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流星耀长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bv194型侦察机 化作流星耀长空

化作流星耀长空

2023-11-01 02: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接上篇文章,如未观看上篇文章的请点击网页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59075

正文:

狐蝠的利爪:米格-25P 的武备与火控

          米格-25P 的雷达可以说是“好事多磨”,这种被称为“旋风”A 的大型火控雷达与苏联同期装备另外两种截击机(图-28/128 和苏-15)使用相同的核心处理设备,但由于各自机头空间的不同而使用了不同的天线,其中米格-25P 使用的是天线孔径最大的型号,其雷达本体重量达到半吨,使用的倒置卡塞格伦天线孔径超过 1 米,堪称当时机载雷达中的“巨无霸”,然而,囿于前苏联相对落后的电子工业水平,旋风 A 雷达虽然有着硕大无朋的体积,但其功能却十分的单一,几乎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其扫描线基本与机身轴线重合,完全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以其超过一米的超大雷达孔径,对典型轰炸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却只有 100 公里,究其原因,还是出在其落后的基本结构上,旋风 A 雷达的基本电子元件以巨大的真空管为主,虽然其标称峰值功率高达 600 千瓦,但绝大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掉了,其功率利用率很低而且由于真空管雷达的波束控制能力低下,导致雷达只能以单脉冲体制进行简单的对空搜索,而当捕获目标以后,该雷达只能以单目标跟踪模式对目标锁定并导引机载导弹发起攻击,凭借着巨大的体积,旋风 A 雷达拥有了 120° 的水平扇面的搜索范围,12° 的俯仰搜索范围,并具有自动搜索/跟踪的能力,整个雷达系统可以直接通过经过升级的空气自动化截击系统与地面指挥站进行作战信息的交互

旋风-A 雷达的功率极大,尺寸也极大,但计算机处理能力太低,天线增幅有限,加上真空管体制原有的痼疾,实际性能很不理想巨大的天线直径也限制了自身的回旋范围

  到了 1976 年,米格-25 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期改进,改进内容包括:以一台 RP-25M 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换下了“旋风“A 型雷达,新雷达是在米格-23ML 上的 RP-23ML”高空云雀”2 雷达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使用了更大直径的天线(天线编号 N005),使得其最大作用距离提升至 115 公里,由于采用了新的扫描体制和火控计算机,新雷达具备了向上 52°,向下 42° 的俯仰扫描范围,这使得米格-25 从此具备了初步的下视/下射能力,其独立搜索目标的能力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对空情的感知能力,米格-25 还加装了一部 TP-26-SH1 型前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该系统对目标的搜索范围达到 45 公里,可以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为飞机提供稳定可靠的目标搜索手段,同时,飞机的火控系统也做了升级和改进,具备发射 R-60 型格斗导弹的能力

别连科叛逃后,苏联紧急研制的 RP-25M 型脉冲多普勒雷达

  真空管雷达在当时有个十分有趣的优势,因为真空管雷达自身的噪声率巨大,信噪比很低,导致对手释放的干扰在很多情况下都被当做噪声过滤掉了,从而使得雷达以一种十分另类的方式获得了相当强的抗干扰能力,只不过这种抗干扰能力是和低下的雷达效能并存的而已

  米格-25 标配的武器系统是专门为其配套研发的 R-40 远程空空导弹,该导弹由马图斯•比斯诺瓦特领导的第 4 试验设计局于 1962 年二月开始研制,于 1969 年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70 年开始装备米格-25P,该导弹为前苏联第二代远程空空导弹,其体积硕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空空导弹之一,整体气动布局与之前的 R-8/98 十分类似,但其重量达到了半吨之巨,弹体长达 5.8 米(改进型更是长达 6.3 米),该弹采用鸭式布局,四对气动面呈 X-X 形布置,主气动面面积十分巨大,从导弹中部靠前的位置开始一直延伸到导弹尾部,翼展达到了 1.45 米,这样的气动布局加上细长的弹体外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高速方向稳定性,从而使得 R-40 成为了一枚非常适宜进行高速拦射的中距空空导弹,但囿于巨大的体积和过剩的方向稳定性,R-40 在攻击高机动性目标时,其效能较差。R-40 导弹有两种不同的制导模式,通过在地面更换导引头的方式实施切换,其中,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型号被称作 R-40R,该弹采用中继指令遥控制导和末端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相结合的复合制导模式,这使得米格-25 可以在雷达获取目标方位之后即发射导弹进行攻击,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利用雷达对目标方位变化的监测对导弹实施遥控制导,并在制导的同时继续对目标实施迫近,待到飞机与目标距离进入弹载半主动雷达寻的装置作用范围内时再实施烧穿制导,从而使得导弹的有效射程成功突破了弹载半主动雷达寻的装置作用距离的限制,使得米格-25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视距拦射能力,在米格-25P 的时代,由于雷达性能的限制,R-40R 的有效射击距离只有40公里左右,而在米格-25PD 服役以后,R-40R 在更换了导引头之后,其有效射程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了 75 公里,其作战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R-40 的被动红外末制导型号被称作 R-40T,其与 R-40R 一样采用了无线电指令的中继制导模式,但由于 60 年代红外制导技术的限制,R-40T 的红外制导装置只能导引导弹对目标红外特征较为明显的尾部发起有效打击,只有在打击如黑鸟这种气动加热十分明显的高速目标时,R-40T 才能进行有效的迎头拦射,同时,由于红外制导装置的作用范围有限,使得 R-40T 的射程只有 R-40R 的一半左右(基本型射程 20 公里,改进型 50 公里)

红外、半主动雷达的双制导体制模式也是苏联中距空空导弹的标准配备

  精心打造的专用武器系统使得米格-25P 成为了一位可怕的高空轰炸机与侦察机杀手,但这些武器系统对战斗机这样的高机动目标时,其效能却很成问题,专业化的武器配置最终使得米格-25 在日后的战斗使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最终也造成了一些遗憾和无奈,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挂载 4 枚 R-40 的米格-25P,两枚是雷达制导,两枚是红外制导

狐蝠的巨眼:米格-25 侦察型的基本配置与特点

  米格-25 优异的高空高速性能使得其在具备担任优秀截击机能力的同时,其机体潜力也使得其具备了成为一款优秀的战术乃至战略侦察机的能力,这一潜力在 Ye-155 项目刚刚提出时就被前苏联空军(V-VS)所发现,于是,米格-25 从一开始就分成了两个亚型在发展,在最初的样机制造中,专门为侦察型所制造的样机被称为 Ye-155R,最终定型时被称为米格-25R,由于侦察型对设备的要求不像截击型那么严格,米格-25R 反倒比米格-25P 早一年,于 1969 年开始进入苏联空军服役,在投入使用后,该机因为表现优异而被赋予了大量不同的任务属性,最终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子型号家族,其生产数量甚至超过了截击型,在所有米格-25 生产型号中占到了 60% 的份额

首架生产型米格-25R,还有着原型机式样的垂尾

  米格-25 的侦察型可谓是苏联式多用途战机思想的最高体现,其子型号多达十余个,分别针对不同的侦察任务属性,如光学侦查,电子侦查等,而在这些子型号之中,除最初生产的米格-25R 以外,所有的米格-25 侦察型都装有用于对地轰炸的火控设备,可以挂载各种炸弹武器对敌方要地发起轰炸,这种配置反应了苏联前线航空兵的一贯传统,即重视武装侦察,在侦察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时效性目标,侦察机可以随即发起打击。这种打击注重时效性,往往令对手防不胜防,而米格-25 优异的高空高速性能,又使得这种打击的防御难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米格-25R 最终成为了一支刺穿敌方防空体系的利剑,锋刃所到,无可抵挡

  米格-25 侦察型在后来经历的历次战斗中,除几次处于中低空,以低速飞行时遭到打击而坠毁以外,大部分时间内,其任务安全性极高,几乎是无法击落的

  米格-25 侦察型家族的生产历经近 20 年的历程,期间,共有以下几种主要子型号

米格-25R 基本型

  该型号是米格-25R 最早的批生产型号,于 1969 年开始在高尔基厂投入高速批量生,该型号是米格-25 侦察型中唯一一种“纯侦察型号”,其主要机载侦察设备为 5 台“泽尼特”航空侦察相机,其中 4 台为 A70M 型侧向侦察相机,另外一台为 A/E-10 型地形侦察相机(该型相机携带 1,300MM 的长焦镜头)。米格-25R 所装备的所有侦察设备由喀山“杰聂特”光学仪器厂生产,能够在 22,000 米高度工作

标准的米格-25R 型,注意机首排列的多个光学窗口

  米格-25R 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5P 基本相同,但其头锥部分因为不需要安装直径巨大的截击雷达设备而显得更加细长,尾喷管部分则较截击型有所加长,这种做法虽然使得发动机推力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有效降低了飞行阻力,使得米格-25R 的气动外形更加“干净”

米格-25R 侧面图

  米格-25R 的飞行性能较之米格-25P 高出许多,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 3.2 万米(但只有在 2 万米以下的高度才能稳定发挥其高速性能,如再高则速度会有相当的损失),在 1.7 万米高空可以达到马赫数 3.2 的高速

米格-25RB 侦察/轰炸型

  米格-25R 服役不久,苏联前线航空兵就对其提出了增加武备的要求,应部队要求,米高扬设计局在第四架 Ye-155R-4 原型机基础上,加装了特别研制的 FAB-500M-62T 型航空炸弹(针对高速下的气动加热做了改进,使得引信能够适应高温的环境)以及与之配套的武器挂架,改进后的 Ye-155R-4 成为了米格-25RB 的验证机,但试飞过程却充满着惊险,因为缺乏设计制造以及使用在 2 马赫以上速度使用的航空炸弹的经验,导致在试飞过程中频频出现挂架上电气接头因高温而融化的事故,有几次甚至险些引发用于投放炸弹的挂架起爆管过热自爆。最后针对此类情况做了一系列改进,炸弹和挂架才算是最终堪用

Ye-155R-4 原型机

  米格-25RB 原型机在试飞过程中曾经创下了人类航空史上最高高度和最大速度下投放炸弹的记录,投弹高度为 20,000 米,投弹速度为马赫 2.5,创纪录飞行员为阿维亚德-法斯托维兹

  米格-25RB 最终于 1970 年 12 月投入现役,之前生产的米格-25R 也全部返场按米格-25RB 的标准升级。批生产型的米格-25RB 加装了轰炸瞄准系统,并扩大了进气口截面积,使得该机即使在挂载武器的情况下,其实用升限也比米格-25R 高出 700 米,该型号的侦察设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A-70M 型相机和 A/E-10 型相机被替换为拥有 150MM 镜头的 2 台 A-72 相机,并根据任务属性的不同,可以选装 SRS-4A/B/V 型电子侦察设备,以及 SPS-141“警报”电子对抗干扰机

正在试飞的米格-25RB,可以清楚地看到机头下方照相窗口的排列

  米格-25RB 在执行单纯的侦察任务(不携带武器)时,其作战半径为 920 公里,而在执行武装侦察任务时则降为 650 公里,米格-25RB 的最佳飞行高度(即所谓的实用升限,实际上对于米格-25 这样动力跃升高度达到 3.6 万米的战机来说,超过实用升限一定范围内的稳定平飞是完全可能的,但由于空气密度等原因,飞行性能会有所下降)在不携带武器时为 2.3 万米,在携带武器时则为 2.1 万米

米格-25RB 的相机舱

米格-25RBV 型侦察/轰炸机

  从 1978 年起,一部分米格-25RB 换装了 SRS-9“维拉日”电子侦察设备,并以 SPS-151”黄油杯“电子对抗干扰机换下了 SPS-141”警报”,换装了这些设备的米格-25RB 被赋予了米格-25RBV 的新编号,该型号在外观和飞行性能上与米格-25RB 别无二致

米格-25RBV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米格-25RBVDZ

米格-25RBN 型夜间侦察/轰炸机

  该型机与米格-25RB 同步发展,为夜间侦察的专用型号,其机载侦察设备为 2 台 NAFA-MK-75 型夜间侦察相机,同时,该型机可以携带 FOTAB-100/140 型侦察用照明弹,但由于实际效果不佳,再加上设计局最后采用了在米格-25RBV 或后来的 RBT 机体上加装夜间侦察用相机的方式。最终该机型只停留在了原型机阶段

米格-25RR 辐射侦察机

  米格-25 良好的高空高速性能使得其被赋予了一项极其特殊的使命—在本国或别国进行核试验时,以高速穿越核爆蘑菇云,并采集辐射样本,为此,米高扬设计局于 1969 年将 8 架米格-25RBV 改装成米格-25RR(RR 俄语意为“辐射侦察”),这 8 架米格-25RR 除安装专门的空气采样设备以外,还专门做了减重处理,使得其高空高速性能更加出色,以便减少其在辐射云团中停留的时间,该机一般采用高速穿越核爆炸云团的方法进行空气样本采集—而当任务完成以后,飞机随即回炉报废

米格-25RBT 型通讯侦察机

  该型号于 1978 年投产,主要改进为换装了“坦加日”型电子信号搜集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对敌方无线电通讯信号进行收集,定位。该型号除新生产之外,也有少部分米格-25RB 和 RBV 被改装成该型号

米格-25RBT

米格-25RBK 型电子侦察机

  该机型取消了所有的光学侦察设备,安装了“立方体”M 型电子侦察系统,并将电子对抗设备升级为 SPS-143,由于该机保留了光学相机所用的窗口,因此造成识别的巨大困难。该机外形上唯一的识别点是侧面的方形天线面积加大。增加了新型的“库伯-3”型告警系统

米格-25RBK米格-25RBK 机鼻特征

米格-25RBF 型电子侦察机

    该机型为米格-25RBK 的升级型号,换装了更新型的“气球”25 型电子侦察系统,并更新了电子对抗设备,由于“气球”25 使用更多的天线进行信号收集,米格-25RBF 取消了光学照相机的窗口,并在接近的位置上布置了四块长方形天线面板。从而成为其最显著的识别特征察机

这种机型曾部署在身处冷战最前沿的民主德国,并在两德边境进行穿梭飞行,用以收集西方的电子信号米格-25RBFRBF 型的机首特征

米格-25RBS 型战场态势侦察机

  该机与米格-25RBK 几乎同时发展,该机型取消了全部的光学和电子侦察设备,同时也取消了窗口,代之以一部功率强大的“战刀”E 侧向机载雷达,同时安装 SPS-142 电子对抗系统。该雷达的天线布置于机头两侧,在天线的位置上有两块巨大的绝缘面板

  该机型主要用于战场态势评估,其机载雷达对城市的探测距离为 250-350 公里,对桥梁这类相对较小的目标为 150 公里

米格-25RBS米格-25RBS 机鼻特征

米格-25RBSH 型战场态势侦察机

      该机型为米格-25RBS 的升级型号,用“通条“型机载侦察雷达替换了老式的”战刀“型,新雷达天线面积有了一定的增大,其分辨率较老型号提高了三倍,而且具备了移动目标的指示能力,对舰船大小的移动目标有效作用距离为 150 公里

米格-25RBSH

米格-25B 型侦察/反辐射战机

  该机型最终没有成功制造样机,原计划为双座型,安装“叶草“侦察/攻击系统,该系统整合了”通条“侧视雷达装置和红外观瞄系统,新型的电子侦察设备以及新型反辐射导弹,但最终由于技术难度过于复杂而放弃

米格-25BM 型反辐射战机

  在总结了米格-25B 的经验教训以后,米高扬设计局研制了专用的防空压制机,项目代号 Ye-155K,该机采用了米格-25B 的电子设备并加以改进,同时加装了电子干扰设备,该型号原型机改自米格-25RBV,于 1976 年首飞,并于同年成功进行了新型的 KH-58 反辐射导弹的射击测试

米格-25BM 和米格-23BN 一起,在伊拉克参加了实战,亲自参与了对伊朗雷达站的打击,效果颇佳,但也在波斯人的反击中蒙受了一定的损失

  批量生产型的米格-25BM 从 1982 年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该型机装备了先进而复杂的“美洲虎“型一体化电子对抗/瞄准系统,被动多波段接收机和一台”小猫头鹰“型火控雷达,以上设备可以对目标进行探测和精确定位,然后对其威胁程度进行排序,自动规划机上四枚反辐射导弹的发射区域

  该机是米格-25R 系列的重要派生型,也是装备时间最长的型号,后来该机通过改进具备了挂载 KH-31P 反辐射导弹的能力,其防空压制的任务弹性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一直到今天,该机仍是俄罗斯空军防空压制的主力机种

米格-25M 截击型

  为了对抗美国已经服役的 SR-71A,换装了新型的 R-15BF2-300 型发动机,最大速度达到 3.2 马赫

米格-25M 的拦截模式

米格-25RU 侦察教练型

  训练承担侦察任务飞行员的双座教练机

米格-25 截击型各型号特点

米格-25P 超音速截击机极初期型

  又称 1970 年生产型,最初的量产型号,与原型机区别不大,拥有翼尖稳定板

米格-25P 超音速截击机初期型

  又称 1971 年生产型,产品 84,北约代号“狐蝠-A”,量产型号,增大了垂尾和腹鳍面积,撤去了翼尖稳定板,扩大了电子设备舱,加长了机首

米格-25P 1974 年生产型

       尾锥向后移动

米格-25P 1975 年生产型

      翼尖加装红外告警装置

米格-25PD 截击机

  别连柯叛逃后对米格-25 进行的改进,首先将“龙卷风-A”雷达换成“蓝宝石-25 型”,在雷达活动架上同轴安装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同时改进了电子对抗系统。可以发射 R-60 短程格斗导弹

米格-25PDS 中期延寿改进型

  一部分米格-25PD 返回高尔基飞机制造厂重新调整了新换装的雷达,同时换装 R-15BD-300 型发动机,改装工作 1982 年结束

米格-25PU 截击教练型

        延长机鼻以容纳 2 人,为米格-25飞行员提供训练

       本文专栏为转载,转自空军之翼网站作者—聂然。UP主认为本篇文章对了解米格-25的发展有很好的帮助,所以转载至B站专栏区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米格-25的前世今生,UP主同时也会对文章进行了小修改。受B站字数限制,分为四到五部分,依次转载本文。关于苏俄第三代涡喷/涡扇配套发动机,UP主有相关简述专栏,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13879/          

       如专栏出现错误,望指出,感谢!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