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eng和ong读音 争鸣

争鸣

2024-01-14 08: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争鸣 | “梦”成“mong”,谁之过?

文 | 杨瑞庆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近几年来,有关单位推出了大量的歌唱“中国梦”为题材的创作歌曲,其中的“梦”音发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唱字,但何为标准读音,成为歌坛上难以统一的疑点。

“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表象活动。所有字典上都只有一种标为“meng”的读音。但是,目前歌曲中的大多录音,包括很多歌唱家的范唱读音,都将“梦”字唱作“mong”。声母相同,韵母相异,肯定后者读音不符合规范。每当笔者到基层教歌时,很想把这个错误读音纠正过来,但它在平常的听觉接受中已习以为常,约定俗成了,反而让人感到这个“梦”字唱“mong”比唱“meng”更习惯、更好听。原来,一些词作者早已将“梦”字融入“中东韵”去押韵了。所以说,出现这个“梦”音错误的罪魁祸首应是词作者,演唱者只不过是将错就错,顺水推舟了。

经查“普通话音韵表”,“中东韵”有狭韵和宽韵两种。狭韵只包括“ong”和“iong”两类韵母的文字,而宽韵还纳入了“eng”和“ing”两类韵母的文字,这四类韵母都具有后鼻音发声的共性特点,因此并入了“中东韵”这个大类。但读音应该各自为准,不能相互影响,否则就违反了汉语读音的标准。“梦”应读“meng”,而不读“mong”。由于当前歌曲中受到了“梦”字错误发声的连锁反应,也将应读成“feng”的“风”和“丰”也都读成了“fong”,如不纠正读法,今后的字典或将为这几个字改变注音,或添加一字多音的读法,才能符合章法。

如要杜绝这种现象发生,首先词作者要引以为戒,切不可将“梦”字用作“ong”音去押韵。虽然“梦”字在“中东韵”中属于一个宽韵字,允许存在,但发声有别,务必注意。作为非常讲究韵味美的歌曲来说,应谨慎使用这个“梦”字的用法,回避在一些重要的“ong”音押韵位置使用,这样就免去了歌手在演唱时向“ong”音靠拢的必要了。

其次是演唱者应该严丝密缝地按照汉语规范发音,不必为了追求所谓的韵味统一,而将“梦”字随心改韵。特别是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具有被广泛追捧的示范性,歌曲怎么范唱,歌迷就怎么模仿,到头来,大家都按错误的读音唱习惯了,要想改正就非常困难了。其结果一定会受到语言学家指责和干涉。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发“mong”音的“梦”字,就当方言发音算了,不必大惊小怪。就像《洪湖水浪打浪》中的“太阳一出闪金光”中的“出”字一样,原读作“chu”,常唱作“qu”,这是为了体现湖北民歌风而作出的特殊处理,已被歌坛认可,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发“mong”音的“梦”字可能属于某个地区的方言,但“中国梦”中的“梦”,是属于全国人民心中的梦,如果采用方言发声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允许“梦”字方言存在的话,那还了得,我们吴语地区的“梦”字发声为“mang”,已属“江阳韵”了,与原来的“中东韵”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严重破坏了歌曲的韵味美。

展开全文

运用国语演唱歌曲,必须以普通话中的汉语拼音为标准,咬字准确成为判定歌手水平高低的重要基本功。但在聆听歌唱中,有的歌手带有浓重的方言音,有的歌手带有浓重的港台腔,都会影响演唱质量。特别是一些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务必正确把握,才能有利于科学发声,有利于表情达意。即使有些一字多音的文字,也需正确选择,不能为了方便发音而随心所欲。

如,歌词中经常出现的“的”字有两种读法,一种为“di”,“的确”“目的”“有的放矢”“众矢之的”中的“的”字就读“di”音;另一种为“de”,常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代词、名词、形容词之后,作为定语的特征字,“美丽的衣服”“我的祖国”中的“的”字就读“de”。但在听歌手演唱时,该读“di”音却唱作“de”,该读“de”音却唱作“di”,不顾前后词性,只顾流畅上口,幸好目前听歌还有字幕跟踪,否则,听音辩词会感到不知所云。同样,“地”也有“di”和“de”两种读法,一种是作为名词的“地”,如“土地”“地球”中的“地”字读“di”;一种是用在用在动词后作助词,成为状语的特征字,如“高兴地回家”“悲痛地离开”中的“地”字就读“de”。还有经常碰到的“了”也有两种读法,一种发“liao”音,如“了结”“一目了然”中的“了”字读“liao”;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了”字,表示事态正在进行,或事态已经完成,如“刮风了”“游玩了”中的“了”字就读“le”。混淆二者已不可取,更有甚者还将其读作“la”。

这些规矩虽是语文知识,但作为写词人、唱歌人也应正确掌握,才能使写出的词不跑韵,唱出的歌不走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