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旅级支援火力真比美军还差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72军炮兵旅有哪些营位 解放军的旅级支援火力真比美军还差吗?

解放军的旅级支援火力真比美军还差吗?

2024-06-26 1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旅火力营对于全世界来讲都并非以反炮兵为主业,而我军大量122火炮是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学说的。从伊拉克的美军经验中,解放军深知在无人机和反炮兵雷达的援助下,炮兵生存的关键在于快打快撤。更何况,对位122与155本来就是不对的:旅级没有155毫米火炮,并不代表合成旅作战时得不到155毫米火炮的支援。

饱受好评的122毫米火炮

和我军所有大量列装的武器一样,我军是满意122毫米身管火炮的性能才列装的。我军军改后有多种合成旅,装备有不同的122毫米火炮。这来源于该口径火炮适中的重量以及出色的射程。

500

军改后,解放军在和俄罗斯人演习时也不再强行加强155炮兵连了 

军改后,我军重型及新锐的中型合成旅,以及新编制的中型合成旅火力的确有所下降。压制炮兵数量从旅炮兵团2营36门减少至一营三连27门,同时,每个旅炮兵营新增反坦克连和火箭炮连。这使得我军合成营每个合成旅的火炮及火箭炮数量达到美军现役旅级战斗队的2倍。

122毫米火炮是十分符合合成旅要求的一门炮。这来源于122毫米火炮极为优异的性能,122火炮的主要任务并非反制地方火炮,其优异的性能机动式的07式122毫米火炮可以伴随前线的合成营协同进攻。这是66式152做不到的。

老66152,以前需要人车马拉,需要至少10分钟才能展开。现在在09式轮式自行122毫米火炮第4种炮兵模式下只用30秒就可以完成打击,车长甚至只用干“按电钮”的活。这种自动化的优势饱受指战员的好评——老炮兵在吭哧吭哧挖土调平的时候 新炮兵表示按下按钮不就自动调平了。

与之相对的是,美军目前现役的M777,完成架设需要2分钟,完成收放需要两分钟,全程需要5分钟以上。

122毫米家族也满足了解放军合成旅的攻击要求。按照美军在2005年的要求,美军一个旅需要应对24小时,20公里内的主要目标,而师和集团军则需要攻击72小时内150公里的目标,今日的解放军,在旅级单位的攻击正面,也大概是25公里左右。同时由于我军作战营多一个,我军旅铺开的面积也较大。这使得我军122毫米火炮,在射程上基本满足了旅里进攻或防御的必要(普通弹18公里,增程弹27公里)。

由于信息化程度高,射程快,机动强,火炮炮控好,在军改前后我军的换装序列中,122毫米火炮是我军各个主要作战旅极为优先换装的单位,比如73集团军145旅,该旅换装的顺序为炮兵(09式轮式自行火炮),突击车,最后才是步战车。

500

这一点也反应在近期的一系列演习上,6月份在高原地区,我军某新锐的中型旅在高原演习时,就利用自己灵活的122毫米火炮伴随合成营,在合成营进入进攻阵地前就歼灭模拟西南某大国反坦克阵地的情况。

500

合成60旅赴高原演习,演练对抗敌军山地步兵构成的防御阵地

和老火炮相比,122火炮虽然装药量不足,但是在射击精度,信息化,弹种以及射程上都有所增加。122火炮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卫星制导弹药和末敏弹,缺乏精确作战能力和反装甲能力。但这并非是炮的问题。

攻击40公里外目标?美军旅也做不到

不管是美军的abct,还是我军的重型旅,其火炮的主要任务都不是用来反炮兵的,而且两个旅都是讲究体系作战的信息化部队。

在信息化作战时代,加强本来就是作战必要的,不管合成旅独立作战能力多么强,真实打起仗来肯定不会单打独斗在数据链和联合司令部的年代,担心“我军旅缺乏155炮所以会被155毫米火炮压制”,本来就是一种无稽之谈。这种旅对旅的斗兽棋,缺乏现实作战意义的考量。

我军军属炮兵旅在军改后编制有6个营,由火箭炮营和加榴炮营组成,按照集团军内部队种类的不同,火箭炮营和加榴炮营的数量也有所变化:72集团军下设2个两栖重型旅,炮兵旅为了应付东南反分裂战争,在旅内编制了4个装备火龙140A的远程火箭炮营,而北部78集团军下设4个重型旅,则编制了4个加榴炮营。

500

更何况我军155毫米火炮数量是多于美军的,目前军改后我军曝光的155火炮就有22个营400门以上,难道说美军16个abct的野战炮兵营288门炮,就可以无忧无虑的欺负解放军近千门122炮了吗?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我军合成旅保障距离近,无法保障过远的距离才撤装原来隶属于师炮兵的旅炮。这显然是低估了解放军军改的成果。2018年的美军和解放军相比,在侦察力量是有所落后的。这种落后一方面来源于载具技术上的落后,一方面来源于编制上的落后。

美军的ABCT,按照编制,编制有一个侦察营4个连,装备老式的M3骑兵战车,其侦察力量依然需要需要人扛手操的AN/TAS8,才能为旅营提供优秀的态势感知。

500

这使得美军的侦察营远远落后于我军装备有新型侦察战车的侦察营:我军的侦察营已经开始普及八轮/履带和猛士底盘的侦察车,该型侦察车有光电集成的独立侦察桅杆,也拥有毫米波雷达,优于美军的现役主战装备。

500

侦察营武侦排的侦察战车

此外,对于现代战争至关重要的无人机,美军合成旅的编制数量可能和解放军编制数量大致相同,美军仅在全旅编制一个无人机排,炮营编制3架无人机,而解放军则在侦察营编制三个个无侦排。

同时,美军在前线的作战部队,也就是合成营里,也缺乏像解放军合成营保障支援连武侦一样的机械化侦察力量,这使得前线的作战态势感知不如解放军。

500

合成营支援保障连武侦排侦察战车 

这意味着如果解放军保障不了40公里作战范围之外的目标,美军在使用弱于解放军的侦察系统时,其保障能力只会更加糟糕。如果美军真的在未来陆军曲射计划中装备了M-777ER这款21世纪的M-46,那么美军旅想要发挥最大射程,也是需要师级和军级的上级支援力量——才能完成的。

如果一门旅炮需要师军的力量来保证,那么和军师装备155毫米火炮有什么不同呢?实际上,在我军的编制里,我集团军炮兵旅加榴炮连往往装备了很多保障力量,包括目标保障连的远程ASN-209无人机以及现代化炮兵指挥系统,才能保障一门155炮发挥出其全部实力。

我军旅炮兵营往往只有一个支援保障连,装备有传感,气象雷达,炮兵校射雷达和无人机,那么美军在为何能仅在野战炮兵营拥有三个保障排的情况下,保障野战炮兵的纵向40公里的态势感知呢?

500

解放军要往军炮营部署BZK008或者ASN206/ASN209才能保障155最大射程的效能

师夷长技

虽然射程决定论确实是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理论,但是恰恰就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用射程更短的39倍径M109火炮,压制了伊拉克军队45倍径155火炮以及M46等加农炮。而且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机械化火炮,很多时候是在伴随己方装甲部队,在10公里左右位置才看见目标并开火的。

500

在伊拉克战争中,M109利用自己的机动性,在夜间歼灭伊拉克军队老旧的加农炮和火箭炮兵

讽刺的是,正是美军在伊拉克的经验,才为后世解放军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无人机和反炮兵雷达的援助下,炮兵生存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和快打快撤。

伊拉克的实战经验也反应在今年来我军火力青铜峡-2016演习中,不管是扮演蓝军的某旅旧式的152牵引火炮在旧式的83自行火炮打击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还是过去检验军改成果的某部05A火炮,都证明了我军炮兵的正确发展方向。

500

500

500

蓝军的130在红军的05A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即使是像文中说的旅一级的独立对抗情况,我军合成旅也是有能力对30-40公里的敌军炮兵阵地进行打击的,今年9月份,在116旅对抗模仿美军的204旅时,就有116旅指战员用火箭炮压制住“敌军”炮兵阵地的情况。

500

116旅和204旅的对抗中,116旅利用炮兵雷达和陆航的优势,直接摧毁了204旅的炮兵阵地

火龙-122型火箭炮,在40公里的射程上cep小于25m,散步小于杀伤,为啥是“面杀伤性武器”呢?至于射程40公122毫米制导火箭弹没有装备的情况,这更像是为了文章逻辑通顺而将解放军合成旅打击距离限定在40公里以下的情况。因为该型火箭炮列装情况,好像笔者在1旅炮兵营得到的回答跟某些观点不太一样。

而2018年的美军,却放弃了自己在海湾战争中学到的先进经验,转而搞一门21世纪的M-46——M777ER这样的牵引式加农炮,这无疑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如果40公里以上打击能力真的那么重要,那为何我军在旅态势感知能力强于美军的情况下,为何不装备1个连的130火炮,专门用来反炮兵呢? 别忘了,我军军炮旅的130,至今仍然是许多国家(比如叙利亚阿拉伯陆军)的旅炮,在发射我军130炮弹时,其射程也是可以达到44公里的。

500

叙利亚人十分重视坦克和炮兵,以至于他们自己拼出来全球少有的……车载130

军改

总得来说,认识差距才能真正有赶超的动力,妄自菲薄和盲目自大都无法让人追上差距。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讲,人民军队从来都以一种谦虚的心态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不然,也不会有2017年规模宏大,脱胎换骨的军改:有多少军队敢于彻底否定自己过去的所有编制?

这也不能说对于解放军目前军备的批评是不行的。不能一有批评就让人去军改办。但是批评一定要有理有据,比如有人说,美军在压制火炮方面是天下第一——在数量上,美军的abct野战炮兵营为18门炮,俄军摩步旅为两个营2S9 36门炮。在总量上,美军的自行火炮数量远低于韩军,韩国陆军采购了1100门以上的K9火炮。在编制上,众所周知,瑞典是有合成营的,而且合成营是有155毫米火炮的。难道我们能因此认为,美军的炮兵,不如俄军,也不如韩军,并且远远比瑞典差了吗?

50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