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SAMUEL GUÌ YANG:中国时装设计师正在晃动曾经的西方话语体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designer服装品牌中文叫什么 专访SAMUEL GUÌ YANG:中国时装设计师正在晃动曾经的西方话语体系

专访SAMUEL GUÌ YANG:中国时装设计师正在晃动曾经的西方话语体系

2024-07-12 07: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1年上海时装周上不断涌现中国设计师新面孔,图中品牌包括Rui、Louis Shengtaochen、Private Policy、Yirantian以及Superr

 

 

每一种文化的维护和发展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且与其竞争的“另我”存在,当我们想要找回自己的文化的主体性,这将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特质的反复阐释。西方设计师借鉴东方美学的时装创作屡见不鲜,它究竟体现的是对“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理解认知,还是异化想象、对“异国情调”的迷恋,抑或是符号生硬堆砌出的刻板印象,这难以被简单析理;

 

 

▲1997年Christian Dior秋冬大秀;摄影师Tom Walker为杂志拍摄的大片;Coldplay《Pricess of China》MV

 

 

又或是当我们提到“中国时装”时,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的他者仅能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服饰或传统时装。

 

▲盖娅传说 Heaven Gaia SS19

 

 

但对这两种现象的探讨如今都已显得似乎不入流。

 

在一批崛起的年轻一代中国独立设计师之中,我们能找到不少新鲜面孔以某种方式诠释着中国当代时装:在他们的时装创意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美学风格及视觉语言与人们当下称之为处在“话语中心”的西方时装语境相融合;他们自身的东方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与西式的创新实践和学术支撑也在其中发挥着巧妙的作用。

 

 

▲SAMUEL GUÌ YANG AW20;SAMUEL GUÌ YANG SS21

 

 

在靠近文化多样性的基调之下,时装产业不断扩大其自身视野。从被建构到自我界定,这些设计师不单从文化遗产中获得启发,更将人的故事纳入其中,展示当下语境下的中国时装。但身份标签是否也会带来框架限制、中国设计师的身份能否突出主流话语权的重围、中国当代时装能否打破对西方时装系统的依赖。

 

一场似乎声势愈发浩大的讨论正登上世界时装舞台……

 

 

▲2021上海时装周Labelhood 纷呈的中国时装,图中品牌包括Peng Tai、Yuhan Wang、Yue Qiqi以及Swaying

 

 

作为新一批中国青年独立设计师中的一员,杨桂东(Samuel Yang)以他高级内敛的东方美学和设计风格在国内外时装行业均收获了关注和认可。

 

他于2015年在伦敦成立SAMUEL GUÌ YANG品牌工作室,他的服装品牌自然融合了中西方服饰上各自的特色,东方的艺术性与西方立体裁剪技术的碰撞,使他在服饰设计上形成了强烈的个人化风格。今天我们将与杨桂东展开一场关于中国当代时装如何打破叙事范式的对话。

 

 

▲SAMUEL GUÌ YANG SS21 Campaign Carousel

 

▲SAMUEL GUÌ YANG 2020秋冬系列五色时装短片

 

#

 

 

杨桂东(Samuel Yang)

 

 

Q:从你的作品中,我能看到身着服饰的女性流露出“外柔内刚”的气质。而这个气质似乎也是你想极力表达和鼓励的一种“气韵”。从最初进入行业到现在,你是如何找到并确立“融汇中西方美学语言以及历史”为基调的设计语言的呢?有没有一些契机或者节点可以分享?

 

A:回首品牌的发展至今,SAMUEL GUÌ YANG的设计语言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的演变,我们想要探讨的女性形象也愈发清晰。在经历了每一个系列不同主题的锤炼下,我们找到了专属于品牌的基调, 即通过对服装工艺以及视觉语言不断探索与创新,融汇东西方美学语言,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诠释东方韵味。一个最深刻的契机是来自SAMUEL GUÌ YANG AW17的一款廓形独特的“中国红”鱼尾裙装,它结合了中式旗袍立领细节并以西式立裁方式表达,整体呈现出非常优雅端庄的气质。这款鱼尾裙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和顾客的欢迎,当时接收到的反馈也使品牌在设计语言的基调步入下一个阶段。所以即使是好几季之前,但我仍然记忆犹新。

 

 

▲SAMUEL GUÌ YANG AW17 

 

▲SAMUEL GUÌ YANG SS19 Presentation

 

 

我们每一季的视觉创意大部分都在伦敦完成并持续与身边一帮互相信任的创意人士们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最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来自于AW19的广告大片系列,当时选址在东伦敦的华人社区完成这组以“肖像”为主题的拍摄,之后并带到了上海时装周期间发布最终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和交流,从而达到连接上海与伦敦的关系。

 

 

▲SAMUEL GUÌ YANG AW19 Campaign

 

 

Q:运用中国元素的国内外设计品牌都不在少数,你认为你的品牌能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特质是什么?你对于西方奢侈品牌近几年大量借用中国元素设计产品有什么看法?

 

A:SAMUEL GUÌ YANG并不希望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来呈现中国元素,我认为这些文化元素的运用应该是内敛于设计语言和品牌文化之中。

 

工作室设立之初,“中国元素”并不像这么具象,而只是作为我们在摸索属于品牌的设计语言的一部分,或者说当时身为中国设计师的我仍在“寻找”一份身份认同感。但随着品牌发展和与其他身边人的很多文化上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反过来审视自己身为一个中国设计师应该要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当下能看到许多的中国年轻设计师也在不断思考着相同的问题,而且我相信在时尚领域这种“文化归属”尚未被完全发掘,或者阐述清楚,这四字之中依然有无穷的潜力。

 

西方品牌借用中国元素设计的例子可以有很久远的追溯。从早期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依然停留在把东方文化异化的手段来满足西方对于东方的异想,而如今当下由于中国市场的壮大和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消费者的出现,西方奢侈品牌面对中国消费者,流于市场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来讨好和奉承中国市场。特别是在疫情的期间,很多大品牌都在产品中添加中国元素,实际是在讨好中国的消费者。但这些大牌的实质,还是以西方视角的主导去添加表面元素,而不是做为品牌的主要文化之一。使西方品牌正视中国文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SAMUEL GUÌ YANG Instagram

 

 

Q: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于东方所谓“异国情调的幻想“异化出了“东方主义”的凝视和优越感,并催生了一系列“文化产品”。你认为作为一个东方设计师,如何打破这种对中国元素单一的刻板印象?你想给以西方为中心的时装行业和话语体系传递什么信息?

 

A:首先,我想承认的一点是,我对部分东方主义所催生出的服装行业中的产品,本身所使用的工艺和技术是认可的,其中一些对于工艺的极致重现是一种升级,这点我们不能忽视。即使我们仍然不能达到那个工艺水平,但作为仍在成长中的独立中国设计师品牌,优势是基于自身所属文化进行更纯粹的表达,而不受传统的西方语境下的时尚规则的局限。在公式的框架之外,我们对中国元素的表达是没有顾虑的,我们的声音能更直接传达到来自中国的不同背景和年龄的人群之中。

 

这些条件促使我们把当下更真实的信息带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平台上,使西方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中国的历史是经过上千年打磨和沉淀的,当来自中国的设计师群体涌现在行业领域时,我相信我们的话语权是非常强大的。另外一点,我认为设计师需要警惕在设计中二次以“异国情调”的眼光挪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就像之前说的避免把“中国元素”符号化,而应该以不同视角和深入的方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化。

 

对于SAMUEL GUÌ YANG,我们的目标是在品牌现有的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去结合不同文化语境下,发掘creativities的更多可能性和自由度。

 

▲SAMUEL GUÌ YANG X Labelhood 2021新春胶囊系列

 

 

Q:对于时装行业来说,提起日本设计师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一些特定的名字和群体。你认为中国设计师在将来也会发展成这样一个标签吗?标签的存在对于设计师而言有什么意义吗?

 

A:我觉得“标签化”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随着世界对中国设计师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们将来可能也会有自己的标签。我非常期待接下来整个时尚行业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时尚体系是一直是由西方主导的,所以我相信在这种对比之下,时尚行业在中国落地的方式将大不一样。在20世纪60—7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时尚体系逐渐成型,在20世纪80—90年代,日本的时尚行业崛起,对我们这一代的设计师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如今,我能感受到的就是西方时尚行业的“晃动”,大家都在寻求改变。因为过去时尚系统和当下文化不对接的弊端日益显露并显得陈腐。对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说,我相信这样的“晃动”将会带来另一番景象。

 

我认为中国设计师或许在一开始也会形成自己的“标签”,甚至我们在西方体系中是需要这样的“标签”来代表我们这个群体的, 但可能到某一个阶段,我们的标签会逐渐模糊起来,能发展出不用去强调某一个个体或者标签。总之,我保持乐观的态度看待未来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

 

 

▲SAMUEL GUÌ YANG X Labelhood 2021新春胶囊系列

 

 

Q:从你的经验和观察来看,中国设计师群体、中国当代时装与西方的时装系统目前处在一种怎样的关系中?

 

A: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新生代创新力量在全球语境中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关注创新设计的还是少数群体。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创新行业还是各种媒体都在放大中国,给予中国设计师越来越多的关注。我相信,在中国旷阔的土地上,更多的人才和不同文化圈层的碰撞将给西方世界展现出更开放和具有前瞻性的启示。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我们会逐渐向世界证明Made in China已成为过去,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正等待着更多创新人才地开发和宣扬。

 

 

▲SAMUEL GUÌ YANG AW20

 

 

Q:你在许多作品的呈现上,都以一种“live performance”的方式演绎出一种时光感和沉浸感,你背后是如何设计与考量的?

 

A:我希望我的品牌最终呈现的方式能带给大家沉浸式的,如看电影一般的体验。我会充分考量每一次作品呈现的气氛、系列感、灯光、声音和布景。这些元素需要拿捏的刚刚好,才可以充分将我们赋予在作品上的情感和最初设计的真心足够传递到观众心里。作品的呈现其实不需要搭建宏大的场面,我希望从细节中建立和聚集服饰所传达给观众的自然感受。每次作品经历了长期的设计制作的打磨过后,落地的那个瞬间也是我们最满足的时刻。

 

 

Q:在最近2021春夏季的产品发布中,你以古籍“沐浴经(On Bath)”为名进行了创作并以中式沐浴文化中微妙细致的关系为灵感,刻画了女性在沐浴或者独处时内心的对话。你希望借以自己的服装,给女性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又是如何体现的?

 

A:“沐浴经(On Bath)”系列是我们团队在伦敦隔离期间完成的,这次全球疫情的不可控性,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灾难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并提醒着我们作为人类个体对自己的定位,也间接造就了这次主题的产生。人们从之前的每一秒都在繁忙的工作和产出,被抽离出来面对自己,努力建立内心的平静。而往往那些沐浴过后的瞬间,也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带来通透和内心诚实的机会。

 

通过服饰,我想对女性形象进行细腻入微的刻画。对于她们而言,沐浴是日常时光中难得的一种仪式。我希望女性经由沐浴感受到洗礼和治愈自己的力量,于是对服饰材料的选择和裁剪都参考了以往沐浴文化中出现的元素,比如造型上参考了宽松且随性的日式温泉浴衣的款式,并融入了中式的垂坠感,希望能给穿着者建立一种日常并亲密舒适的体验,在舒适之余也能体现端庄的气质。系列中服饰所选用的天然有机的纤维材料也能够帮助我们享受私密自我的环境。

 

 

▲SAMUEL GUÌ YANG SS2021 CampaignOne out of 100 Polaroids“ On Bath / 沐浴經 ”

 

 

Q:你在生活中有观察到哪些中国女性的穿搭方式有给你带来灵感吗?

 

A:早期的时候,我的设计有受到来自我母亲的一些影响。她是一位对穿着与生活都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广东女性,也因为是源于自己的生活体会,我对中国南方女性的穿搭形象始终有一种亲近感。对于品牌设计而言,我会关注和收集不同历史年代中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亚裔女性形象,比如小野洋子、周采芹、张曼玉、梅艳芳等等。

 

 

▲SAMUEL GUÌ YANG Moodboar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