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访谈类节目的几点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WinWin高端访谈 有关访谈类节目的几点思考

有关访谈类节目的几点思考

2023-01-12 0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过去的这一周里,第二季《十三邀》和采访者许知远,毫无疑问成为大众谈论最多的节目和人。

网友们通过这场许知远与马东的对话,让大众的精神G点一下子被找到,比起争论的结果,争论本身显然更令人兴奋。有趣的是,很多人似乎是第一次触摸到所谓“知识分子”的完整形象,于是,总渴望通过非黑即白的观点去完成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站队”。但无论是谁完败或完胜,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冷眼君算是《十三邀》的拥趸之一,但是对于这次的争论,并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因为在这场5%和95%的争论中,其实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反而是因为《十三邀》的这次争议,有不少朋友留言给冷眼君,希望能说一下访谈节目的制作和价值。坦白讲,这个话题稍微有点大,一开始其实是有些抗拒的,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有关访谈类节目还是有些思考可以分享的,本篇冷眼君就来聊下这类节目吧。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范围,即访谈和谈话的区别。可能狭义的定义,访谈更像是传统理解的一对一的人物采访对话,而谈话类节目则更像是就某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探讨,甚至是多人的谈话。所以本篇更倾向于《十三邀》这样的一对一的对话采访,《圆桌派》这样的多人谈话就不在讨论范围了。

访谈类节目就是“知人知事”

毫无疑问,访谈类节目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节目形式,用极简的形式直抵人心,用面对面的对话,探究被采访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信息的获取,简单直接。

那访谈类节目究竟在传达着什么?冷眼君认为,简单说来就是“知人知事”。通过采访者的提问和被采访者的回答,让观众知道被采访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对于这件事,这个人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让我们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是为知人知事。

而在实际操作中,“知人知事”往往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但最终的指向都是让观众知道被采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国内大量的明星访谈节目的目的其实都是“知人”,让观众了解这位明星尽可能真实的一面,从而满足观众对明星的好奇。即便是像《新闻调查》和《看见》这样偏新闻的采访,看起来是为了追寻某个事件的真相,但其实也是通过采访这些新闻事件中的人,让观众知道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经历着此次事件。

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被采访者始终是焦点,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对象,至于采访者或提问者,往往不被关注。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明星访谈节目,主持人尽管很重要,但从来都不是观众关注的焦点。

访谈节目无非三种“谈话场”

虽说传统访谈节目这种方式相对老旧,但这么多年下来,有的还在坚守,有的则开始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十三邀》其实就是寻求全新表达方式的代表,当然还有现在的《鲁豫有约》,这个我们等下再细说。但是不管怎么变,冷眼君始终关注一个点,那就是“谈话场”问题,详细说来应该包括:熟人谈话场、半熟人谈话场和陌生人谈话场。在不同谈话场之下的谈话内容是完全不同的,特点也很鲜明。但要注意,这并不是访谈节目的分类方式,而是在一档访谈节目里做出的内容分类。

熟人谈话场,一般来说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是彼此熟悉的,甚至会有一定的私交,这样的一期访谈节目里,观众会感受到明显的轻松感,节目会很热闹。而且由于是真正的彼此熟悉,会知道底线在哪儿,所以有分寸感,也会因为私交甚密,所以也会有意外感。比如主持人和某明星关系很好,这样的一期节目就是典型的熟人谈话场,氛围一般都会很好,也会因为过于了解,会“突发”产生一些新的秘密,制造节目话题。

至于半熟人谈话场,那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仅仅只是认识,还远未到熟悉的程度,但是也会有一些交集存在,这样的访谈当然会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处理得不好,也会有明显的距离感。《十三邀》应该属于典型的半熟人谈话场,非完全陌生,所以这种状态下的对话会有新鲜感,但有时候也会产生尴尬。

而陌生人谈话场,采访者一般都会有明显的好奇心,这类访谈带来的新鲜感是贯穿始终的。可能这类谈话场更多出现在调查类和新闻类的对话采访中。比如《看见》、《和陌生人说话》这样的访谈,多以普通人为主,所以主持人与这些普通人营造出的陌生人谈话场,就很容易因为好奇心而制造出一种真实感。

其实三种谈话场无所谓高低,各有各的优劣势,也各有各的看点和受众。但是相比之下,冷眼君越来越喜欢陌生人谈话场之下的访谈节目,因为那种未知和好奇,很有吸引力。

互联网时代下的访谈节目还能怎么创新

总的来说,传统访谈类节目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形式简单;第二、关注点多在被采访者身上;第三、同质化的访谈节目太多。

尤其是第三点,太多的访谈节目都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状态。比如《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超级访问》、《易时间》、《大牌驾到》等都是明星访谈,所以节目内容就会有不少重叠。《巅峰问答》和《杨澜访谈录》走的都是高端路线,风格和内容也有些雷同。

所以当我们逐渐对现有访谈节目产生一点厌倦情绪之后,我们还能有怎样的形式创新呢?冷眼君想了下,在互联网时代下,还是有不少访谈节目在寻求着新的表达方式。

1、打破传统访谈的空间限制

早年的《鲁豫有约》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但是从去年开始,这档老牌访谈节目走出了演播室,打破了原先访谈的空间限制,节目名称也从《鲁豫有约》变成了《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

其实改版后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在制作上更像是40分钟的人物专题,由大量的素材资料与演播室之外的对话场景进行拼接,让观众的观感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场景之下。

无独有偶,《非常静距离》也在尝试着走出演播室,将谈话场景搬到了户外。虽说不是常态,但是能看得出来,传统的访谈节目都在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以上是卫视平台,在互联网平台其实类似的尝试也有不少,比如《搜神记》。这是一档以冯唐为主角的“神人”采访,节目用“斗法”的形式推进节目的进程,而且最关键的是,对被采访者的故事挖掘方式更丰富,让故事的讲述也灵活自由。

可见,传统演播室访谈已经逐渐陈旧,观众和年轻的网友们对于内容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多的需要,至少在视觉上要有更多的变化,素材的选取上也要更丰富。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场景能够引发更多的话题,观众也会更加容易进入到这种真实的谈话场景中去。

2、采访者同样可以成为焦点

对于这一点,相信只有《十三邀》最为典型了。如果说之前的所有访谈类节目,观众关注的只是被采访者的话,《十三邀》的主角让采访者变得跟被采访者同样重要了。在冷眼君看来,《十三邀》更像一档访谈真人秀,是以许知远本人为主视角,去采访各种不同的人,然后看许知远在这个采访过程中的变化。

从观感来看,似乎跟《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采访者许知远在每一次采访前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偏见进场,并希望通过采访打破自身偏见的这种做法,这种访谈的状态应该是不常见的。

表面来看是让网友看被采访者的回答与态度,其实《十三邀》是让网友在看许知远采访前后个人态度的转变。可能变了,也可能没变,但至少许知远不仅仅只是一个提问者,他会用自己的一套缜密的逻辑去跟被采访者进行博弈,从而让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一样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3、横屏到竖屏的观看方式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节目的观看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早已不再局限于客厅的那块大屏,各种终端设备都在成为内容的播放平台。但是这还只是内容的空间平移,从电视机移动到手机,从手机到平板电脑,又从手机投放到智能电视,只不过是将同样的内容放到不同的介质上播出。

但是有一个细节,随着智能手机和4G的普及,开始逐渐形成竖屏和横屏的观看模式。这其实是源自于直播APP的一个说法,竖屏是人与人的互动,横屏是人与内容的互动。换句话说,横屏看的还是传统的视频内容,而竖屏更聚焦在人身上,那种私密感会更强烈,这也就是主播型的直播内容会火爆的重要原因。

所以基于此,《和陌生人说话》的出现就是承接了这个竖屏的观看逻辑,将采访者和被采访的对话,用竖屏的方式呈现,当网友在观看这样的访谈节目时,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私密感、偷窥感和视觉冲击。

《和陌生人说话》是陈晓楠加入腾讯视频后主持的一档访谈类节目,内容选题依然有当年凤凰卫视《冷暖人生》的影子,但是在观看方式和表达方式上,这档节目有了明显的互联网气质,观感非常特别。虽然每一期时长很短,但是这档典型的陌生人谈话场之下的访谈节目,也是非常有看点的。

访谈类节目其实一直都在寻求创新,表达语境的创新、场景的创新、观看方式的创新,其实都是在观看体验上的一些手段改变,而不变的永远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观点的碰撞,有时候甚至互为采访者,那种思辨的过程绝对好看。

最后推荐一下2008、2009和2010年的《零点锋云》,那可能是冷眼君认为最好看的访谈节目,信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