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4国考,你需要了解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40crmnmo是什么材料 对2024国考,你需要了解什么?

对2024国考,你需要了解什么?

#对2024国考,你需要了解什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考过国考的人都知道,国考申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有的同学做的很顺,但考得分数却不是那么理想;有的同学做的很“滞”,考出来的分数,却是出奇的好。

所以,了解了国考申论的特点,我们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考。那么国考申论有哪些特点呢?

01

国考材料

更综合,更宏观,更哲学

首先从材料上来说,国考申论的材料,越来越稳定,大都在七八千字左右。就材料内容上来说,国考的材料内容,往往综合了很多方面的议题,在议题的背后,往往揉入了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国考议题,往往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做文章。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两个现代化也逐步成了国考要聚焦的内容。

众所周知,国考申论分地市级和省部级,在2017年之前,申论只是题目不一样,材料大同小异;自2017年开始,二者的材料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总之,无论是地市级以下还是省部级以上,其材料都延续了之前综合、宏观的特点。

国考申论的材料,往往不会在单一的领域做文章,往往会综合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中的几个板块设置议题。

材料内容一综合,在提取“公约数”上就会显得很宏观。如2018年的“想象力”(省部级以上)、“有与无”(地市级以下);

2019年的“城乡文明异同”(省部级以上)、“跟着时代走”(地市级以下);

2020年的“人才建设体系”(省部级以上)、“基层社会网络治理”(地市级以下);

2021年的“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省部级以上)、“‘治’慧”(地市级以下);

2022年的“今天的思维和播种,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收获”(省部级以上)、“融和·融活”(地市级以下)都很鲜明地呈现出这一特点来;

2023年的“流动与新生”(副省级),和“追寻长期价值”(地市级与行政执法)也反映了社会各版块的价值取向。

公约数提取的宏观,不可避免地就会带来一些形而上的内容,就会产生一些哲学上的思辨。

这个在2018年的申论真题中展示的一览无余,细究起来,2019年省部级真题,将城乡文明异同与“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联立起来,也是非常考验我们的哲学思考;

2020年的题目略有回归,主题给人的感觉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接地气,但实际上也有上升论述空间;

2021年主题更是紧跟时代发展,反映国家发展现实,“第一书记”驻村、脱贫攻坚等所蕴含的治理智慧,更是需要依托哲学思想,全面的看待问题。

国考毕竟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尤其是省部级单位,需要宏观战略思维。因此,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炼聚焦能力和抓问题本质意识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同学们可以多看一点政策的深度解析,读一点哲学入门书籍,培养一下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02

考题设置

一般比较固定,且题量很大

国考申论题目,无论是省部级还是地市级,一般都是五道题目。前几年,申论考试时间是150分钟,后来普遍反映题量太大,且考生整体呈现也不尽理想,申论时间延长到180分钟。

然而即使考试时间延长,由于阅读写作内容很多,同学们依然感觉到时间非常紧张。前面的总结、概括题目,措施提炼题目就已经很耗用精力了,往往留给大家写大作文的时间,也就一个小时左右。

大家在线下写作文,一篇千字文,一般要用多久?说句实在话,很多同学在线下基本上不写的,自然也就没有时间概念。

我是一个常年写材料的笔杆子,一篇千余字的即兴随笔之作,不用约束性很强的公文语言来写,在电脑上打出来也要半个小时左右时间。

那么在紧张的考场上,用一个小时左右写一篇遣词造句非常严格的应试之作,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针对考试题量大这个特点,同学们还是得多线下练笔,形成写作“套路”,这样写起来自然也就轻松很多。

03

采分要点

小题客观化,大作文看“感觉”

关于总结、概括、提炼题,一般会有相应的标准采分点,主要看关键字词。这点老师们在培训的时候都给同学们反复交待过,有经验的同学也颇有体会。

至于大作文,统一的阅卷标准不太好制定,通常都是专家组在一块商讨,制定一个阅卷评分指导原则,剩下的评分工作就交给评卷老师们了。

那么一个阅卷老师,平均阅卷时间是多少呢?大概是几十秒到一分钟的时间。这个是不难推算的,全国大概有一百万考生参加考试,一份试卷至少要两个阅卷老师评阅,那么光大作文就有200万篇,这还不算前面小题的工作量。

因为保密工作需要集中阅卷,这200万篇文章,大概只有千余人参与阅卷工作,那么每个人阅卷数至少为几百篇到一千篇。

一个人一天的工作时间按照8小时计算,集中阅卷3-5天,那么一篇文章,其阅读时间最多也不会超过2分钟。实际上,往往是几十秒的时间,你的命运就被决定了。

那么申论阅卷老师是怎么看的呢?首先看一下你的开头,然后看一下你的文章整体架构,最主要是看一看每段的起首句,看看这些内容之间有没有逻辑关联,最后看一看文章的结尾部分。

基本上,一篇文章行文是否流畅,用词是准确,逻辑是否严谨,阅卷老师在十几秒就能感觉出来。一篇生搬硬凑的文章,阅卷老师留给你的耐心也就十几秒,感觉还不错的,会多停留一会。

所以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好开头结尾,写好每段的起首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联系历史。这是最常用的起首句写法。如“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

再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站在时代的潮头……”历史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上,既可以进行古今对照,又给人带来一种历史厚重感,非常适宜用来起首。

第二,托物言志。如“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再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等。

托物言志最大的难点在于应景,你不能为了抒情信口胡诌一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后再讲改革开放的精神。

第三,名山大川。严格说来,这也有点托物言志的意味,但它还是结合了一些地理特征的韵味,所以在某些场合下列举出来可能出奇制胜。

如“黄河九曲东流去,穿越巍峨群山,流过万里平原,汇入汪洋大海。中国北方,山海依旧,但发展却不能再依‘旧’。”这种起首句特别适用于黄河流域地区。

2024国考60天上岸计划

【扫码即可了解详情】

2024省考60天上岸计划

【扫码即可了解详情】

文/ 特约撰稿:谈哥

责编:韦思艺

校对:李向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