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谚语中“狗”隐喻对比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og-tired谚语 维汉谚语中“狗”隐喻对比研究

维汉谚语中“狗”隐喻对比研究

2024-06-15 0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维汉谚语中“狗”隐喻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og” Metaphor in Uyghur-Han Proverbs DOI: 10.12677/ML.2023.116377,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212  浏览: 655  作者: 阿依谢姆古丽•图尔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关键词: 维汉谚语;狗;动物隐喻;对比分析;Proverbs in Chinese and Uyghur; Dog; Animal Metaphors; Comparative Analysis 摘要: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正确使用隐喻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动物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不仅有助于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说话人的意思,也能体现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表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是语言修辞的精华所在,因此对谚语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其中与动物词汇相关的谚语进行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本文对比分析了维吾尔语和汉语谚语中“狗”的隐喻意义,找出了“狗”在维吾尔语和汉语中隐喻意义的异同,从而窥探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模式。研究认为,维吾尔语和汉语中“狗”的隐喻意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差异也很明显。相似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生活习惯与环境的不同,导致对“狗”的需求和认知的不同。 Abstract: Metaphor is a rhetorical device, and the correct use of metaphor makes a language more vivid and powerful. Animal metaphor is a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which not only helps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he speaker more concisely and clearly but also reflects the thinking mode and cognitive modes of the ethnic group who use that language. Proverbs, as a type of folk literature, crystallize the wisdom of that ethnic group who use that language and express a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e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rhetoric, so the study of proverb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animal vocabulary, can give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and thinking patterns of that ethnic group.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dog” in Uyghur and Chinese proverbs, fou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og” in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Uyghur and Chinese, and thus explor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inking modes of the two ethnic group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dog” metaphor in Uyghur and Chinese, and the differences are also obvious. The reason for the similarity lay in the commonality of human metaphorical thinking 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multi-ethnic cultural exchange and blending.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different living habits and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s lead to different needs and cognition of “dogs”. 文章引用:阿依谢姆古丽•图尔荪. 维汉谚语中“狗”隐喻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6): 2780-278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77

1. 引言

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种类之一,呈现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人民性等特点。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成为比较研究的一个特殊的视角。动物是大自然的重要部分,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动物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依共存。人类开始使用语言,发明文字以后,也将那些自己最熟悉的动物的特征,习性融入到了自己的语言。有些动物的外表特征,习性与人的品质,特征有相似之处,所以人们用那些动物词汇来更生动的描述人的品质。因此,许多动物词语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个动物之称,而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并体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研究这些动物象征意义,除了可以看到人类的思维发展之外,还可以发现形成各种民族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维-汉两个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有着密切的往来和交流,同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圈下,在两个民族的语言中,出现了许多动物相关的成语,或是谚语。两个民族间的动物隐喻有异同点,这些异同点饱含着两种民族丰富的文化特点及两种民族人民不同的思维方式。“狗”是两个民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人们对它的熟悉度也比较高,因此在日常语言中“狗”相关的谚语都比较丰富,“狗”的各种习性与特点也常常被人们用来描述身边有类似行为和性格的人,可以为我们深入研究提供比较充足的语料。本文在与此相关的谚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狗”隐喻意义进行了详细地对比研究,找出了其中的异同点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 维汉谚语“狗”隐喻的异同点

2.1. 语料来源与数量对比

本论文研究语料来源说明如下:汉语中“狗”相关谚语主要收集于温端政(2009)主编的《现代汉语谚语词典》;维吾尔语中“狗”相关谚语的主要来源是阿布里孜·艾迈提(2008)主编的《维吾尔语谚语解释词典》,相关数量统计见表1,表2:

Table 1. The total number of Uyghur and Han proverbs in this material

表1. 该材料中的维汉谚语总数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dog” related proverbs in Uygur and Han proverbs

表2. 维汉谚语中“狗”相关谚语数量对比

2.2. 隐喻意义对比

“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名词,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1] ‎狗是忠诚,友好的动物,与人类生活最近的动物之一。根据各国家发现的与狗相关的遗址,人类驯养狗最少也有一万多年。狗在与人们生活的一万年来,根据自己的本身特征以及各民族独特的动物文化的不同,在各个民族语言里,狗的各种特性投射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用这些隐喻来更生动的使用语言。

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里狗的主要用途包括一下几种:帮助狩猎的狩猎犬,保护牧场的牧羊犬,看家户主的家庭犬等。在汉族人民的生活里狗的用途比较广泛,除了上面的几种用途之外还有,当宠物来养的玩赏犬,和帮助破案的警犬等。根据用途的不同,在维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谚语和隐喻意义也有所不同。维吾尔族的习俗中“狗”不能进屋,它的地位不高,不讨人喜欢,总是与恶人联系在一起,狗仗人势,所以很多时候也直接当作形容词使用。而汉族文化里狗就是忠实的朋友,作为宠物可以进屋,讨人喜欢。因此所出现的谚语和隐喻意义跟维吾尔语有所差别,相关异同点对比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dog” metaphorical meaning in Uyghur-Han Proverbs

表3. 维汉谚语中“狗”隐喻意义对比

1) 忠实效力人

维:It ϴz igisini tʃiʃlimɛs. [2] (狗不咬自己的主人)

Baɣ qilsaɳ tʃoɳ qil, mal qilsaɳ it qil. [2] (做果园就做大,要养动物就养狗)

汉:狗是忠臣,猫是奸臣。 [3]

“it ϴz igisini tʃiʃlimɛs”意思是狗不咬自己的主人,狗在经常生活中最突出的性格是对自己主人的忠诚。因此在这谚语中“狗”比喻忠实自己的主人,不会背叛的人。“Baɣ qilsaɳ tʃoɳ qil, mal qilsaɳ it qil.”这谚语中,院子和狗是载体,表达如果想做院子做大的,会容纳多人,如果想养动物,养狗,会忠实你,可做忠实的朋友,同时也能保家护蓄等意思。把人们经常需要的两种事物做排比,突出了其中“狗”的忠实,与人类很近,可效力的隐喻意义。

“狗是忠臣,猫是奸臣”指狗忠于主人,家里在贫穷也不会离去;猫嘴馋,哪里有好的食物就到哪里去,利用比较的方式生动的描述了“狗”的忠实。

2) 不负责任,懒惰的人

维:It myʃykni bujrisa myʃyk qujruqini bujruptu. [2] (张三推李四)

ϴjgɛ oɣri kirgɛnda, itniɳ tɛriti qistaptu. [2] (盗贼进屋,狗的尿憋)

汉:懒狗扶不上墙。 [3]

“ϴjgɛ oɣri kirgɛnda, itniɳ tɛriti qistaptu.”这谚语指应该挺身而出的时候却借故逃避应尽的责任。“It myʃykni bujrisa myʃyk qujruqini bujruptu.”这谚语中,表达“狗该做的事,托给猫,然后猫托给了自己的尾巴”的意思,带一种讽刺的妙语,把狗和猫比喻一个比一个不负责任,不靠谱,突出了其隐喻意义。

“懒狗扶不上墙”意思是不成才,懒惰的人,再怎么扶持也没用。

3) 忘恩负义的人

维:Itqa gϴʃ bɛrsɛɳ, topiɣa milɛp jɛr. [2] (给狗喂肉,它偏糊上土吃)

It sɛmrisɛ igisini tʃiʃlɛr. [2] (狗肥咬主人)

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3]

“Itqa gϴʃ bɛrsɛɳ, topiɣa milɛp jɛr.”比喻给不识好歹的人提供钱物,他会用在不正当的事上。“it sɛmrisɛ ϴz igisinit ʃiʃlɛr”这谚语中,狗比喻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好处,然后自己承包了,得到一些权利和财富时反而反咬一口,过河拆桥的人。这谚语里,狗作为载体,把狗的忘恩负义,不知好歹的性格比喻实际生活中的不知好歹的人,突出了其隐喻意义。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形容不识好歹的人,这谚语来自民间传说,传说中说“二郎神的哮天犬私自下凡祸害人间,刚开始修道的吕洞宾奉命拿法宝“布画”去收降。哮天犬被收入法宝“布画”后,吕洞宾担心哮天犬困于其中被化成灰,心生慈悯,擅自放哮天犬出来,结果反被不知好歹的哮天犬趁机咬了一口。”因此狗的这一行为比喻不知好歹,忘恩负义的人,突出了其中的隐喻意义。

4) 胆大莽撞的人

维:Aldiriɣan it tamɣa sɛkrɛr. [2] (狗急跳墙)

汉:狗急跳墙,人急拼命。 [3]

“Aldiriɣan it tamɣa sɛkrɛr”这谚语中,比喻走投无路的人,不顾一切的乱闯。把狗作为载体,比喻凡事着急做,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突出其中的隐喻意义。

“狗急跳墙,人急拼命”这谚语表达狗遇到紧急情况时,乱叫乱跳,作出不合规矩的事,人遇到绝路的时候也同样拼命的想走出困境。一样的人所作出的事情超出寻常的行为,比喻坏人遇到困难,走投无路时,会慌乱,不择手段。

5) 人品恶劣的人

维:Aq it, qara it, hɛmmisi bir it. [2] (白狗黑狗都是狗。)

Itniɳ ɛskisi qawimaj tʃiʃlɛjdu. [2] (恶狗咬人不露牙;恶狗咬人暗下口)

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

“Aq it, qara it, hɛmmisi bir it.”谚语中,狗比喻一路货色,本质上没有区别,白狗黑狗都是同样的。“itniɳ ɛskisi qawimaj tʃiʃljdu”这谚语中,表达凶恶的狗咬人之前不露声色,乘人不备,猝然伤人。比喻坏人阴险,害人而隐藏凶相,把狗和恶人具有的共同点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其隐喻意义。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

6) 仗人势,欺负别人,王伟自大的人

维:It igisi bilɛn kytʃlyk. [2] (狗因他主人而厉害。)

汉:软了狗也欺。 [3]

“It igisi bilɛn kytʃlyk.”这谚语中,表达狗跟在主人后才厉害,比喻坏人依靠某中势力欺负人和物。狗作为载体,狗的爱仗人势的性质与某些自己没有什么能耐,却靠着自己身边或上面的有权利的人仗势欺人,狐假虎威的人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其中的隐喻意义。

“软了狗也欺”指人若过于善良,或过于乖巧,就会被坏人欺负。而狗总爱仗人势,欺小骗弱,所以狗身上的这些特点映射到人身上,比喻王伟自大,仗人势的人,突出了其中的隐喻意义。

7) 地位不高的人

维:Ittin bolɣan qurbanliqqa jarimaptu. [2] (狗替不了羊死)

Ittin aʃqanni pit jimɛs. [2] (狗吃剩下的虱子都不吃)

汉:狗肉上不得台盘,稀泥巴糊不上壁。 [3]

维吾尔文化里,狗的地位特别低,所以有时候把地位更低的事物与狗做对比来更生动的表达比喻意义。“Ittin aʃqanni pit jimɛs.”比喻,有尊严的人不跟小人争利。“ittin bolɣan qurbanliqqa jarimaptu.”这谚语中,把狗与常做祭献的动物做比较,表达狗连做祭献的动物都替不了,显著他的地位特别低。这通常比喻地位低的人替不了相当有地位的人,突出了其中的隐喻意义。

“狗肉上不得台盘,稀泥巴糊不上壁”狗肉档次太低,上不了宴席,稀泥不够黏,糊不到墙壁上。比喻素质差,地位不高的人不值得抬举或见不得世面。

8) 脆弱无力的人.

维:Baɣliɣan it owɣa jarimas. [2] (套着脖子的狗不能打猎。)

Itniɳ saddiliqidin tylkɛ tϴrgɛ tʃiqiwaptu. [2]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汉:------

“baɣliɣan it owɣa jarimas”这谚语中,狗比喻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窝,没有经历过训练和困难的人,没能力做大事,脆弱无力的人。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常是他能与人类一起去打猎,这因为是他的嗅觉很灵,容易找到猎物的地位,能帮助主人打猎。但这也需要让狗训练,让它本身具有的能力更好的发挥,如果让狗一直套着脖子,那他就没有经历,再好的天赋也都没经常使用而浪费。同样,把这一现象比喻人类的,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磨练,就经不起人生的大风大浪的这一现象,其突出了比喻意义。

9) 微不足道的事物

维:It hyrɛr karwan jyrɛr. [2] (任他狗儿怎么样叫,不误马儿走正道。)

Itniɳ aɣzi tɛgkɛngɛ dɛrja bulɣanmas. (狗舔了河水,河水不会因此变脏。)

汉:------

“Itniɳ aɣzi tɛgkɛngɛ darja bulɣanmas.”这谚语比喻,坏人诬陷好人,但是因为自己地位很低,无损于好人的清白。“it hyrɛr karwan jyrɛr。”这谚语中,任凭狗在路旁怎样狂吠,也阻挡不住马在大道上奔跑。比喻不管小人如何滋事破坏,也阻挡不了正义的事业向前发展。也比喻小小的事或微不足道的人,不会对大事业产生太大的影响,从而突出其中的隐喻意义。

10) 困境,艰难的日子

维:Aq it kɛtsɛ qara it kilidu. [2] (白狗去,黑狗来。)

汉:----

“Aq it kɛtsɛ qara it kilidu.”这谚语的意思是“白狗走了,接着就黑狗来”,把狗作为载体,比喻恶人或困难的日子一个接着一个而来,从而突出维吾尔文化里,把狗看作麻烦的事物,带着恶念的人,或者困难的日子,从而突出了隐喻意义。

从以上列举中可以看出,“狗”有关的谚语在两种语言的隐喻意义大多数是相同的,大多时候映射出的人是人品恶劣,地位不高,卑贱,骗上欺下。少部分情况是,人们赞扬狗的忠诚。

3. 维汉“狗”隐喻异同点动因

3.1. 维汉“狗”隐喻相同的原因

3.1.1. 人类隐喻思维相似的体现

人的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以来的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一种本能。维汉隐喻性谚语的相似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隐喻作为人类探索和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类去认知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带领人类从有限的已知走向未知,从个别孤立的事实走向统一的整体。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模式,是一种用自己已经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描述另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和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达到更好认识新事物的目的的模式。隐喻的本质就是把握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对人类来说,动物是与自己不同的一种生物,不管他们与人类有多近,但他们的本性还是动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维汉“狗”隐喻中也有着相似点。

3.1.2. 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尽管维吾尔语和汉语是不同的两种语言,两个民族也有各自的文化差异,但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文化的交流不断地深入是避免不了的,在不同类型的语言文化中,有些隐喻的用法可能是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也可能是文化重合而产生了隐喻的相似。有些谚语无论是共有的还是特有的都可能来源于另一种语言文化,通过语言文化交流,而使得其附加民族特点的语义跟随其概念或文化现象进入到该语言文化中。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谚语具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3.2. 维汉“狗”隐喻不同的原因

3.2.1. 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项,谚语具有民族性,而民族性表现在它的历史文化背景里,谚语以其精炼的形式,简明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许多本民族文化历史事件,神奇传说,文化典故等等。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和神话传说,在谚语中存在着差异。而又有一些谚语来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寓言。维吾尔族和汉族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这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或有特定历史意义,社会意义的事件,进入语言体系以后,被赋予固定的意思,广为流传变成谚语的素材,因而在两种语言中产生了不同的谚语,跟随着隐喻意义也出现了差异。

3.2.2. 生活环境的不同

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而隐喻的产生就来自于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人们在运用隐喻时,总习惯拿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做俞体,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里特点。同样自然环境必然的影响着,不同民族人民喜欢用什么样的动物。比如说,自古以来,汉族人民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最常用的动物就是牛。除此之外,交通不发达的古时候,马是人类远行的最好的选择,而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而新疆属于干旱地区,沙漠,草原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这种环境下牧业为主的维吾尔族人们自然与这些动物产生了密切的关系。所以维吾尔语里跟草原以及在草原生活的牛,马,养等动物有关的谚语的数量居多,具有的隐喻意思也有多样性。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这些动物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在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隐喻也有所不同。

4. 总结

谚语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谚语的形成与社会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谚语天生就具有隐喻的本质,对谚语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认知特点。与动物相关的谚语更是突出了谚语的隐喻性和生动性,因此本文选择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狗”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维吾尔语和汉语谚语中“狗”的隐喻意义的异同点,解释两种语言对动物隐喻的认知模式,并且总结出了其中的异同点以及动因。研究结果发现了维吾尔语和汉语中“狗”隐喻意义有一定的差异,其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两个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对“狗”的认知的不同,以及所生活的环境决定了“狗”在他们生活中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决定了“狗”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差别在语言中也体现出来了,从而导致其隐喻意义的差异。存在相似的原因在于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以及在同一个国家领域内生活的两个民族有比较强的文化交流和交融,这导致了他们语言中“狗”的隐喻意义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M]. 第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2] 阿布里孜•艾迈提. 维吾尔语谚语解释词典[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 [3] 温端政. 现代汉语谚语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