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头雁杯”3D打印创意实践大赛成功举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3d打印作品 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头雁杯”3D打印创意实践大赛成功举办

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头雁杯”3D打印创意实践大赛成功举办

#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首届“头雁杯”3D打印创意实践大赛成功举办|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进一步助推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科研实践课程建设,构建富有航空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组织开展首届“头雁杯”3D打印创意实践大赛。6月19日,正式举办了大赛的答辩评审活动。

  

  / “航空强国新智造,卓越工程新时代”

  据悉,本次3D打印创意实践大赛的主题为“航空强国新智造,卓越工程新时代”,由研究生院团委主办,研究生培养处和学生工作处协办,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承办,是研究生院“一院一品”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比赛依托于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实践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吸引了众多热衷于3D打印技术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前期准备阶段,共有69名学生组成14个小组报名参赛,经过历时4个月的理论学习、技术培训、调研实践和方案设计,共11个小组顺利完成了模型打印,进入答辩评审环节。

  

  比赛期间,各组成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不断优化设计,改进打印技术,将一个个理想的设计变为现实。各小组通过PPT、视频、实物演示等多种方式,依次向评委及观众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答辩,各位评委专家分别从作品创意、校风校训、打印质量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打分,并表示各组作品难分伯仲。根据最终得分,马永恒等同学所在的小组凭借其设计制作的“领航灯”获得了一等奖;唐雨泽、乔纪祥等同学所在的两个小组获得了二等奖;田青云、魏凡博、刘水不腐等同学所在的三个小组获得了三等奖。

  

  一等奖获得者合影

  

  二等奖获得者合影

  

  三等奖获得者合影

  本次大赛为研究生院学子提供了一次展示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对3D打印技术的理解与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进一步推进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实践课程建设。研究生院将持续通过创意实践大赛系列活动,使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肥沃土壤。

  / 获奖作品

  作品名称:

  领航灯(一等奖作品)作者:马永恒、刘佥、刘舒扬、袁嘉琦、刘子琪作品简介:将航空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灯笼结合在一起,上半部分起航的C919大飞机包含对中国航空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即将投身航空事业的同学们的鼓励,下半部分的镂空灯笼融合了中国古典元素,其中内部设计为可旋转结构,可替换的展板融合航空元素,展示了研究生院的校训、校园风景以及国产飞机风采。此外具有加湿喷雾和旋转灯台设计,不仅可作为夜灯和氛围灯使用,还可作为加湿器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作品名称:

  志存高远,逐梦蓝天(二等奖作品)作者:乔纪祥、闻良煜、李清洋、余坤懋作品简介:通过选择各时代的经典机型,展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将行星仪原理与3D战机模型相结合,使静止的飞机模型“翱翔蓝天”。运用月相灯原理,实现“地球”昼夜交替的效果。通过星球浮雕和中国地图上预留各地研究所亮点,表示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航空一线单位,为国家航空强国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品名称:

  浮雕灯(二等奖作品)作者:唐雨泽、司雨萌、王发忠、隋振兴、孙海博作品简介:利用3D打印技术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浮雕灯罩在色彩运用和光影布置方面的创新。利用图像处理建模设计浮雕灯,通过对厚度的控制实现不同的透光率,达到理想的浮雕灯效果,展现不同面的浮雕特点与航空文化特色,从不同角度体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使命担当。

  作品名称:

  “铸心”(三等奖作品)作者:田青云、何嘉民、廖航宇、张又川、毛森鹏作品简介:航发是飞机的“心脏”,是工业上的明珠,它结构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该作品采用一体成型设计,充分体现增材制造的优势——化繁为简,变不可能为可能。作品内部设计了传动机构,通过锥齿进行传动。电机安装在底座上,通过轴与锥齿相连;还设计了调级开关,使作品可以以心怡的转速进行转动;此外,还有充电模块,拆卸设计等。

  作品名称:

  X翼星际战斗机(三等奖作品)作者:刘水不腐、安乾军、谭睿、尹添、郑家润作品简介:灵感来源于科幻电影,想要设计一款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改变气动外形的飞机,该作品以可变上下反角飞机为设计对象。利用3D打印可一体成型的优点,设计了一套齿轮机构,能够使飞机4个机翼的上下反角同步变化。

  作品名称:

  迷你运输机(三等奖作品)作者:魏凡博、张力文、王玉琰、黄瑞康、李莹欣作品简介:国之重器运20,是我国在军用大型运输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的标志,是我们青年学子引以为傲的航空标志性符号。当炽热的航空情怀与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发生碰撞,便诞生出这款迷你运输机。通过独特的拼接结构,无论是在设计过程,还是在作品成型后,都可以对运20的外形特征、气动特性、功能作用有更直观的了解。来源: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

  知之既深,行之则远。基于全球范围内精湛的制造业专家智囊网络,3D科学谷为业界提供全球视角的增材与智能制造深度观察。有关增材制造领域的更多分析,请关注3D科学谷发布的白皮书系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