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布兰登·罗伊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hromefirefox浏览器访问 摘录: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布兰登·罗伊尔)

摘录: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布兰登·罗伊尔)

2023-06-02 0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本《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所以忍不住要在这里摘下一些我喜欢的内容。

文章前言提到了写作的四大支柱:结构、风格、可读性和语法。而这本书重点阐述的是结构、风格及可读性。

关于结构 原则一:运用“自上而下”的写作法,即先写总结,开门见山。

在没有目的地和飞行方向时,飞行员绝不会将飞机驶离跑道。当写作意图是解释或者告知时,我们应该先总结,然后再运用细支作为支撑,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把戏。

原则二:分解事物,把主题分解成两到四个主要部分,然后运用引导句。

引导句:总结的是一整篇文章或报告的内容。主题句:归纳的是文章或报告中一个单独段落的内容。 将引导句放在文章开头以提示接下来的内容,突出将要讨论的事项以及这些事项的讨论顺序。引导句中的每一事项,在文章或报告的正文中应延展为至少一个独立自然段。 在写作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思考围绕三个关键观点或概念构建你的文章。

原则三:使用转折词。使用转折词提示写作的方向。

转折词的作用:对比、举例、接续和总结。 最简单的写作方法:1、选择立场;2、写下结论;3、陈述“有如下几个原因”;4、使用转折词。

原则四:回顾六大基本写作结构。

使用六大基本写作结构,使观点的顺序安排得当。 写作中最常用的六种结构包括:1、范畴结构。2、评价结构。3、时间结构、4、比较结构。5、线性结构。6、因果结构。

在动物学中,你可以从动物的骨架判断出它为何种动物。结构预示内容,文章的重要观点要给与最多关注,且应最先讨论。

原则五:整合相似事物。

先结束一个主题的讨论,再接着讨论其他主题。

关于风格。 原则6:支撑所说内容。

使用准确、具体的词汇支撑所说内容。 好的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模糊的语言会弱化文章主题,因为它迫使读者猜测你要表达的含义,而无法完全专注于你的观点。选择准确、描述性词汇会使文章更有力。有时,为了准确和具体,你必须使用比平常更多的词语,这无伤大雅。砍掉多余词语固然重要,但是充分论证所说的内容更重要。 大部分写作存在内容过于浅薄的问题---太泛。 辩论人士有句格言:“没有论证的陈述应当受到无理由的反驳。”

原则7:让你的例证个性化。

增加个性化的例子,使文章更难忘。 轶事: 引用: 类比: 明喻和暗喻:

写作应该精雕细琢,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写作第二重要的任务。最重要的写作原则是让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证,细节则使文章更可信、更难忘。

原则8:保持简洁。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你的观点。 简化写作最基础的方式是使用较简单的词汇。

原则9:砍断长句。

通过拆分长句,使文章更清晰。 保持文章内容清晰的方法之一,就是限制长句的使用,最简单的方法是把长句拆分成两到三个短句。使用短句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短,长短句相结合从而创造起伏变化的风格,也是写作艺术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原则10删除不必要的词。

砍掉冗余语句、过多的限定和不必要的自指。

原则11:使用主动语态。

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 主动语态更以行为为导向,更直接、简练,减少了必需词汇量。

原则12 多用动词,少用名词。

不要把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化。 名词化会弱化文章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会使句子更长,使读者提取句子含义时更费力。

原则13 使用平行句式。

用一致、平行的形式表达连串事物。 写作中的平行,是指一句话中相似的部分应当使用相同的方式表达,从而使句子表达更加清晰有力。

写作一部分是科学,一部分是艺术。需要构建且遵循规则的部分是科学,可以根据每种情境进行变化的部分是艺术。

原则14:利用句式变化。

变换句子长度和开头。 用主题开头。 用短语开头。 用从句开头。 用冠词开头。 用动词开头。 用副词开头。 用形容词开头。 用动名词开头。 用不定式开头。 用关联词开头。

原则15 选择恰当的语气。

用积极、个性化的语气写作。 语气是态度。正式语气就像正装,使作者和读者保持距离。大多数写作更倾向非正式语气。

原则16:保持文章性别中立。

避免使用阳性泛指指示两种性别。

原则17:利用排版和设计。

再文字周围增加更多空间,以增加可读性。

原则18:运用可读性工具。

突出关键词和短语。 粗体 斜体 破折号 项目编号 列举 阴影

原则19使用标题或提要。

用标题或提要拆分或归纳文章。

原则20:回顾和修改文章。

知道你的文章改到无可修改,否则不能说已经完成了。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词适当比恭维好。---佛朗西斯·培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