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铁路榜样丨严皓:飞驰动车背后的革新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rh380d型动车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严皓:飞驰动车背后的革新者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严皓:飞驰动车背后的革新者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严皓:飞驰动车背后的革新者|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铁道 ,作者人民铁道

人民铁道.

《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官方公众号,为您提供铁路新闻信息的权威发布、实时报道、专业解读。

人物档案

严皓,中共党员,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段动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曾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所在集体于2021年、2022年获评全国铁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每天数次掀起“头脑风暴”、跳出固有思维想对策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段动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严皓近期的工作常态。“要么不做,要做他一定做到最好。”同事们都这样评价他。

今年35岁的严皓,入路12年来,从一名机械师成长为成都局集团公司首席工程师。他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勇于革新、敢于奋斗,以高铁事业为坐标书写人生答卷。

不移其志,满腔赤诚奔高铁

2010年,严皓从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专业成绩保持在前三名的他放弃了保研机会,在校招中和铁路成功“牵手”。当时,预感到高铁发展前景广阔的严皓目标很明确:“我就是奔着高铁去的。”

初入成都东动车运用所,当时年仅22岁的见习生严皓跟着经验丰富的师傅修理桌椅、整修厕所。忙碌的日子里,严皓一度以为他从学校带来的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失去了“用武之地”。

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父亲点醒了他:“步入职场相当于到了人生的另一座学校,要想拿到毕业证,就必须沉下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拿下。”

此后,严皓跟着师傅勤学苦练,把动车组的牵引、制动、列控系统摸得清清楚楚,成为地勤机械师,并当上了一级修三班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一群“科班出身”的青年怀着一腔热血,顶着困难上、奔着疑难去。

有一次,碰上了“硬骨头”问题,青年们顾不上35摄氏度的高温,冲向室外的检修场地试验着各种办法。他们把两辆同型号的车摆在两侧,带上万用表、螺丝刀等工具,兵分两路、左右开弓,把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件拆下来,放到中间进行对比。经过10多处排查,他们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为此兴奋了好几天。

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本就对自己有着极高要求的严皓迅速找到了归属感和责任感,养成了敢闯敢拼、不等不靠的职业习惯。

2012年,严皓进入了被大家称为“会被磨掉一层皮”的技术组,成为现场技术员。技术组实行24小时倒班制,白天梳理台账、研究原理,晚上到现场指导故障处理,还要随时对上线动车开展应急处置,是名副其实的“拉练场”。

处理故障需要查看技术标准资料并进行软件测试,若现场和办公室两地跑,来回需要十几分钟。为了节约时间,严皓就找来一个书包,把纸质资料和以“千兆字节”计算的电子资料装进电脑统统背在身上。最开始,检修库里不明情况的机械师们好奇地相互打听:“这个小伙子是学校来的吗?背个书包跑来跑去。”久而久之,严皓就成了这里的“背包客”。大家也都知道,“背包客”来了,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技术员的日子,严皓如同一根紧绷的弦。未婚妻则充当着他的调节剂——他加夜班,她就会在家里为他煲上一锅汤、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单位门口,让他有更好的精神状态;相隔异地,她就坐摩托车、渡船再换乘大巴从南充来到成都,给他温暖守护。

久久为功,潜心修炼真功夫

2011年,严皓被派到青岛的车辆生产厂家学习。在与厂里的技术专家交流学习和“过招”中,严皓发现,动车的各类控制系统背后有着一套严密的控制逻辑。对他来说,犹如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第一次从处理故障的“前台”钻到了故障产生的“幕后”。

在学习过程中,他很快意识到,动车检修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换一个部件、消除一个故障那么简单,每一处故障都有可能涉及硬件、软件等上千条技术项点,每一处系统运用都牵扯着背后成百上千条控制逻辑。严皓下决心好好研究这里的“门道”,让自己成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行家里手。

2013年,CRH1A型动车组时常出现网侧过电流报警,且大多数时候是无故障的“假报警”。报警一旦出现,正在运行的列车必须紧急停车,工作人员需立刻对全列开展近一个小时的排查。“假报警”对铁路运输有着不小的影响。

严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铁了心要揪出问题所在。他大胆假设、严密求证,从历年来一万多条故障数据中梳理出143条网侧过电流故障数据,通过原理及现象对比、分析,带上工具到实车上做试验,一次又一次爬上车顶、钻进地沟,最终找到了急停按钮设计缺陷导致假网侧过电流故障出现的原因,总结出一套准确判断真假故障及其位置的方法,极大地缩短了故障的应急处置时间。这一方法随后在全路推广使用。

尽管工作充实,严皓也总是记挂着那些未处理的故障,只要没有现场作业和应急处置,哪怕是凌晨三四时,他都会一个人背着包走向黑夜中还未通电的列车,打着手电筒,从车顶到车底分段查、仔细看,把故障成功解决。

担任技术员期间,严皓临时被抽调进动车所软件小组,从头学起软件开发管理、编制宏语言分析脚本,建立了成都东动车所考试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事们常常看到他忙得顾不上吃饭,他却笑着说:“多学一点没坏处,技多不压身嘛。”

2015年7月,成都动车段成立之初,各项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全面整章建制。严皓牵头制定现场关键作业及动车组故障处理管理流程和办法。他追求精简有效,仅仅是防溜管理办法就几易其稿,设置了几类场景对应不同举措。他说:“要让看到流程办法的人一下就能看懂,要把管理工作做在前头,才能管得住、管得好、管得顺。”

与此同时,严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夫妻俩能在一起生活,严皓的妻子从老家努力考上了成都市教师编制。爱人备考时,严皓也像当初她陪伴他那样,耐心帮她收集各种招考资料、筛选合适的学校岗位。

摸石过河,打好创新“组合拳”

随着成渝高铁、西成高铁等多条线路的开通运营,动车配属数量增加,检修类型更加多样化,动车检修有了更高要求。

在紧迫的形势下,2016年被选入成都动车段创新技术中心的严皓果断做出判断:“动车检修必须要步入深水区,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工作。”

在现场,严皓带领团队收集整理批量性、惯性故障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对如何最高效开展故障处理进行总结归纳……通过长期坚持,严皓带出了一支专业过硬、分工精细的攻关队伍,相关工作经验也在该单位持续沿用。

想要创新,必须要靠自己摸索。严皓把眼光放在了动车组制动闸片上。闸片直接影响列车制动效果和制动安全,使用量大,是深入贯彻国铁集团利用数字化精准预防修开展节支降耗的重大课题。

严皓从闸片状态修入手,开展专项攻关,对闸片厚度检测、限度制定等进行全面优化。经过9个多月的努力,严皓和团队胜利在望,却遇到了闸片上部厚度无法测量的难题。

想要不拆卸闸片实现测量数据,只能靠人工。于是,“列车医生”们就亲手摸闸片、测厚度,收集了大量精确数据。在对近90万条闸片厚度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总结了5个评估参数,发明了在已知下部厚度的情况下实现对上部厚度准确测算的计算公式。

经过反复测算试验,投入运用后,闸片更换限度从原来的8毫米至9毫米提高到5毫米至6毫米。2019年,经测算,仅CRH3A型、CRH380A型、CRH380D型动车组就较上一年节约闸片成本费用约600万元,同时也为动车制动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险。

2016年6月中旬,成都动车段首届三支队伍人才选拔工作正式开启,严皓很快便以理论考试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第二轮实作考评环节,这时妻子也进入了临近分娩的待产期。越是临近最终的考试,妻子各种临产分娩反应越明显。严皓轻轻说话抚摸着妻子肚子,小宝贝竟像是听懂了一般,慢慢地安静下来,等严皓考完才呱呱坠地。

回忆起这段过往,严皓言语里尽是甜蜜。他说,家庭给予自己莫大的支持。如今,看着女儿快乐地成长,有时会翻箱倒柜找出他的铁路工作帽,欢喜地戴上朝他摆各种造型,严皓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有了坚实的后盾,严皓前行的步伐更加稳健。他牵头研发动车组轮对智能运维决策系统,在全路率先提出“0.1毫米间隔薄轮缘标准”,有效地延长了车轮使用寿命,预计每年可节约轮对运维成本100万元。他牵头研究开发的动车组电气故障智能诊断系统,指导检修人员快速开展动车组应急处置,同时助力职工日常培训……犹如长上了三头六臂,他一边开展技术攻关、一边创新钻研,将动车检修推向精细化、信息化。

如今,严皓与团队牵头全路CRH3A型、CR300AF型动车组的重难点技术攻关,并借鉴、运用前沿科技,持续开展动车组运维技术创新,全力推进修程修制改革,建立数字化安全保障体系,在擦亮高铁名片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对于高铁事业,严皓义无反顾朝着更高点迈进,如同他所说:“要把技术革命进行到底!”

随着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

严皓的工作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他不断调整自身状态

顺应时代变迁

用干劲、闯劲、钻劲

谱写事业新篇章

原标题:《新时代·铁路榜样丨严皓:飞驰动车背后的革新者》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