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各主要交战国士兵使用的刺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M1905刺刀生产数量 二战中各主要交战国士兵使用的刺刀

二战中各主要交战国士兵使用的刺刀

2024-05-11 07: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二战中各主要交战国士兵使用的手榴弹,那么这一次我们就继续把视线挪到士兵们身上使用的近战武器上,来了解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和同盟国军队交战双方的士兵是使用什么样的近战武器。

想必很多人熟悉的刺刀都是这个样子的吧?其实不然

要了解这些,我们就得把时间再往前翻一翻,先看看一件武器诞生的背景以及它的起源。

刺刀的起源和历史刺刀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早期的火器性能都较为糟糕

在火器早期装备军队的时候,世界各国都很难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当时的火器性能远不如现在这么完善,所以射手每打完一枪再重新装弹这个过程往往要耗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之内,足够敌人要了火枪手的命,所以在有的军队中会用长矛手把火枪手保护起来,也有的火枪手为了保险会自己携带近战武器。

西班牙步兵方阵显然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一般在很多资料中,都能找到刺刀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国,这是由于在1451年的明朝首次出现了在铁铳上**************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

关于真正的刺刀的诞生,则是要追溯到16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诞生是在法国小城巴荣纳,所以欧美把刺刀叫作“Bayone”。这种最早的刺刀为双刃直刀,长约1英尺,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可插入滑膛枪枪口。

插塞式刺刀

1642年,已成为元帅的皮塞居在率军进攻比利时的伊普尔时,为手下的火枪手配备了插塞式刺刀,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套管式刺刀

但是,由于插塞式刺刀存在连接不牢,妨碍射击等缺点,法国军事工程师、陆军元帅德·沃邦于1688年又发明了用专门套管将刺刀固定在枪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

至此,火枪手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种而独立成军,同时扮演远程火力投射和近战冲击的角色。

17世纪初,随着枪械技术的演进,一般因为刺刀已经成了辅助的战斗工具,外形大为简化,往往只是一条有尖端的金属棒。 

当时的步枪加装上刺刀后就是这个样子了,是不是觉得很别扭?

其位置多是偏向一边,以便火枪手在装上刺刀后,仍能由枪口装填弹药,由于火枪已经很长, 枪刺长度大约在14至18寸之间。

至19世纪后期,以弹簧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采用,刺刀的长度大为缩减,也有的演变成短刀的形状,刀刃在20寸以下,甚至全长不到15寸也有,这种样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到19世纪和20世纪的这段时间,刺刀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这个样子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刺刀仍是相当重要的军械,士兵们人手一把,制造数量庞大,至今仍有大量留存,但是在真正战斗中,两军以刺刀对决的例子愈来愈少(二战中的远东战场除外)。

刺刀的种类时间的推移也在改变着刺刀

说完了刺刀的历史再来了解一下刺刀大致的的分类,截止到目前刺刀可分为:1.插塞式刺刀2.套管式刺刀3.长刺刀4.短刺刀5.三梭形刺刀6.折叠式刺刀。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刺刀的具体构造和结构,严格来讲刺刀内部的东西实在是多得让人抓狂,除去刀身,刀背,刀把,这些之外还包括弹簧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零件,我也就不过多说明了。

简单的讲刺刀的结构基本上就这些

这里顺便给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诸位推荐一个视频,b站内搜索AV40427663,里面有详细的刺刀讲解以及给步枪上刺刀的方法。

在了解了刺刀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及种类和使用之后,我就为各位介绍二战中各国士兵使用的各种类型的刺刀。

二战中各主要交战国士兵使用的刺刀

德国

德军在二战中使用的步枪以kar98k步枪居多,而能**********的刺刀大致有:S84/98I 、S84/98II 、S84/98III 、S1914 、VZ24系列等等。

以德军在二战中装备较多的S84/98III型刺刀为举例,S84/98III型刺刀的刀刃长25.1厘米(9.9英寸),柄长13.3厘米,全刀长38.4厘米(15.2英寸),全重0.42公斤。刀形采用短剑式,一侧开刃,刀的两面都有宽大的血槽,护手部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使用的制式刺刀有所不同,去除了枪口环,用以提高枪支射击时的精准度,而且护手整体尺寸也有所缩小。

刺刀鞘为金属制成,刀鞘开口处附近铸有一个向下伸展出的金属钩,以安装在一个真皮制成的悬挂带上。这个悬挂带厚度3毫米以上,沿用了德军的传统式样,刺刀鞘上的金属钩推入悬挂带下方皮环外侧的孔中,一旦固定则很难再将这两个部件分开,非常牢固。刺刀入鞘后,由悬挂带中上部的细皮带扣住固定,这是德国传统短剑式猎刀的固定方式,直到现代的瓦尔特极小防卫刀还是沿用着这种固定方式。

日本

30年式刺刀的设计从整体看较为完善,是近代军用刺刀中一个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样板。以标准型30年式刺刀来看,全刀可分为刀体、刀鞘两大部分。 

30式刺刀的大体构造

刺刀刀身为下单刃式样,截面形状为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宽血槽,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一整体,上端为枪口套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这种设计在19世纪后半叶的军用刺刀上相当常见,其作用是在白刃格斗时卡、别对方的刺刀,并方便将若干支步枪牢靠架设在一起,此外还可以用来在枪上悬挂旗帜。后来的军用刺刀大多放弃了这一设计)。

后期生产的刺刀则取消了护手钩,护手下端为直形,刀柄末端为闭锁机构,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刀柄中段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两侧有以铆钉或螺钉固定的护木,刀柄末端金属部分向下弯出呈“鸟嘴”状,末端顶部平面上往往打有号码等。 

刀鞘用来盛装和保护刀身,其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为薄钢板冲压成型后再经焊接而成。刀鞘上端口部焊有一个用来加固鞘口边沿的部件,称为“吞口”或 “鲤口”,稍下方为连接挂件用的止动环,以螺钉与刀鞘本体固定,穿皮带用的环口在刀鞘右侧,刀鞘内部有两对板状弹簧片,上端的用来在插入刺刀后夹紧刀身,下端的则用来防止刀身在刀鞘中过分晃动。

刀鞘在拼刺训练时也有很大作用,一般要将刀鞘套上以防误伤,鞘尾端设计成突起的球鼻状“水滴”,正是为了在训练中起到减缓冲击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刀鞘上大多有凹瘪痕迹,多半是在训练时相互撞击而留下的。 

除刀体与刀鞘之外,30年式刺刀还有一个重要配件——挂件(日文称为 “剑差”),用来连接和固定刀鞘,防止运动中将刀鞘丢失。

通常情况下,日军士兵都是将刺刀用挂件固定于腰部左侧。挂件通常由牛皮或猪皮缝制而成,上端为皮环,用以穿腰带,有上端分叉和不分叉的两种形式,后者较为多见,下端由两片皮革缝成,有的还以铆钉固定,并附有皮带和扣环(铆钉、扣环又分为铜、铁两种材质)。

使用时刀鞘插入两片皮革之中,然后再将皮带穿过刀鞘上的止动环并以扣环固定住。为避免止动环背面的突起磨损挂件,在挂件的相应位置上开有圆形或椭圆形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南洋地区作战的日军发现皮质挂件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极易霉烂,遂将部分挂件改用帆布制作,除材质外其他都与皮质挂件相同。

美国

二战中的美军使用的主力步枪m1加兰德众所周知,但是其所使用的刺刀型号却极为复杂。

早期的加兰德由于没有配套的刺刀,所以只能使用m1905刺刀这款一战时期的老装备,m1905刺刀的刀身长约40厘米,宽2.7厘米,厚6厘米,刀身两侧加工有长约31厘米、宽2.2厘米的血槽。M1905刺刀最特殊的地方是弯曲的刀柄头部,采用这种形状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在白刃战中单独使用刺刀时,可用柄头击打对方(也有其他国家的刺刀采用类似的设计)。还有,将刺刀固定在步枪上的固定卡笋的位置也非常特殊,设置在护手靠后的地方。采用该设计的主要原因是刺刀设有刀鞘固定卡笋,固定在步枪的卡笋和固定在刀鞘上的卡笋形成连动机构。 

M1905刺刀的刀鞘有M1905和M1910两种。初期的M1905刀鞘用皮革包上木制鞘身而成,采用金属鞘口。美国陆军于1910年采用新型步兵用野战装备,该装备的采用为刀鞘的设计也带来了变化。M1910野战装备的最大特点是固定在腰带上的双钩状金属连接环,旧式M1905刀鞘也换装了新型金属连接环。随着新型野战装备的采用,M1905刺刀刀鞘也发展为新型M1910刀鞘。M1910刀鞘与M190573鞘一样,用皮革包上木制鞘身而成,在此基础上还采用了帆布制刀鞘套。帆布制刀鞘套上安装有钢制双钩,鞘尖有皮革套。 

而以M1905刺刀为基础研制出M1加兰德步枪的专用刺刀――M1刺刀,直到1943年3月才开始采用。 

M1刺刀与M1905刺刀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将刀体长身缩短为254mm,刀柄从黑色木质改为茶色的绝缘胶木,另有黑色的型式,刀身上开有血槽。 M1加兰德步枪在采用M1刺刀的同时也配用了专用刺刀鞘,称为M7刺刀鞘。该刺刀鞘也是以M1905刺刀使用的刺刀鞘为基础,采用比较耐用的玻璃纤维树脂制成。 

采用M1刺刀以前,美国使用的大部分刺刀为M1905刺刀。1943年M1刺刀被采用之后,M1905刺刀被改为M1刺刀的尺寸,称为M1905E1刺刀,同样配用于M1加兰德步枪。因为M1905E1刺刀将刀身缩短,故血槽一直开到刀尖部分,这也是该刺刀最主要的特征。另外,其刀柄也由M1905刺刀的木质相应地改为绝缘胶木。M1905EI刺刀也可以装入M7刺刀鞘中。 

英国

二战中,英国军队的制式步枪李恩菲尔德众所周知,作为栓动步枪拥有最快的射速和火力,它的刺刀型号却分为两种,一种是P1907,另一种是NO.4型刺刀。

P1907型刺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它的发展反映了几个世纪以来步兵刺刀长度、形状和风格的发展和改进,而对当时的短步枪来说,刺刀作为肉搏战中的“延伸”不能放弃,拼刺仍是一种重要战术,因此产生了1907型刺刀。这是一种单刃剑形刺刀,护手上带有一个枪口环,可以****口上。早期生产的护手下端带有护手钩,以在拼刺中抓住敌人的刺刀,但实际上对拼刺作用并不是太大,1913年就被取消了。

尽管P1907型刺刀给人印象深刻,但并不实用,装上后会改变枪支的射击能力,使步枪难于稳定握持,长刀刃会反光,容易暴露使用者,呈十字状的刀刃穿透能力较弱,生产比较麻烦,特别是在血槽的加工上,插入人体后不易拔出。

1925年7月,为应对这些问题而试制完成的棱锥形刺刀和新型试制步枪被送往英国步兵学校接受应用试验,对刺刀的装卸、刺穿能力、装卸刺刀时枪体的平衡变化、命中精度变化等进行了测试。试制型刺刀的棱锥形刀刃部分开有三个血槽,刀刃后部安装有可以固定块,代替了手柄。随后恩菲尔德厂开始有限地生产这种试制型刺刀,供应英军进一步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改进后于1939年被英军采用,定型为4号MarkⅠ型步枪刺刀。

4号MarkⅠ型步枪刺刀刀刃部分的三个血槽加工相当繁琐,在敦刻尔克撤退后,需尽可能简化其生产工艺。试验表明,取消血槽对刺刀的强度和穿透能力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无血槽的新刺刀于1941年成为英军制式武器,被命名为4号MarkⅡ型刺刀。

虽然进行了简化,但4号MarkⅡ刺刀插到枪管上的固定块仍然通过切削加工,对简化生产并没有太大帮助。1941年,英国人重新设计了4号MarkⅠ刺刀,并很快将简化型棱锥形刺刀列入制式装备,命名为4号MarkⅡ*型刺刀,这种刺刀通过将固定块与刀刃分别加工再组合的方式,使刺刀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1943年,进一步改进的4号Mark Ⅲ叉状刺刀被选定为制式武器。

苏联

二战中苏联使用的最多的制式步枪莫辛纳甘,从沙俄时期经历了一战再到二战算是,一把年过半百至今还存世极广的步枪,它的刺刀型号到了二战则是m91/30型刺刀。

20世纪30年代 M-91/30 式莫辛纳干刺刀投入使用,此款为 M-1891 式的改进型,设计者采用更加简易和坚固的卡 锁代替了套环,尽管在30年代的其他国家大多认为刺式刺刀过于落后而转向刀式刺刀,但是苏联保留了这种久经考验的设计。

M-91/30 式莫辛纳干刺刀可以适配在M-91/30 式步枪, M1891 式步枪,龙骑兵步枪等武器上并且与 M-1891 式莫刺可以通用。与此同时1927式恰希克军刀也投入使用,士兵使用的1927式恰希克军刀版本配有固定刺刀的卡环, M-1891式与早期的 M-91/30 式 (包括带瞄准环的早期版本)都可以与1927式恰希克军刀配套使用。在随后的时间里为满足战争的需要莫辛纳干刺刀几经改进。

中后期型的 M-91/30式莫辛纳干刺刀,特征表现为前端刺体加粗,卡笋、加固环增大,整体表面粗糙,多数没有烤蓝。无法与配有刺刀卡环恰希克军刀(1881式龙骑兵恰希克军刀、短款1881式恰希克军刀和士兵版1927式恰希克军刀)配套使用。苏联生产了大量的莫辛纳干刺刀及其衍生品种,直到1948全套莫辛纳干刺刀制造设备出售给波兰为止。

注:由于M1938卡宾枪的长度比较短,不能把刺刀折叠在枪管下方,于是采用的解决方法是把折叠刺刀安装在侧面。该刺刀为四棱刺,像个巨大的十字螺丝起子,****口座的侧面,折叠在护木右侧,另外为了容纳折叠后的刺刀,前护木右侧的形状也有所改变。除此之外,M1944卡宾枪与M1938卡宾枪基本相同。当刺刀折叠时,M1944与M1938卡宾枪一样长;当刺刀翻出时,全长1327mm。另外战争年代的M1944在刺刀座有一个“凸耳”,战后则改成两个。

民国

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军队相比在装备上要寒酸的多了,仅就近战武器很多士兵还得使用大刀,刺刀又因为生产有限很多部队装备不全,且刺刀型号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抗战早期的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是典型的砍刀型。

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第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

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 76mm。

总体来说,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锐利,因此不能刺杀,而只能捅、戳敌人。刀身靠近刀背处多数有1~2条血槽,一般比较浅,只起到加强刀身强度的作用。少数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设有锯齿或穿有若干铜、铁环,目的是防止刀背处被对方兵刃劈坏。

刀柄大多与刀身是一体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锻成圆环状,即为刀环(或称后圈),但也有很多刀环是后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脱手外,还可以悬挂红绸布,以壮气势。大部分刀柄和刀环上缠裹有棉布条,其缠法比较特殊,不熟悉者很难缠紧。

还有一些刀柄上则由铜、铁铆钉固定有两片护木,再在上面用棉绳逐圈缠绞牢固,一直缠满刀环部分。无论是布条或棉线,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鲜血而打滑。刀柄的长短和宽窄因刀而异,刀环也有正圆、椭圆以及弯钩形等不同形状。至于护手,变化就更多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