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597号建议的答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xcel表格怎么求和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公式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597号建议的答复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597号建议的答复

2023-10-06 1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共青团中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现答复如下: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青少年及广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不断推动相关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发展。教育部201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一〔2012〕15号),2015年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教基一厅函〔2015〕36号),2017年制定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全面推动实施。2014年和2017年,分两批遴选和认定了414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教育部2011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系统明确的指导。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青少年尤其是各类特殊情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等院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中小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强调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切实提升心理育人质量。2018年7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进一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作出了制度安排。

  二是推进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水平。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切实按文件要求加强队伍建设,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高校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截至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达1.7万余人,专职人员配比逐步扩大,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师生比已达到了1:3000。教育部推动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落实相关评聘工作及待遇,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骨干培训及专题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高校思政工作骨干培训班等各类培训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有的地方和高校还大力开展队伍境外研修或访学交流,不断提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年出台《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4号),要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对医务人员精神卫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大力开展精神卫生专业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各类在岗医务人员的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及处置的能力。

  三是做好咨询辅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育部推动各地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引导心理辅导教师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等,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各级教育部门推动“区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网站及心理咨询热线”三位一体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部明确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规范要求,推进各地各高校加强心理咨询服务能力建设,普遍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咨询服务流程,严格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建立案例督导和研讨制度,不断提高咨询服务专业化水平。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近年来已为近500万大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测查服务。各地各校主动应用筛查量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与研判,对心理问题学生主动实施心理帮助或干预。共青团中央推动全国各级团组织建成387个“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年均接受70余万人次电话心理咨询、接待个案约2万个。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印发《关于做好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设置有关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3〕36号),要求各县(市)至少有一家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或心理治疗门诊,目前全国约80%的县(市)具备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提高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各地精神卫生机构开设了心理援助热线253条,其中174条为24小时服务热线。

  四是丰富教育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各地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开设专门课程,编写内容生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地中小学采用团体辅导、游戏辅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帮助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教育部2011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推动建设高校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体系。各地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吉林大学建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精品课程,已覆盖800余所高校136万余学生。教育部2015年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成50余门心理学相关视频公开课,17门心理学相关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为青少年获取心理健康科学知识提供了可靠渠道。各地各校围绕“3·25”(善爱我)、“5·25”(我爱我)、“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开展主题日、文化周、活动月系列活动,广泛举办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艺术活动及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和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和保健意识。各级共青团组织每年举办“12355阳光行动”,对中高考学生及家长提供减压咨询或讲座,2018年举办咨询及讲座4300余场,覆盖学生及家长162万余人次。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日等,推动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及医疗机构等面向社区、校园等开展“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利用视频、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五是强化规范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部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5〕10号),对加强家庭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强调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要求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尤其要关心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适合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及相关帮扶工作。2016年,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参与全国妇联牵头的9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妇字〔2016〕39号),以强化家长主体责任、培养子女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为目标,明确要求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向家长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手段。

  六是凝聚多方合力,共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大力推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的落地落实。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0部门制定颁布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国卫疾控发〔2018〕44号),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和内容,为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保障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助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了由精神医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国家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对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专业支持和业务指导。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和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与各级医疗部门、精神卫生机构之间开展“医教合作”,强化医疗专业资源进校园服务师生,建立转介就医便捷通道。有的地方或高校,还依托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强化对青少年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服务。有的学校还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服务为学生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服务热线。有的地方教育部门还建设了区域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开通心理辅导热线,面向青少年学生、家长及社区开放,召集志愿者心理咨询师为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及家长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你们的建议,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工作质量,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是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家庭教育法立法研究与家校共育共治机制实践试点,进一步明确家长主体责任,发挥学校指导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将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开展《未成人保护法》的修订工作,拟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纳入有关条文,强化全社会关心和促进未成年心理健康的意识与职责。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强化工作部署与指导,实施考核评估、调研督查,把卫生、教育、共青团等各条线有关政策制度的落地落实情况纳入有关工作考核、巡视巡查、调研督查等工作范围,切实推进各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精神卫生服务工作体制机制的建设完善,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及精神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

  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普及力度。教育部将继续加强研究部署和规划指导,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推动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科和选修课课程体系,加强教材的规范化、体系化设计,推动大中小幼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衔接贯通。强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性和适切型。教育部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的编制出版,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引导。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共青团中央将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各方面资源,进一步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传播科学知识和健康理念,并大力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形式和载体,聚焦青少年发展的重点方面、主要问题,强化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扩大覆盖面,提高普及教育活动实效。

  三是进一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建设和推广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堂、在线课程、网络微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活动开发及作品设计等活动,扩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供给。正面应用算法推送技术,个性化地传播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知识,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良好心理品质。开展网络心理研究,实施网络素养教育,增强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与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

  四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教育部将继续推动各地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有关文件要求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开展全国中小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领各地各校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队伍业务水平。鼓励有关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评估及继续教育,开展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建设及培训。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专家智库的运作机制,强化专家智库作用发挥,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促进科学化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强精神卫生专业的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精神科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五是进一步深化危机预防干预。教育部将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应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提高青少年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加强对青少心理健康问题识别筛查和早期预警预防,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完善危机预警防控体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加强协调,强化学校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介转诊机制,推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及社区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强化对青少年,尤其是各种特殊处境青少年的咨询辅导和关心帮助,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加大对青少年心理服务热线的建设,加强热线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强化热线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危机预防干预能力,更好地为青少年及公众提供服务。

  六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将进一步推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全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培育和建强精神卫生或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及有关社会组织,进一步强化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供给,面向包括青少年及其家长在内的公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精神医学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不断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6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