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悦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50505500读作 周末•悦读

周末•悦读

2023-04-25 1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常与变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重排座次的结果让我们跌破眼镜,比如 金庸进入小说的前十之列,茅盾却没有进入前十名,还有 郭沫若等很多优秀的诗人都没有进入诗歌的前十名,反而是我们不太了解的诗人冯至、穆旦高居排名的前两位,这样的排名极大地刷新了我们对现代文学史的刻板认识。

二十世纪末,香港《亚洲周刊》约请了很多重量级的学者和作家共同评选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前十名也让人意想不到,比如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台北人》和晚清刘鹗的《老残游记》位列前十,而且这一百部作品中也 不乏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李碧华等通俗作家。

可见我们现代文学经典不只是“鲁郭茅巴老曹”和他们所奠定的旧的现代文学史的等级秩序,我们也把一种新的建构主义的经典观纳入到我们的文学理解中。

阅读现代文学经典的方法

阅读现代文学经典可以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 要以文学史的线索为坐标来建立评判作品的参照系统。我们读完每本书之后肯定会有自己的反应,而反应的准确与否取决于我们把作品放在多大的坐标系中去衡量。在阅读现代文学经典时,我们强调开卷有益。

现代文学史有三条主要线索。第一条主线包括几个关键词: 梁启超的新小说、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底层文学,这些文学概念都隐含着希望文学承担一些社会功能,文学不仅供读者阅读,而且会通过阅读激发读者的行动。第二条主线的关键词是 王国维的审美观念,王国维强调一种非功利性的文学观,即文学的重要性不在于让人们学会了什么,而在于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愉悦或是美的苦涩,文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满足这种美的感知。第三条线索的关键词是 《海上花列传》开启的都市通俗文学,很多通俗作家已经进入到了现代文学的经典行列,比如 张恨水、还珠楼主、金庸、古龙、琼瑶、亦舒。我们过去站在一种精英文学立场上,对通俗文学作品轻易地否定,但是建构主义的经典观表明通俗文学也有其价值,而且随着今天的文化语境发生变化, 大众审美已经开始渗透到经典评价的机制中去。

第二步, 要处理好通读与细读的关系,警惕“代表作”的陷阱。任何一种阅读其实都是由通读和细读两种阅读方式构成的,我们对经典作品既要有通读,也要有细读。同时,我们要警惕“代表作”的陷阱,并不是所有的代表作都是作家最好的作品,因为文学史对作品进行评价时,社会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有社会影响的作品未必是有文学素养的作品。

比如, 提到巴金的代表作,我们可能会想到《家》,但《家》并不是巴金最成熟的作品。巴金的写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阶段、中年阶段、老年阶段,在青年阶段他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大名鼎鼎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但是巴金最好的作品是他中年时期写的“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再读《寒夜》我们会发现,当巴金从青年变成中年,情感从热情变得冷凝,他的作品反而变得更具感染力,但我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作品,这就说明我们在阅读经典时陷入了“代表作”的陷阱。

第三步, 掌握运用经典解读的方法。一部作品其实有多种解读方法,在这给大家举一些常用的解读方法。第一种,比如常用的 “知人论世”法。文风和人品非常相近,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作家的人生跌宕很了解,那么我们自然就很会心他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呈现特点。我们常说老舍的小说京腔京韵,但其实也有非常世界性的一面,因为老舍青年时期曾经在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过汉语教师,当时老舍阅读了大量最新的英国文学作品,这使老舍的很多小说具备我们在阅读时无法领会的现代主义的人生感受。

第二种方法是 形式主义的批评法,即看重文字本身给我们阅读感受上的刺激。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不断打破我们的阅读期待。比如,马尔克斯有《百年孤独》一部作品就足以名垂青史,但他还有其它很多作品,而且作品之间风格相差很大,《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如果我们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抱着读《百年孤独》的那种阅读期待,就会发现期待完全落空了,这反而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

第三种方法是原型批评,要 发掘作品的隐形结构。很多作品的人物故事背后都隐含着成长原型,比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从各方面都很差的士兵成为高精尖的优秀士兵;《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从顽劣的泼猴变成斗战胜佛。原型和类型是两个概念,类型在叙事的链条一环扣一环中都是一致的,但是原型在隐形结构中讲故事的方式和故事的走向是千差万别的,原型有助于我们去发掘作品的隐形结构。

第四种方法是 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视角。萧红是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小城三月》《生死场》《呼兰河传》中,对于女性命运都有非常独特的关注。后殖民主义有一个重要理论叫“东方主义”,指西方人对于东方的认识并非来自对东方的实际观察,而是来源于描述东方的艺术品。

第五种方法是 解构阅读。作品的主题并非是自明的,有时候作者本人对于主旨的阐释可能存在某种缝隙,即作者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解构阅读就要敏锐地去发现作品的缝隙。解构阅读强调对于某种既有阅读程式的突破,比如 红色经典《林海雪原》讲的是解放军小分队深入东北腹地和土匪斗智斗勇的故事。解构阅读是在保有这个前提下尝试新的可能,比如这种解构思路:《林海雪原》小说最吸引我们的其实不是解放军的英勇事迹,而是神魔斗法……而这可能是作者都始料未及的。

其他方法还包括跨学科与跨媒介的比较阅读。多媒体时代存在着跨媒介的流动,从文本到电影或是从电影到文本,其实也构成我们阅读经典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更多地体现在他对经典掌握的度和量上,所以经典最终应该回到自己与作品对话的方式上,而且这种方式是独属你自己、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

主讲人简介:

马兵,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与新世纪文学热点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有《通向“异”的行旅》《故事,重新开始了》《北村论》等,主编有《锋芒文丛》等。曾获泰山文艺奖、《上海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等。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荐读

在读书日到来之际,马兵教授结合自己的体验,为大家推荐了三本现代文学经典图书:

鲁迅

《彷徨》

曹禺

《北京人》

沈从文

《从文自传》

素材来源 | 融媒体中心

整理 | 黄钰彤

图 | 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 | 陈芷珺 马博

责任编辑 | 张穆楠 王晨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