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24点》教学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678巧算24点 《算24点》教学反思

《算24点》教学反思

2024-05-21 06: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周四,我上了一堂思维训练课-《算24点》,下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关于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加强四则运算的口算练习;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会算24点,能用不同的方法算24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关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巩固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1、分解难点,层层递进,体现学习过程。  

四个数算24点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化解这个难点,我设计教学从两数切入。引导学生从2数相乘、相除、相加、相减出发。接着学习游戏规则,并在边玩边学(7,6,3)中进一步认识游戏。教师紧接着问:给你三张牌,你能算出24么?出示三组数①2、3、4 ②9、8、3 ③3、5、9,让学生边算24边寻找算24的秘诀(优先考虑乘法)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如果给出的数可以凑3和8,4和6,应用口诀进行计算,不能应用口诀的再想办法进行加、减、乘、除混合算。然后给学生1张牌,让他们再出2张牌来凑24点。这时趁热打铁:“那增加一点小难度,用四张牌算24点你们还会吗?”自然过渡到4个数算24点。   

算24点的已知数从2个、3个最后到4个,算法从一种到多种,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的,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能使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基础进行目标选择,分解了学生的难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尤其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觉得我能学会,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优等生产生试一试更有成功的期望。  

2、小组交流互助,帮带中培养合作意识。  

本课主要经历了3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3组3个数算24点,主要是针对部分差生,希望他们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计算中认识规则,总结方法;第2次是在给出一张3,再出2张牌的过程中,进行小组比赛,看谁的方法多,实际上是算法多样化的练习。后来的展示中发现,学生的想法还是很值得肯定的;第3次小组合作,是因为4个数算24点确实是难度较大,需要大家的合作,所以这次的合作既让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展示,又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思维的碰撞,发现计算的方法,在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中不断地反思与吸纳,使知识得到真正的内化,这样的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是服从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是有效的。  

3、搭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梯台。  

这是1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这样的课上,往往是优等生的舞台,那如何让中差生也有展示的机会呢?我思考后,就设计了温馨提示的方式,让他们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而后面让其他学生也像老师一样给其他学生一些提示,一方面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让他享受了分享的快乐。  

三、关于教学遗憾  

在设计的时候有好多的想法要实现,但在真正上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好多效果都没有达到。例如  

1、     在教师出3,让学生再出2张牌时,学生大部分是考虑2数相乘的情况,  

本来在此环节上,我要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算24点时,我们优先考虑乘法,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结果却是就是论事,草草收场。另外,本节课,对“3”研究得太多,以至于有些学生耍了些小聪明。  

2、     对时间的掌控还不是很到位。比如第一次算24点时,应该给学生更多的  

时间去思考。这节课本来就是思维训练课,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耐心等待,不要急于提示,削弱思维的深度。  

3、     上课前一直要求自己要以学生为本,有些方法的总结和归纳要建立在学生  

自己的实践经验上,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有太多的不放心。希望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能出现“能说说你的经验吗?”“这么快的速度,你肯定有诀窍,能说说吗?”这样的语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  

我经常想象,自己能在课堂上“一引”、“一导”就能让学生轻松愉悦地  

学习知识,但是现实中的我却总是完成得那么地拘谨。再看着同伴这么出色的教学,感觉自己还是需要不断努力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