一个周冠宇实属不易,希望大家还是鼓励为主。对于比赛成绩,我个人并未抱太高期待,毕竟周冠宇加入的阿尔法罗密欧车队今年排名倒数第二,明年可能也还是中下游水平,对于小周同学来说,新赛季能拿到一个积分(需要某一场比赛排名前十)就是胜利了。

总之,一起来享受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吧!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