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99式坦克”是啥发动机和变速箱?多少马力,AT还是DCT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99a哪里生产的 我国“99式坦克”是啥发动机和变速箱?多少马力,AT还是DCT的?

我国“99式坦克”是啥发动机和变速箱?多少马力,AT还是DCT的?

2023-12-24 0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每年的汽车销量超过2000万辆,购车不可逾越的话题就是动力总成,底盘、发动机和变速箱,其中发动机和变速箱又是购车关注的重点,发动机是自然吸气还是涡轮增压,是三缸还是4缸,变速箱是AT还是DCT,每次聊到这些,都会在社交媒体上产生巨大的话题量。

那么,对于汽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很多人能够说的三天三夜津津有味,那么有谁知道中国的第3代坦克,使用的是什么发动机和变速箱?

中国坦克使用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是外国进口的还是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都是什么马力,用的是什么技术?相信很多人也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坦克作为大国重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在坦克工业方面,起步明显晚于欧美国家,最开始研制的首台坦克,起源于苏联的帮助,不过现如今,中国不仅拥有先进的坦克,还攻克了坦克心脏——发动机,更有着相当先进的坦克传动装置,也就是变速箱。

1956年,我国坦克工业正式起航,由于彼时中国还未掌握核心柴油机技术工艺,只能求助于苏联引进B2型柴油机技术工艺,当然我国在这方面,也付出了天价的“学费”。在短短六年时间,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中国终于研制出12 150L大功率12缸坦克柴油机,此后以这款坦克柴油机为基础,又研制出了150系列,150系列坦克柴油机被广泛搭载于轻型、水陆等坦克上。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研者对于坦克柴油发动机研究已经颇有建树,决定挑战难度更高的537千瓦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当时中国准备以69式坦克为基础,研制出升级版的新型坦克用于装备部队,因此537千瓦增压发动机的研发工作被提上了日程,这个任务被安排在70所,也就是今天的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

当时装甲兵方面对于69坦克改进要求中就提到了,必须搭载537千瓦发动机,虽然改装后的69式坦克和原来的69坦克外观一样,但坦克内部的装置以及核心配件大不同,由于坦克改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投入的资金很大,因此69改坦克在被提出后曾一度被搁置,直到1981年,国家明确将69坦克列入国家计划名单中,国产537千瓦发动机研制工作也正式恢复。

此后,70所有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应用了涡轮增压技术,到了1974年完成了第1台样机的研制,经过了10年的试验和持续改进,最终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12150ZL柴油机在1987年生产定型,功率达到了730马力,被应用于80式主战坦克,最后被运用的一款坦克是96A型。

1984年,国家决定研制三代主战坦克,坦克的发动机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总设计师张保中的带领下,成功选定X150和150HB两种方案,为了能够保证三代坦克研制能够成功完成,两种方案同时进行。其中X150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科研人员选择公关150HB方案。

1988年,70所不断与616厂不断试制合作,研发出了150HB在经过多次试验后,150HB三代发动机成功通过审查,是中国首台拥有所有知识产权的坦克动力心脏,达到了1000马力, 在综合指标上也和欧美发动机差距不大,尤其是在发动机顶板设计上,甚至赶超德国。而制造中国坦克发动机的616厂,就是现在的北方通用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六一六厂。

如今,在持续的改进之下,中国坦克150型发动机以最高可实现1200马力,应用于第三代的“99式”坦克,一举实现99式坦克进入全球坦克前10强阵营。

那么,中国的坦克“变速箱”又从哪里来的呢?

为了研发适应第3代“99式坦克”的传动系统,我国的坦克采用的也是AT变速箱技术,我国的坦克专家毛明带队攻克了多自由度行星变速、电业自动操纵、高能容夜里传动、双流液压无极转向、液力机械联合制动和复杂系统共有等关键技术,完成了整个一套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系统的研发,让我国过去坦克采用的手动挡,转变为自动换挡,从操纵杆有极转向方向盘无级转向,由低速机械制动向高速机械制动的一个跨越。

跟汽车不同,坦克的开发需要考虑到极端温度,因此传动系统一定要克服过热和过冷情况下的故障,我国研发的综合传统装置可以在热负荷不同的道路上随车速变化,自动调整散热系统,最终实现了动力舱热平衡的问题。

而国外的以前就认为,中国的99式坦克采用的传动系统传动系统是法国SEMS500的国内仿制型,由变矩器、行星变速机构、液压转向装置、液力制动器、风扇驱动装置和油水热交换器等部件组成。行星变速机构有2个行星排,可提供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相当于是5AT。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