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蔡和森著作《社会进化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CCTV13logo进化史 1924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蔡和森著作《社会进化史》

1924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的蔡和森著作《社会进化史》

2024-04-14 20: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蔡和森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出生,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蔡和森同志像

1913年秋,蔡和森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与毛泽东同窗,两人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并初步确立了“读书救国”的思想,明确读书的目的是寻找真理、救国救民。

1915年,蔡和森因喜爱文史,考入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科学习。期间他大量阅读历史书籍,认为历史理论中蕴含着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钥匙,并立志写一部“以平民社会之事为主”的史书。

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欧洲各国也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同年,蔡和森从长沙前往北京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京期间,他结识了李大钊,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受十月革命影响,立志要在中国“加倍放大列宁之所为”。

1919年12月,蔡和森动员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女友向警予等赴法勤工俭学。当时法国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已经建立了工人阶级政党,马列主义各种宣传册大量印行,社会主义思潮活跃。蔡和森努力学习法文,“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国家与革命》等,其中有些奠定了其著作《社会进化史》的理论基础。在蔡和森的带领下,至1921年1月,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者达350余人,“为各省之冠”。

1920年5月,蔡和森打破旧的婚姻制度,与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结婚。

                                                                                                     蔡和森、向警予的结婚照

1921年7月,蔡和森在法国发起了建党活动,组织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旅欧支部。

1921年10月,蔡和森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斗争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同年底,蔡和森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成为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

回国后 蔡和森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1922年5月1日,蔡和森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这次大会代表着全国工人阶级组织形成的第一步,并委托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通讯机关。5月5日,蔡和森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负责起草大会文件,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

这期间,蔡和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撰写了数篇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上,如《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法兰西工人运动的最近趋势》《批评“好政府”主义及其主张者》等。

1922年7月16-23日,蔡和森以留法中共支部代表的名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宣传部长。

1922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担任了《向导》周报的第一任主编。期间,他撰写了一百多篇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任教上海大学,出版《社会进化史》

1922年10月,国共两党联合创办上海大学,蔡和森积极参与了上海大学的筹备工作。虽是国共合作创办,但由共产党为主主持与授课,目的是培养一批青年革命干部,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初建时的上海大学沿用了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位于闸北青岛路(后改名为青云路)的校舍。

                                                                                                初建时的上海大学

1923年秋,蔡和森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担任教授,他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融入“社会进化史”课程讲义中,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革命浪潮之下,分析其前途与出路。此课程之讲义后经整理为《社会进化史》一书,共15万字,1924年8月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至1929年该书再版了五次。这本书是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第一部社会发展史,在当时颇具影响,成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也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著,为中国史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这部著作与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李达的《现代社会学》,被中国史学界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著述”。同时,作为湘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与吕振羽的《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翦伯赞的《中国民族简史》《简明中国通史》,亦为湖湘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进化史》

目录

绪论  有史以前人类演进之程序

A 野蛮时代

B 半开化时代

第一篇  家族之起源与进化

第一章  原始家族史之概要第二章  家族发生之理由第三章  家族形式与亲族制度第四章  血统家族.第五章  伙伴家族.第六章  对偶家族第七章  一夫一妻的家族第八章  宗法家族.第九章  三大时代之三大婚制第十章  母权与父权之争斗第十一章  一夫一妻之实质

第二篇  财产之起源与进化

第一章  个人财产之起源第二章  氏族共产制第三章  共产社会之风俗第四章  土地财产最初之形态第五章  村落集产制第六章  秘鲁及印度之村落社会第七章  村落社会在中国之遗迹第八章  宗法家族与集合财产之性质.第九章  土地私有财产之起源第十章  集合财产之分裂第十一章  动产之发达第十二章  封建财产之起源及其性质第十三章  商业之起源及小工商业之发展第十四章  近世资产阶级财产之发达

第三篇    国家之起源与进化

第一章  伊洛葛人之氏族社会第二章  希腊人之氏族第三章  雅典之国家第四章  罗马之氏族与国家第五章  克尔特与日尔曼的氏族第六章  日尔曼国家之形成第七章  由封建制到近世代议制的国家第八章  氏族与国家之兴替第九章  各种政治状态与经济状态之关系第十章  近世社会之必然崩溃 

或许从目录就能看出,《社会进化史》一书的确是以全球化视野,结合当时社会阶层的实际,研究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现状及其社会发展趋向的书籍。有学者这样评价《社会进化史》:“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引证古希腊、罗马、日耳曼、埃及以及中国的大量历史资料……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按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性,揭示了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蔡和森在“绪论”中探讨了“有史以前人类演进之程序”,在书中的三篇中,他分别阐述了“家族之起源与进化”“财产之起源与进化”和“国家之起源与进化”,运用了秘鲁、印度、埃及、罗马、希腊以及中国等国的史料,从原始社会讲到近世社会,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证明这一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对于中国同样适用。此书可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通俗化的早期尝试。

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是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财产及其起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中的重要观点融汇其中。但并非简单的转述,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书中所述或隐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通俗化、更符合中国实际、更具备革命指导性。

在《社会进化史》中,蔡和森对唯物史观有如下大致阐释:

1.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蔡和森运用两种生产理论阐释这一观点,“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因有二:一是生产,一是生殖。”即人类社会生产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通过生殖和劳动两种生产方法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观点确实是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相应观点的转述,但蔡和森也指明了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资本主义百余年创造的生产力是以往一切生产力的总和,但其疯狂的发展,激发了资本主义国家间、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间的矛盾,必然引发革命,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2.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蔡和森指出,是生产方法的变迁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由野蛮到文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化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要经过原始共产、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五个时期,“只是在时间上有演进迟早之距离,决不因各民族所在地之不同而发生根本异趣之特殊途径。”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与其经济制度相对应的,人类历史发展不仅具有规律性,还具有普遍性。这其实是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的通俗阐释。

3.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蔡和森转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不仅为将来共产主义社会准备了各种必要的经济条件,而且也为她自己养成了最大的掘墓人——近世无产阶级。”他认为,生产资料分配不均,阶级的压迫会导致大多数无产者联合起来,加入阶级斗争,从而进行社会革命。所以无产阶级不仅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的使命,而且承担着创造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在“近世社会之必然崩溃”一章中,蔡和森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共产主义,世界革命的成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仅从这一点看,《社会进化史》无疑是革命的。

《社会进化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中国化、通俗化、革命化转述的著作,该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原著的通俗化。通俗化是普通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些纯学术性的著作,对于20世纪初的国人来说并不是浅显易懂的,需要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和经济知识才能领会。也许正是基于此,蔡和森在写作《社会进化史》时,力求做到通俗易懂。

2.找到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新途径。一本书所宣扬的先进思想,可能会导致一场大革命。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一本小册子,却掀起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巨澜。也正因为如此,一部具有思想性与批判性书籍的命运往往充满了曲折。《社会进化史》这部融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术著作,是如何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完成五次公开出版的,应该说这与蔡和森的巧妙“包装”分不开。经一些学者研究,蔡和森在撰写《社会进化史》的过程中融汇了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除上文所述的《共产党宣言》等外,还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蔡和森在转述革命性论点时会刻意隐去出处,或者隐去马克思标记,比如其开篇就强调:“摩尔根是发明原始人类演进程序的第一人……现在首述摩尔根所划分之历史的理论时代,以为本书全部之纲领。”另外,在行文过程中,蔡和森对引自《古代社会》《高卢战记》《孟子》等书籍的内容予以详细说明,但对革命学术著作的出处却刻意隐去。蔡和森刻意给国民党当局留下这样一个印象:《社会进化史》是一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著作,才使得这本书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

3.为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教材。《社会进化史》是蔡和森在上海大学教授课程的讲义汇编,青年同学们由此懂得历史是一门有一定规律性与普遍性的科学,思想逐步开阔,认识也不断进步。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早期共产党领导人在上海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讲授与宣传,唤醒了学生革命精神,使上海大学成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成为“红色学府”“共产党培养干部的学校”。上海大学也因此获得“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等美誉。同时,上海大学也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不满,于1927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被强行关闭。

                                                                       1927年,上海大学在上海东北面的江湾兴建了新校舍,

                                                                     “四·一二”政变上海大学被查封后,此处成为国立劳动大学的部分校舍。

“四·一二”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军警查封,军队进驻江湾校舍,不久成为新成立的国立劳动大学的部分校舍。上海大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干部。《社会进化史》1924年成书出版后,各地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共产党基层组织随即将其列为教材或学习材料。1926年5-10月,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规定《社会进化史》所有学员人手一册,将其与《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并列为必读的“重要书籍”。1927年2月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开设《社会进化史》课程,授课18课时,居所有课程第三位。

《社会进化史》凝聚了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致敬与信仰和对唯物史观的见解与阐释。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早期成功案例,是进一步的“开民智”之举,是当之无愧的“民国学术经典”,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典范之作。

图片来源:

图1、图2:湖南省博物馆

图4、图5:上海大学博物馆https://museum.shu.edu.cn/sy/sy/sdjz.htm

 

                                                                                                                                                                                                             (魏颖/撰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