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首长”在十大元帅中为何排第三?仅有主席信任是不够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301指的是谁 “101首长”在十大元帅中为何排第三?仅有主席信任是不够的

“101首长”在十大元帅中为何排第三?仅有主席信任是不够的

2024-07-15 15: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桅杆

近期笔者给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当顾问。因为平时喜欢军史,在研究企业团队建设时,突然想到四野超强的战斗力。可以说,这支百战雄师主要是林彪一手带出来的。1955年我军授衔时,职务、资历、战功及“山头”平衡,是决定授衔及排序的四大要素。

林彪在东北时被部下称为“101首长”,在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资历倒数第二,何以能排名第三?战功是重要因素,可以说是战功第一,是我军第一号“战神”。对此说法,一些军迷朋友可能未定赞同。今天心血来潮,写下此文,供军迷朋友们批判。

(一)四野集中了我军的精兵强将,谁去带都一样?

1948年底,四野挥师入关,发起平津战役。在此期间,1949年1月15日,军委发布《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分别改称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各野战军总兵力分别为:一野约15.5万人,二野约28万人,三野约58万人,四野约88万人,华北军区3个野战兵团约20余万人,合计约210万人。

四野兵力规模第一,占全部野战总兵力的占42%。此外,四野在火力、后勤等方面也远远优于其他野战军。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由作风、战术、指挥以及兵力、火力、后勤等因素综合而成。就整体战力而言,四野无疑是全军第一,可以说相当于其他野战军战力的总和。

1945年我军出关抢占东北时,从各战力区抽调了大批精兵强将。因此有人说:当年派谁去东北指挥都一样。真的如此吗?

从红军时期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林彪指挥的都是我军主力中的主力。有人说这是因为主席信任。客观地说,担任如此重任,仅有信任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我军将帅个个忠诚,主席或总部对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信任有加。年轻、资历甚浅的林彪,在红军时期即崭露头角,得益于两位“伯乐”,一是朱总司令,在上井冈山之前就发现了林彪军事才能;一是主席,着力培养和提拔。

其实,林彪是叶挺的部下,并不是朱德的“嫡系”;林彪是随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的,也不是主席秋收起义的“嫡系。林彪之所以能得到我军两大创始人的青睐,最重要的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基于当年东北的重要地位,中央决定林彪去东北,主要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林彪卓越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会带兵

会带兵,是优秀军事将领最重要的素质,也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这一点,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兵都带不好的将领,还怎么指挥打仗?在这一点,林彪在我军将帅中是最为出众的,没有之一。

林彪1926年10月从黄埔军校毕业,从见习排长做起,一步步走到军旅生涯的巅峰,深谙带兵之道。一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作风和战术两个方面。所谓带兵,就是培养部队的作风和战术。林彪带兵,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这一点,在东北期间体现得尤为充分。

首先是作风。林彪平时话语不多,惜言如金,但在作风和战术问题上,却是个“婆婆嘴”。在东北期间,每次召开军事会议,必讲这两个问题。1947年2月11日,林彪在民主联军北满师以上干部会议上说:“作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却是个客观在在,有了作风,就解决了很多问题。培养作风是部队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林彪的历次讲话中,可以归纳出其对部队的作风要求,主要在以下几点:

一是不怕苦,可以概括为不怕困难、不怕疲劳、不怕扑空、不怕遭受挫折。

二是敢打敢拼,强调“没有勇敢就谈不上战术”;认为“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就是死打,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才是过硬的部队”。

三是坚决执行命令,强调各部队令行禁止,严格战场纪律,严守行动时间,确保整个战役或战斗行动一盘棋。

四是主动协同,注重团结和协同,强调友邻部队之间应机动配合,枪炮声就是命令;要求各部队只要不妨碍自己的任务,就应主动地向枪炮声方向前进,主动协同友邻部队作战。

其次是战术。林彪在东北战场的战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东野著名的六大战术原则,从最基层单位开始,以班为基础,再拓展到排、连、营、团、师,直到大兵团作战。这方面,很多军迷都清楚,这里就不多说了。

此外,林彪还将战术与作风的关系归纳为:准备阶段讲战术,不莽撞;战斗阶段讲作风,要硬拼。有这种作风和战术的部队,战斗力能不强?

二是善用将

林彪虽然年纪轻、资历浅,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国之后,无论是四野还是其他野战军,哪怕是那些“浑身带刺”的将领,都对林彪都服服帖帖,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将领对林彪不服气的(某个时点之后说的不算)。这充分说明林彪善于用将,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来不搞山头。我军是从大大小小的“山头”发展起来的。但林彪不搞“山头”,只看能力,用人上搞“五湖四海”。林彪属于红一方面军的“山头”。1946年下半年,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大整编,组建5个主力纵队。在5个纵队司令员中,只有吴克华和陈光出自红一方面军,刘震和程世才出自红四方面军,万毅更是抗战时期才从东北军投奔八路军的。

二是不揽功不诿过。林彪从来不与部下争功,更不会把别人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打了胜仗,功劳都记在一线指挥员和部队身上;打了败仗主动承担责任,从来不把责任推给下级将领。比如1947年6月中下旬三打四平失利,攻城总指挥李天佑战后李天佑压力很大。对此,林彪一方面写信安慰李天佑,一方面主动承担了责任,认为“这次四平没有打下来,完全由我负责”。在这样的领导下工作,能不服气?能不死心塌地?

三是没有亲疏之分。林彪的性格比较冷峻,为人处事给人以不近人情的感觉。在当时情况下,要处理好“山头”平衡,这种性格和处事原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不搞小圈子,才会 “一碗水端平”,才能够服众。

三是强指挥

林彪组织战役战斗都是先思考,形成方案并作出决定后,即下达作战命令,从来不开军事会议。林彪军事素质过硬,打仗计算缜密,指挥能力极强。这一点军迷们都非常清楚,无需多说。

笔者想说的是:林彪的带兵和用将之道,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无论是部队、企业还是其他社会团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