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局全面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跑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速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oom永恒杀死牧师守护者 一航局全面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跑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速度

一航局全面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跑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速度

#一航局全面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跑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速度|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深化改革系列部署,实现“力争到2021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目标,一航局深入推进总部定岗定编及薪酬制度改革,旗帜鲜明地鼓励价值创造。自2020年以来,一航局共立改废制度52项,出台管理新举措25条,完成缩编定岗,总部优化、交流、退出人员67人,占总部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有效压缩了管理链条、提高了管理效率、激励了员工士气,全员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凝聚共识向改革深水区要管理、要效益,全力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跑出加速度。

坚持刀刃向内,实质性压缩总部整体编制

深化改革,总部带头,干部先行。一航局将领导干部调整精简作为打响改革攻坚战的“第一枪”,调动、调整、退出中层领导人员26人;重新核定总部各部门岗位编制,细化岗位说明书,开展总部一般管理人员全员竞聘上岗,初步构建起职责清晰、精简高效的总部管理团队。

此次人员编制设置遵循明确管理路径、优化职级设计、精简领导队伍、因事设岗等原则,始终坚持高目标导向,在高级主管等关键岗位选聘中,坚持“从严从紧”,首批仅选聘13人。通过实质性压缩编制人数,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责任分工,着力提升总部管理效能,打造职责清晰、精干高效的“最强大脑”,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提升总部战略引领能力、战略管控能力、资源统筹能力和基础服务能力。

突出价值创造,薪酬分配“以实绩论英雄”

薪酬改革是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中最敏感、与职工切身利益最为息息相关的一环,一航局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打造一流总部、增强员工幸福感为改革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岗定薪、以绩付酬”的薪酬分配体系。

一方面深度融入绩效管理。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分配、薪级薪档变化、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确保员工除津贴福利外的“每一分”收入都与价值创造密切关联,让真正创造价值的人,成为自身价值创造的收获者。在绩效奖金分配上,除了与部门绩效考核、个人绩效考核联动挂钩外,同时实行“部门二次分配”机制,一航局核算部门整体奖金总额,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员工绩效表现进行二次分配,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发挥薪酬激励约束作用。另一方面重新评估岗位价值。根据工作难易程度、职责分工、工作量等因素,重新设置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职要求,根据岗位责任和岗位价值确定薪级,将员工月度固定收入与岗位职责薪级挂钩,彻底打破年龄、职称、学历限制,消除“干多干少拿一样钱”“鞭打快牛”等现象,以责定岗、以岗定薪,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多措并举,相关配套制度统筹推进

此次薪酬改革并非局限于薪酬分配“一枝独秀”,而是通过将薪酬管理与领导人员管理、员工绩效考核、职业资格奖励等工作统筹推进、同步实施,有效促进薪酬分配与干部管理、绩效管理等工作的深度融合,并借助改革契机调整优化职业资格证书奖励范围,提升紧缺证书奖励标准,从多个维度充分体现薪酬分配的战略导向。一是拓宽人才晋升通道。发布实施《领导人员管理实施办法》,设置管理序列、技术序列发展通道,增设高级、一级、二级专业总师专业序列,鼓励各类人才通过不同的职业通道获得成长和晋升。对应重新设计、优化薪酬层级,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助力各类人才成长成才。二是整合优化工资项目。取消原“年功工资、学历津贴、民族津贴、班组长津贴”等科目繁多的工资项目,贴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配套发布《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奖励办法》,提高紧缺证书补贴奖励力度。各类薪酬项目整合优化后更加契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导向更加明确。三是推进全员绩效管理。重新修订《总部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将领导班子和咨询以外的员工全部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并把考核对象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甲类员工为总部非部门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助理、专职副总师等;乙类人员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丙类人员为包含部门副职在内的部门其他人员,差异化设计考核流程,分类明确考核要求和考核方式,极大提升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激励性。四是关爱员工促进和谐。配套修订《总部员工考勤及休假管理办法》,对员工考勤管理、休假制度及休假期间薪酬管理相关事宜进行规范,促进企员和谐发展。

来源

一航局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点击图片

回顾精彩内容

原标题:《一航局全面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跑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速度》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