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在肩头的攻坚利器,1956年式75mm无后座力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7式炮弹 扛在肩头的攻坚利器,1956年式75mm无后座力炮

扛在肩头的攻坚利器,1956年式75mm无后座力炮

2024-06-28 14: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我军以“五六式”命名的系列武器装备中,几乎都来自苏联的授权和技术。但其中也有例外,有一种美国血统的武器也长期列装我军,它就是75mm无后座力炮。

  

  一战时,美国海军军官戴维斯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无后坐力”炮。它开火时,可以向后喷出一枚“假弹”,产生向炮口方向的作用力,正好平衡炮弹正常出膛时的后坐力,从而达到大幅减少“后坐”的目的。

  但直到1945年,美国才开始重视无后坐力炮。他们改进了戴维斯的技术,将向后抛出的假弹改为利用部分火药燃气后喷,用发射时的多余燃气反向抵消火炮的后坐力。

  

  无后座力炮原理图

  1945年,新研制的M18和M20两种无后座力炮正式装备美军。

  “无后座力炮”外形特征明显,它有一个设计成圆锥形的药室。这个药室的直径大于炮弹药筒的直径,炮弹装入药室后,炮弹药桶和药室内壁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

  当火炮击发时,火药气体经过药桶上大量的小孔排入药室和药筒之间的空隙,再直达炮闩,最后从炮闩的导气孔向后排出,抵消掉火炮后坐力。因此,M18和M20炮弹药筒外壁上设计有很多小孔。

  经过这样设计的轻型火炮,可以在很低的初速下获得较远的射程,并有不逊于直射火炮的精度,是一种轻量化平射武器。和火箭筒相比,无后座力炮射程不占优势,但精度很高。

  

  炮弹外壁有小孔

  很快,中国军队就接触到了美军M18和M20无后坐力炮,立刻引起了高层关注。

  不久后,国民政府从美国政府获得了M18型57毫米和M2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实物、相关资料。1949年,兵工署第50工厂对M18型无后坐力炮进行仿制,并生产出了样炮。这种火炮被定型为“民36式”。但由于国内材料不过关,仿制出的样炮全部成为残次品,被迫报废。

  而对M20的仿制工作则仅仅停留在图纸上。

  

  新中国成立后,迫于朝鲜战场的压力,人民兵工1951年底开始紧急仿制M18和M20,并于1952年仿制成功,定型为“1952年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同年,还完成了对美M18型的仿制工作,定型为“1952年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

  其中,52式75mm炮的射程超过680米,最大射速每分钟8发,发射时后方危险角34度,危险区域45米。

  

  57mm无后坐力炮的最大优势是轻巧、灵活,全炮质量为28.8kg。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12军31师91团共装备10门57mm炮和20支51火箭筒,取得了击毁敌军坦克5辆,击伤2辆,缴获1辆的成绩。直到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57mm无后坐力炮仍然是我军山地进攻的利器。

  和57mm炮相比,52式75mm无后座力炮口径更大,射程更远,威力也更大。但它有个致命缺点:过于沉重。美制原版战斗全重达到了76kg。

  为了便于机动,国营137厂设计了轮式炮架取代三角炮架,但这样一来战斗全重却达到了122.9kg。这个重量让52式75mm炮的战斗性能受到很大限制。

  

  于是,137厂开始对52式75mm无后座力炮进行改进。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可靠性,重新设计了开闩杠杆和开闩保险;二是减重,通过削减炮身厚度,将火炮战斗全重从122.9kg降到了87kg,可由三人背负行军;三是使用了新式炮弹,在降低弹药重量的同时,火炮的射击距离和破甲厚度却有提升。

  改进后的75mm炮被正式命名为“1956年式75mm无后座力炮”。56式75mm无后座力炮的直射距离为600米,最大破甲厚度达到了150mm。

  

  56式75毫米无后座力炮

  虽然“56式75无”的重量已经明显下降,但部队使用后仍然反映重量太大。这一方面是因为M20的尺寸原本就不适合东方人体格,另一方面是当时解放军没有实现摩托化,在徒步行军时,87kg的重量加上弹药,的确负担很重。

  

  行军状态的56式75无

  因此,137厂继续大胆对“56式75无”进行减负,设计出了两段式身管。行军时,身管可以拆卸成两段,战斗时可快速组合。改进命名为56-1式。

  这次改进虽然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装备部队后,发现身管和药室连接段有“漏烟”问题,因此少量生产后就停产了。

  尽管留有遗憾,但56-1的重量已经降到了70kg,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技术人员再接再厉,终于在1968年生产出了56-2式75mm无后座力炮。

  56-2的主要改动是将轮架改为仅重16kg的三角架,并把炮身质量降到了34kg,最终战斗全重降到了50kg。

  

  经过不断轻量化的改进,56-2在战斗中可以做到伴随步兵发起冲击,并可以使用“肩炮”这一最便捷的射击姿势。因此56-2还专门设计了前握把和前扳机,以便于肩扛射击。

  “56式75无”发射时,炮手眼睛贴近瞄准镜,转动表尺转螺,将瞄准分划对正目标。然后转动方向机和高低机跟踪目标。瞄准后,炮手伸出右手握住开闩杆左握把,用拇指击发。击发时撞针被释放,冲击炮弹底火引爆装药,火药燃气冲破药筒壁上的小孔,由闩体上的4个喷气孔向后排出,平衡了后坐力,炮身几乎可以保持不动。

  在1969年的珍宝岛战斗中,23军67师201团三营炮连派出了两个炮班,携带两门56式无后坐力炮参加了战斗。

  战斗中两个炮班充分发挥“56式75无”机动灵活的特点,适时变换发射阵地灵活出击,共击毁坦克一辆,装甲车6辆。

  

  其中,七班灵活变换发射阵地,7次开火变换6次射击位置;八班共发射14次,也进行了7次位置变换,做到了对敌人装甲目标的步步跟防。战斗中,七班班长杨林击毁敌人多辆装甲车辆后,被敌坦克炮火击中,壮烈牺牲。

  珍宝岛作战暴露出了75mm无后座力炮的一些缺点。首先,仍然是战斗权重过大。在西江汊遭遇战中,因为重量过大,火炮无法及时运到江岸,战士们只能暂时抛弃火炮,使用手榴弹作战。

  

  其次,56式战斗转换速度过慢。该炮技术指标中,战斗转换时间约为50秒。如果再加上装填和瞄准,那么部队需要一分多钟才能完成射击准备。

  此外,“56式75无”配发的弹药也已经无法有效击毁苏军T-62。作战中,炮兵不得不在火力威胁下机动到敌人坦克侧后,才有可能取得战果。

  珍宝岛战役之后,65式82mm无后座力炮的研制开始加速。

  

  65式是1958年在二机部第一研究所所长吴运铎带领下开始的轻型无后坐力炮项目。该炮定位为连、营火炮配置。设计上突出一个“轻”字。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斤斤计较不够,必须两两计较”。

  1965年,兵工科技人员终于完成了82mm无后座力炮的设计。该炮全重质量仅为29kg,使用破甲弹时可以击穿120mm装甲。成为第一型符合中国士兵身体条件的无后座力炮。

  

  结合珍宝岛的作战经验,军工科研部门不断用最新技术对弹药进行改进,部队也发展出“肩炮应急射击”和“吊炮应急射击”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战术。

  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使用65式82无后坐力炮的战士“小北京”,战前加强到梁三喜连队,因为遇到了“批林批孔”时期生产的连续两发“臭弹”,暴露射击位置而牺牲。

  

  

  小北京和“臭弹”

  从“民36”,到“52式”和“56式”,无后座力炮在中国生产了几十年,但从“1965年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开始,我军又把学习的方向投回苏联,“65式”就是以苏联Б-10型82毫米无后坐力炮为基础研制的。(全文完)

  配合志愿军新战术,东北小城造数十万冲锋枪,成我军坑道战斗利器地空导弹营长“违令”拒不发射,作战处长调查后:你救了空七军

  1987年中印严重冲突,印军叫嚣“全面进攻拉萨”,中方:进行核试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