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黑胶唱片价格(历史篇) – Beeping Classics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60年代的报纸价值多少钱 趣谈黑胶唱片价格(历史篇) – Beeping Classics

趣谈黑胶唱片价格(历史篇) – Beeping Classics

2024-06-30 2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趣谈黑胶唱片价格(历史篇)

 

    1900年前后的爱迪生唱机公司广告

   百多年前,唱机、唱片这些新奇玩意儿,进入消费市场已经二十多年,但还是属于奢侈品。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一台最简单的爱迪生宝石针唱机的价格是10美元(見上图广告)。那时的10美元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一辆福特T型轿车的价格是850美元。也就是说,85台唱机換一辆汽车。 1911年,以“小狗听音乐”商标出名的HMV推出的胜利4型留声机,则要价15美元。豪华的落地式留声机就更贵,盛惠200美元。

胜利牌唱机广告

   唱机不便宜。那么唱片价格呢?1904年的一张RCA(美国无线电公司)唱片广告中标明:10英寸双面唱片价格是90美分;RCA的名牌产品 “Red Seal”(紅印)系列,一张澳大利亚歌唱家梅尔芭的演唱专辑,售3美元,按照购买力评价算,相当于现在的80美元左右,两面放唱时间相加不超过十分钟。二三十年代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展,唱片价格逐步下调,78转唱片的售价在75美分上下,但普通人买唱片前仍需三思而后行,当时美国的平均月薪不到一百美元。

赵元任灌制的《国语留声机片》广告

   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1920年代唱机和唱片销售在中国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留声机和唱片广告,外商经营的“百代”、“胜利”、“蓓开”和“高亭”,和华商经营的“大中华”、“新月”等,都开始深耕中国市场。“百代”的月销量一度超过10万张,这在当时已是极为可观的数字了。在30年代的一张广告上,赵元任博士灌录的一套《国语留声机片》,全组8张,原售价32元,特价20元另奉送留声机一架。只是相比欧美,这样的价格仍不算便宜,20元在当时的市场上,可换得2000个鸡蛋。

汕头林源丰唱片行广告,该行代销百代公司唱片

   二战后唱机在加速普及的同时,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奠定了目前黑胶唱盘的基本结构。1948年密纹唱片推向市场,RCA 33 1/3的唱机的价格是12.95美元,这只相当于大部分美国人一天的工资。一张R.塞金演奏的贝多芬《皇帝钢琴协奏曲》,售价4.95美元。音乐产业由此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最早的密纹慢转唱机广告

   但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之中。少量密纹唱片作为舶来品,进入了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1949年5月27日,中国唱片工业的摇篮上海解放,唱片和唱机生产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上海大中华唱片厂在同年6月3日即开始恢复录制唱片。原先分散经营的外资和私营唱片生产制造单位,整合为“人民唱片”品牌,发行以革命歌曲为主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唱片。这个时期的唱片价格,随着政局和战局的变化,浮动幅度较大,很多解放区是采用折合成小米的价格来销售唱片。直到1950年下半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后,唱片的价格也随之正规化。

“人民唱片”,部分用小米斤数定价

    在1958年新中国第一张密纹唱片《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除了解放前留存的一部分外,就只有进口的了。其中大部分又来自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小部分英美唱片,则辗转从港澳和东南亚流入。徐家祯先生是一位有着几十年爱乐历史的上海人,他回忆说,当时福州路“国际书店”可以买到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密纹唱片。那时一般知识分子的月工资五、六十元,一张密纹唱片要卖5-9元。徐先生第一次去“国际书店”,花18块钱买下了一套盒装的捷克品牌Supraphon的《天鹅湖》,在当时堪称“高消费”了。在“文革”之前,苏联生产的大号密纹唱片(12寸),一张售价为7元;中号的(10寸)为6元。东欧国家的唱片,大号的售价为9元一张,中号的是7元5毛一张,小号的(7寸)唱片则是3元5毛一张。按当时大学生毕业生的工资来算,每月工资大概只能买6张捷克大号或者8张苏联大号密纹唱片。

 

徐家祯先生在上海“国际书店”购入的第一套LP《天鹅湖》(Supraphon A LPV 110/111)

   徐先生见到的苏联及东欧密纹唱片,是我国外贸部门通过易货贸易方式进口的。当时我国在外贸上最需要的是苏联的机械设备和其它有关国计民生的物资,唱片进口,实属锦上添花。而苏联唱片的定价,是根据贸易后结算得来。其实,苏联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內都是国家定价,国内任何分销商都不得加价或减价出售,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每张唱片的背后,都印上了卢布价格,这在各国唱片发行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苏联唱片的价格,不但固定,而且长时间维持不变。从1961年启用新卢布(折合10个旧卢布)之后,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单张LP的价格一直维持不动,偶有上下。1985年,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恢复进口唱片磁带业务,其中的苏联旋律公司(Melodiya)LP的价格,和“文革”前一样,还是人民币9元一张。

苏联解体前夕旋律公司生产的LP,标价1卢布80戈比。

 在80年代中期,除了中图公司外,各省市的外文书店(即60年代的“国际书店”),也开展了进口唱片的业务。这一段时期恰逢CD刚刚进入市场,欧美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將库存的新旧LP折价出售,有的还以包仓转让的形式大量抛售。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外汇存底还不富余,大削价的黑胶唱片,有的只有原价的十分之一,国外经销商只是在部分唱片的封套边缘打口作折价标记,完全不影响正常播放。由此,这一大批唱片在国内的销售持续了将近10年,其价格大约主要有3种,即13元、15元和18元,多数为宝丽金、百代、CBS等大厂牌产品。这个价格比起当时国产密纹唱片的价格,还是有点高的;1980年代后期上海市民,月工资过百的,已算是收入不错。但和当时在国内小批量试销的CD唱片几十元一张的价钱比,实属平价。当然,对于国内专业院校和演出团体需要进口的唱片,就贵很多了,上海中图公司门市部曾经销售过这类唱片的多余复本,LP46元一张,磁带45元一盒,问津者寥寥。

一张折价进口LP,留意右下角的打口。

    1995年后,来自国外的包仓黑胶唱片货源渐趋枯竭,CD逐渐普及化,黑胶暂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十几年后黑胶唱片再度复兴,由此而带来的价格攀升,就是另一个有趣的新话题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