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X光,还要做CT和核磁?全面解读,让你明白究竟该怎么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r检查和x光 做了X光,还要做CT和核磁?全面解读,让你明白究竟该怎么选

做了X光,还要做CT和核磁?全面解读,让你明白究竟该怎么选

2024-07-09 17: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很多人去医院检查,往往对于医生安排做X光、CT还是核磁共振(MRI)检查存在疑惑,甚至有时候做了CT还要做MRI……患者怨声载道,医生也出力不讨好,那么究竟什么是CT,什么是核磁共振,又有什么区别?在有需要的时候要怎么去选择呢?还是说越贵的检查方式越好呢?

今天就全面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让你明白究竟该怎么选,打消疑虑!

什么是X光、CT、MRI检查?

1、X光即拍片子检查

X光检查就是我们常说的“拍片子”,利用X光的强穿透力,X光射线在穿透人体的时候骨骼、血液等组织时,不同组织的密度和厚度有区别,会吸收或者是减弱X光,然后通过计算机的运用,留下深浅不一的黑白色。简单的来说,就像是给身体拍了一张黑白的平面照。

2、CT即切片检查

CT,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用计算机控制下的X线对人体的体层扫描,同样是利用人体组织在X线下显现的不同密度进行对比达到诊断的目的。

对比X光而言,更全面一些,因为X光有时候一个部位需要拍不同角度多次拍,而CT就像是剖开看到里面每一层的情况,获得更加立体的三维图像,也就是X光片子没办法确诊的情况下,会用到CT做更加精细的诊断。

3、核磁共振(MRI)即摇一摇再检查

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听说核磁更好?X光、CT、MRI各有优劣势!

1、X光

优点:一般情况下,X光所拍出来的影像分辨率都比较高,因此图片也较为清晰,如同拍照一样;成本比较低;操作非常简单、快捷,当医生需要做紧急处理时,能非常快的出片。

缺点:因为X光是二维影像,容易受衣物以及首饰等影响, 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影像重叠的情况,且X光的密度分辨率目前还是有限的,如组织密度比较小的时候,不易于医生辨别,也容易导致漏诊。

2、CT

优点:在成像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更少,有利于人体高密度组织的检查。操作便捷,图像会更加的清晰,成像也更加的快,解剖关系更加明确,更有利于观察一些细小的病变。

缺点:因为还是X光,只不过是加强版X光,所以辐射比X光更大。而且CT检查相当于X线环绕人体某一部位旋转,所以只能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在部分软组织成像时的分辨率也不够高,如果是软组织肿瘤定性诊断会有不少的局限性。

3、核磁共振(MRI)

优点: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MRI可做横断、矢状、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也就是不同平面都可以成像,意味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生病的部位,与传统的CT以及X光相比没有辐射,给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比较小。参数、对比度以及获取到的信息量也更多,能更加有效地发现病变。

缺点:MRI由于氢原子的共振原理成像,检查有所局限,并不全面,在氢质子缺乏或含量很少的组织如致密的骨骼、钙化、含气的肺部等,皆无法成像空间分辨率不够高;价格也比较昂贵;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成像,因此处于昏迷、情绪非常激动躁动的患者做核磁会影响到成像。

到底选哪个好?X光、CT、MRI适用情况不同!

1、X光

出现胸部表面,食管、胃、骨骼、四肢等都会用X光做初步检查和参考。大部分人都可以用X光检查,但如果患者有色素失禁疾病、老年痴呆症或者备孕中或者是已经怀孕的女性最好不要做X光线,因为有较大的辐射,会损害人体的某些细胞。

2、CT

CT对于MRI无法成像的骨组织和肺部检查的优势较高。当骨骼、四肢需要更深层次诊断,关节软组织,或者是肺部疾病、神经系统、头部、颈部、血管等疾病需要进一步筛查也非常大的价值。

3、核磁共振(MRI)

MRI在软组织检查中的优势明显高于CT。MRI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较多的情况用于颅脑、关节的软组织、肿瘤疾病、颅内疾病、脊柱脊髓以及乳腺疾病等,由于可全面细微显示心脏、颅脑的细小结构,也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心功能、脑部疾病检查的可靠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体内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能进入磁场,比如:金属节育环、胰岛素泵、心脏或者是血管支架等,此为禁忌,如果是刚怀孕没有超过三个月,也不能做核磁检查。

所以X光、CT与MRI是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三者都各自有优缺点,应相辅相成,很多时候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也并不是越过的检查就越好,越贵的检查不一定就能发现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做了MRI还要做CT,或做了CT还要做MRI的原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