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GO位置分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sgo几个位置 CS:GO位置分析

CS:GO位置分析

2024-07-01 2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CSgo竞技模式里双方各有5人,因为在进攻(或防守)时侧重点不同,所以有不同的位置区分。现在常见的位置有:突破手(或主要防守者) 辅助(或第二防守者) 狙击手 自由人 断后。现在网络上对于各个位置都有不同的解释,这篇文章是对于低端局(ak或ak以下)位置的介绍。

(注:防守方的站位打法分析在上一篇文章中)

1.突破手

突破手的主要职责就是撕开敌方的防守阵容,尽可能的做到一换一(KD约为1),探知敌方的防守站位。在低端局中,突破手需要的是枪刚,在进入包点以后,仔细搜点保证后续队友进点以后不会被偷,其次要思路清晰,要猜测对方的大致回防路线,进入包点以后,在需要补烟或者需要给闪的地方交道具,其次完成搜点后继续深入敌方回防路线,在其中设伏,打掉敌方人员,为下一步战略动作争取更多时间。

2.辅助

辅助位不是平常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实际上辅助位是最关键的,这里的辅助位的意思是,辅助协作突破手完成战略动作,也就是俗称的补枪手。当突破手撕开或探知敌方防线时,辅助需要及时的跟上突破手的步伐,打击对方的防守人员。或者协助突破手,即交出自己的道具,干扰对方,减少突破手的损失。在占领包点以后,把突破手送到下一步的站位之后,负责警戒,再次协助包匪下包,如果包在自己身上,等待狙击手或自由人到位,确定包点安全以后再安放C4。安放C4以后,根据情况,如果敌方回防人员已经到位,则阴起来抓好timing打掉对方,如果对方回防人员未到位,积极占领对方的防守路线,影响对方的回防速度。

3.狙击手

狙击手分为两种类型:防守型(怂)狙击手 进攻型(刚)狙击手(我我我),这无关于在防守方或是进攻方,这是一名狙击手的打法风格。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打法风格。进攻型狙击手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思路清晰。防守型狙击手的特点是:枪法稳健,架枪准确,对地图的理解深刻。

3.1.1进攻方进攻型狙击手

这类狙击手经常出现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偷掉对方的防守人员,撕开敌方的防守站位。在低端局中其实说白了就是带着狙的突破手。需要枪法刚,该刚的时候刚,该缩的时候缩,因为狙击枪掉落后在低端局对方大概率都会捡起来,这时候对己方的防守站位会有很大的逼迫。

3.1.2进攻方的防守型狙击手

这类狙击手经常属于稳健型,稳架枪,打掉出现在自己枪线上的一切敌人。这种风格比较依赖队友的报点,需要收集地图信息,打掉对方出来刚枪的防守人员(反思:所以!!!防守人员在探知对方的进攻意图后,一定不要无脑刚枪!!!很可能就有对方的一名狙击手在等着你出现!!!)在进入包点以后,及时占领敌方的主要回放路线,架好枪位等待对方出现。

3.2.1防守方的进攻型狙击手

这类狙击手需要熟知地图,以及收集对方不小心发出的声音里暴露的信息,然后适当前压出现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打掉对方一名进攻人员,扰乱敌方进攻节奏。一定要记得!不要贪心,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对的过敌方3至4个人。这类狙击手一定要记得,不要让敌方猜到或知道自己的位置。

3.2.2防守方的防守型狙击手

这类的狙击手是最基本类型的狙击手,稳架枪,打掉一切出现在自己枪线的敌人,让敌方放弃进攻意图,从而达成战略目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一直待在一个站位上,或者现在第一枪位上。防止对方道具干扰,或者提前枪清点。

所有的狙击手都要记得,当敌方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后,及时转点或者呼叫队友协助,因为狙击手,永远都是敌方的第一目标。

4.自由人

自由人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位置,需要大公无私的打法,精通各种枪械,熟知地图以及敌方弱点。低端局中,自由人的主要职责就是补缺己方所缺的其他位置,保证进攻或者防守任务完成,在不同的对局中,自由人有些极大不同的打法差异,自由人需要知道自己的打法风格,从而扬长避短,做到发挥最佳。(自由人在低端局里有些鸡肋...想要了解的小伙伴找我私信)

5.断后

这个位置需要熟知地图,躲藏在地图的各个位置伺机偷掉对方搜点不仔细的人员。在低端局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不要躲在人尽皆知的阴人位里,因为他们有没有必要都会看一眼这个点位。断后在己方进攻受阻后,一定要积极转点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断后在阴人时及时收集战场信息,确定敌方的大体位置,不要盲目冲出去对枪造成己方不必要的伤亡。作为防守方断后,需要收集信息并确定对方人员是否全部已经在正面战场,防止对方自由人游荡在其他地方偷我掉己方人员,如果确定敌方全部在正面战场,则及时回防,不要绕后太远或者回防速度过慢,造成战场里敌我人员不均衡。当然,条件允许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灵性绕后,会有奇效哦~我是政委·瞎扯·赵刚,我们下篇再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