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語義和語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ntailment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語義和語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語義和語用

2023-04-19 19: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五章 語義和語用

语义 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1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所固有的意义,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相对稳定性,不受上下文和语境的影响。2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临时的和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 词和词汇

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符号,在语法结构中,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

词汇 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 词的词汇意义

1概念意义 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 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 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 词义的概括性

1一般性。在词义的概括中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2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也必须包含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 一词多义

本义 指一个词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派生义 又称引申义,指一个词由本义衍生出来的后起意义,主要通过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产生。

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关系的基础上。常见的有形状相似(如“碟”)和结构相似(“入门”)。

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的存在着某种相关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也就是即借代。

中心义 指离开上下文人们就能知道的那个意义,是从共时来看最常用的意义。

二 同音关系

同音词 语言中发音相同、意义不相关的词。

同音词产生的途径:

1多义词分化:最初的一词多义会分化成几个同音词。

2语音演变:有些词本来不同音,后来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形成同音词。

3偶然同音:造词时,利用相同的语音单位表示不同的意义。

4借用:从其他语言借来的词和本民族固有的某个词语音相同,形成同音词。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同音词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不同的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

三 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

同义词 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

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来词的结果。

反义词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详细知识点见《现代汉语》)

四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而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具有特有的属性。

1具有层次性。如“麻雀”的上位词是“鸟”,“鸟”的上位词是“动物”。

2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上位义相当于逻辑上的种概念,下位义相当于逻辑上的属概念。

3上下位关系不等同于:

1.整体-部分关系。如:汽车-发动机、方向盘等。

2.团体-成员关系。如:消防队-消防员。

3.单位-部门关系。如:大学-系。

五 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语义特征 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它的确定要看相互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义的聚合。

语义场 是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

语义场的构成是以共同的语义特征为基础,语义特征的提取也离不开同一义场中词义的比较和辨析,二者相互依存。

第三节 句义

一 词语的搭配

词语搭配的条件:

1受语法规则的支配。

2受语义条件的限制,要符合现实理据。

3涉及每个语言词义系统内部义场的特征。

4受社会的使用习惯的制约。

5受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的制约。

二 句子的语义结构

语义结构 指句子中“动程—物体”(“谓词—体词”)的关系类型,也即“动—名关系”。

语义角色 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角色类型。不同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的名词来担任。

(一)动程的基本类型

a动作。如:猴子玩苹果。/他跑了。/我送小李一本书。

b性质/状态。如:花很红。/眼睛大大的。/冰化了。

c使动。如:惨案震惊了世界。

(二)语义角色类型

中心语义角色:

1施事:自主性动词、行为的主动发出者。如a中的“猴子”。

2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如a中的“苹果”。

3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如a中的“小李”。

4主事/客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b中的“花”。

5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往往涉及一个复合事件。如:噩梦哭醒了孩子。

外围语义角色:

6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一般具有无生性特征。如:他用小刀切苹果。/小李用废木板做了个箱子。

7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如:在学校读书/到北京旅游

8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点,延续的时段等。如:到12点恢复/三天

(三)语义角色和句法成分的关系

1语义角色必须在句子中体现,因此具体句子中的某个语义角色一定也同时担任句法结构中的某个成分。

2施事与主语重合的句子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各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有共性的一面。

3究竟哪些语义角色可以充任哪些句法成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

三 句法语义范畴

人称、时、指示 这三个范畴是负责句子与“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挂钩的范畴,也即可以根据它们而搜寻到说话时的具体场景。

人称是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是与“说话时”挂钩的范畴。指示是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许多语言中都用专门的指示代词来表示。

语气 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语气。

陈述语气表示“说话者要告知受话者信息”,疑问语气表示“说话者向受话者询问信息”,祈使语气表示“说话者要受话者做或不做某事”。

情态 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主要表达“必要性、可能性、必然性”等方面,由情态助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肯定/我确信”等小句来体现。

小刚上学去了。(客观陈述,非常肯定)

小刚上学去了吧。(猜测,不肯定)

小刚可能上学去了。(猜测)

小刚一定上学去了。(非常肯定)

我认为小刚上学去了。(主观认为)

四 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准确地说,设有a和b两个句子,如果①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②句子a为假,句子b既可为真也可为假;③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

如:a李明买了猕猴桃。b李明买了水果。

a李明感冒了。 b1李明病了。 b2有人感冒了。

预设 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准确地说,设有a、b两个句子,如果①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②句子a为假,句子b仍然为真;③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那么,句子b是句子a的预设。

如:a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 b他有哥哥。

两者的区别:

1蕴涵是语句的基本信息,即语句整体表达的意义;预设是语句附带的背景信息,即语句中的某个部分表达的意义 。

2对原来的句子否定后,蕴涵不一定也否定,而预设则仍然保留。

例如:小王的哥哥结婚了。 蕴涵:有人结婚了。 预设:小王有个哥哥。

第四节 语用

一 语境与语境义

语境

1物理语境:又叫言谈现场,指话语的说话者和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2话语语境: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如:代词的指代对象、省略的内容。

3语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也包括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例:我上课去了。 小李在船上看到了他的朋友。

二 话题和说明

话题 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

说明 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的其他部分。

话题一般是“有定”的,即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

(一)话题的句法表现

1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

如:日语中有专门标记话题的助词は。

日语:象は 鼻が 長い

汉译:大象 鼻子 长

2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

在汉语的正常语调和一般句式中,从句首开始往后的第一个担任语义角色的成分是话题。如:大象鼻子长。 鼻子,大象的最长。 我今天在家。

(二)话题链

话题链 同一个话题连续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句时,就形成了一个话题链。

话题链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1同一个话题,后面用词汇或者零形式表示。如:李小龙一骨碌坐起来,划根火柴,点亮了灯。

2跟次级话题或者相关话题产生意义上的关联。如:昙花开了,好香啊!李小龙好像在做梦。

(三)话题与施事、主语

这三个概念分别属于语用、语义、句法三个不同的层面。

话题与施事的区别:话题体现说话者选择哪个句法成分作为向受话者传递信息的基点,并与整篇话语的组织有关;施事则只体现句法成分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动程关系的对应关系。如:小王昨天去了北京。/昨天,小王去了北京。

话题与主语的区别:1话题是有定的;主语不一定是有定的。2主语与谓语动词有密切的关系;话题可以与动词完全没有关系。如:这场火灾幸亏消防队来得早。

三 焦点和预设

焦点 是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的重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信息。

预设 是指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

(一)形式标志

1语调重音。特指问句里的疑问词代表疑问所在,是疑问的焦点。

2句法形式。焦点标记词:是、连、就、只、

3句法虚化成分。如索马里语中表示焦点的虚词baa放在名词后,该名词就是句子传递的信息焦点。

(二)类型

1常规焦点 也叫句尾焦点,由于句子的信息结构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因而焦点一般是句子末尾的一个成分。

2对比焦点 也叫非常规焦点,出于对比强调的需要特意标明的成分。

我知道他的经历。

我没问他的经历,只谈了谈现在的情况。

我知道他的详细经历,不是一般经历。

四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环节:1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言外行为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3言后行为指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1直接言语行为:指字面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

2间接言语行为:指非字面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

能把笔递给我吗?——请把笔递给我

可以早一点吗?——请早一点

直接言语行为表示询问,用疑问句;间接言语行为表示请求,用祈使句。用疑问的行为间接地实施了请求的行为。

五 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1日常生活的言内以外

会话合作原则:1会话双方要使自己的话语有参与交谈的共同目标或方向;2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同时不要包括多余需要的信息。

此外还有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得体原则。

2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