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是怎么一步步衰退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oyinbi微博 新浪微博是怎么一步步衰退的?

新浪微博是怎么一步步衰退的?

2023-03-24 1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一个略极端的例子:

上图源自百度百科。

《春城晚报》是昆明最主流的报纸,也是云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杜少凌2016年6月14日辞世,时任《春城晚报》总编辑。

杜也曾到我工作的杂志做过总编辑,我和他共事时间不长,有过几次深谈。一个炎热的午后,他在办公室呼噜呼噜吃着外面打包回来的大理凉粉,我看到墙角有《丁丁历险记》的海报,他说丁丁也是记者,算我们老前辈。

后来我离开了报社,当时我说,纸媒将死,杜回,你看我怎么把杂志做漂亮。那份杂志,我从创刊伊始,做了五年记者和编辑,确是深有感情,也想知道由杜主事后的动态。

关注了他微博。他似乎很愿意在微博里写写心理活动,对行业的分析,对自己的修炼。他的微博是一个真性情的地方,没有党媒负责人讲政治、唱高调的风气。有次他说,读史多年,渐有凿通之感。我近几年也发觉读史之乐,加大了阅量,去年还把《资治通鉴》下载到了手机里,我常想,何时会有“凿通感”?那是一种什么体验?

去年,他辞世,我在外面也能感受到社里的悲情氛围。晚报工作是白天采编,晚上定审,深夜印刷,每日循环。所以报媒人熬夜算日常,大小节日、天灾、奥运、两会等都要突击加班,共事过的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是同事也算战友。

我没去参加他任何悼念活动,当晚,我翻了翻他的微博。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我们死后QQ怎么办?”的问题,很多人说,把墓志铭写在QQ签名,让朋友们时而能看到自己的头像。

作为承载着生前言行的网络平台,微博和朋友圈当然比QQ更适合。一条条喜怒哀乐,起承转合,低吟浅诉,自拍与合影,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哭过笑过,爱过恨过,都写在那里。

斯人虽逝,偶尔念及,能翻阅一下,就当暗诉离殇。

三个月后,杜少凌骤然复活,且画风突变:

随后每天必刷,他生前有6千多条微博,自2016年9月8日复活至今(2017.02.24),微博数已增至8283条。今天8条,最后一条是这样:

我主张厚养薄葬,我不强调死者为大,我重视今生与当下,我是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死后真能在天国看见自己的微博被盗号。所以,我不太担心此举会伤了另一个世界的杜少凌的心。

但作为生者,刷微博时,时间线出现广告,关注名单里被暗塞买粉号,评论里充斥着小广告,热搜版全是明星绯闻,时不时还有僵尸号要求互粉,所有这一切,都不如一个故人的帐号以追捧爵迹的方式每天彰显着存在更让我难受,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就像生化危机中,如果向你扑来的丧尸,是你父母妻儿的身体,你便何如?

少凌转发的这些微博,通常都有2万+的转发量。不知有多少是新注的机械号,又有多少是被盗的故人。日均8x2万的虚假转发量,有多少现实意义?

新浪微博曾是中国网络最有希望的言论平台,那时我经常在桑拿休息厅、候车室甚至隔着厕所挡板听到它刷新时特有的提示音。如今却人人说微博药丸。

我经历过博客时代,一不留神,BLOGCN关闭,我错过了搬家限期,那些为EX写的情诗全都丢失,那数年的青涩与彷徨,如今只能忆起零碎的片断。

现在明白,还有比痛失BLOG更难受的事,那就是微博仍在,而且更新得更勤奋了。当年因观点与文才关注了你的人们,今天得看你为赵丽颖和吴亦凡顶帖,一天八遍。

我要不要在遗嘱上注明一条,死后请清空我的微博内容,删除我的帐号,省得有天,我又还魂为TF BOYS的新歌转发打榜。

------------------------------来自评论区的不同声音-----------------------

刚发此文,就有自称“微博实习生”来评,我看了他在此问题下也有回答:

认真分辨了这不是高级黑之后,我回复如下:

事后反思,我当时言论过激,很后悔。

在美剧《新闻编辑室》第三季,频道被收购,新东家推崇吸引眼球的热点,突出媒体商业化,并完全无视新闻原则,让编辑室众人无比愤怒,最终频道新闻局主席查理因怒猝死,第三季的结局在查理的葬礼上拍完。

http://player.video.qiyi.com/2d882d878bf70b34e3aca67a0f9bb04d/0/288/w_19rra67fox.swf-albumId=584879709-tvId=584879709-isPurchase=0-cnId=0

离开社里时,我刚在网上看到这段视频。后来一路追完了三季的《新闻编辑室》。在杂志社工作时,一直在地理、旅游和汽车赛事的栏目,有时很庆幸,自己不用去报导社会新闻,歌功颂德,明星绯闻,吹嘘产品,写软文,拿红包, 不用活得像个善颂的宦官。但在《新闻编辑室》中一直强调的新闻理想,我却已很久没有思考过,不免汗颜。

我离开媒体,我说纸媒将死,外因是新媒体的挤占,而真正的内因,是纸媒被管控太久,自己已经习惯了体制,不愿再有突破,如历年的春晚,陈词滥调,一团和气。

刚入社里时,老总编说,如果你难有机会去说真话,那么,至少尽量不说假话,尽量。

所以刚有微博时,的确为之一振。那时的微博能听到很真很锐的言论,一些如今已被我们渐渐淡忘的大V,那时都曾赤诚相见。我也曾持有国家认证的新闻从业编辑证,我知道有些帖不得不删,否则平台也无法存活。但即便微博拼命删过激的帖,它仍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不知不觉间,微博成了毛孩子们为偶像争吵的阵地,成了纯娱乐化的平台,连翻数日的时间线,也难见几条有意义的言论。就连仅存的段子手界,也由抄袭党替换了原创派。

好在知乎代替了微博,成了我最常用的媒体平台。在大量优质知识无偿供应之外,知乎最大的优点是理性,是网络上喷子出现率最少的交流平台(可能有人要说草榴才是最和谐的),在知乎,讲道理的效率极高,相互理解的达成率也极高。所以今天在知乎有过激言论才让我分外惭愧。

为什么知乎常有长篇累牍的回答出现?因为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回忆当年,往微博140字内傲娇地甩下几句话,现在看来真没太多价值。

逛几年知乎,自己更爱国了。当一个问题下有多个不同角度的深刻回答,我越能理解要推动社会进步有多方面的考量,明白渐进才是最合理的,过去稍不如意就迁怒社会,其实极幼稚。

回到新闻理想的话题,知乎至少是我所见最难撒谎的地方,也是在外面怀疑自己被误导后最好的释疑之地。医美界创造的新词条,养生圈的伪科学,杜月笙很精辟的十句话,日本人用小龙虾吃尸体,肯德基的鸡有三对翅膀,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

虽然愚众觉得真假难辨,但其实从创作者的角度,很容易就看穿谎言,抓住本质:或推销产品,或博人眼球。把媒体炒热不难,刷下限就行,难的是让媒体尽量保持干净。所以媒体从业者鲜有蠢人,不缺的仍是坏人。

现在想起老总编说“尽量不说假话”,尽量二字,暗藏多少无奈。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发布者都是新闻人,说“新闻理想”,未免用词既大又空。我想,但凡能本着传播一些有益知识,保障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就算偏安一隅,也可称善;但一味追求商业化的媒体,做得越大,扩张越狠,越是妖孽四聚之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