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1年考研人数突破400万 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

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

2023-04-24 18: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知乎有个问题:

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

1、目前的收入固定,在不过度影响生活的前提下,能拿出来的保费也有限度的, 2、假设个人的收入会随着平均工资的增长而增长,不会超出太多 3、只买消费型保险做保障,不做投资(假设自己投资收益更高) 4、假设中国即将步入发达国家,不再出现九十年代那种高通胀,只有15-20翻一番的合理通胀:

是买几份额度偏低的长期保险,然后等十年/二十年过后,收入增加需求增加之后,再叠加几分相应保额的保险好呢?(风险是额度低,遇到不幸很大概率不够家庭度过难关,我有个表姐就是此例)

还是买额度比较高的中短期保险,然后随着收入增加和需求的增长,购买新的保额更高的中短期保险?(风险是续保问题,重点不是年龄,而是一些慢性病的出现)

该选哪种,或者怎么混合搭配,才能在 保费、保额、续保 问题上取得比较好的均衡呢?

(收入是个上升曲线,长期保险却偏偏要在前段截取那么大一笔的钱,等到家庭责任减轻后,却不再需要缴费了。虽然从金融角度理解,但从个人角度来看实在是令人蛋疼……)

娜姐回答:

有没有哪支股票、基金,又能安全不亏损,还能一年翻两倍?上海哪个小区的房子,又大、又新、地段好、有学区,单价还低?

买保险,既有风险保障,又不耽误投资,还得抗通胀,都是“既要又要”陷阱。醒醒吧,没有这么好的事儿,即便有,也轮不到咱普通老百姓。

不赞成题主说的:“买几份额度偏低的长期保险”,更不赞成只买“额度比较高的中短期保险”,建议以长期保险为基础。

一、保险到底抗不抗通胀?

三条观点:第一,保险本身不抗通胀,但抗通胀必须用到保险;第二,20年后保额不够用,不是保险的错,是投保人自己的“鸵鸟心态”和“渣男逻辑”导致的。第三,不光保险不抗通胀,大部分理财都不抗通胀。

1、保险单独不抗通胀,但抗通胀需要用保险

保险不抗通胀,那股票、房产能抗通胀吧?

当然没这么简单。一场大病下来,本金都没了,还搞什么抗通胀?

天涯社区有一位35岁的重庆男士卖重庆南岸海棠溪的房子,他卖房的原因是就是得了尿毒症,如果规律做肾透析治疗,可以活十来年,他的女儿才一岁,他说想陪女儿长大,所以把自己多年打 拼在重庆按揭买的房子卖掉,换一个小的,腾出来的钱用来治病。

真的想抗通胀,应该首先保护本金。用什么保护本金?就是保险啊。

保险是可以抗通胀的,只不过不是靠它本身。保险的金融属性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只有把保险和其他金融工具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实现投资目标。

如果你连本金都保护不住,就别谈投资增值了。

2、不是保险不抗通胀,是“渣男”逻辑不抗通胀

如果你能保持保费占年收入的10%,保险就能抗通胀。关键是你只保证了一年。

题主给了一个上海年轻的例子,我来分析一下。

这个上海青年是个典型的渣男啊!既想挣现在的十几万收入,又想按照20年前的成本生活。哪有这好事儿呢?

他只享受通货膨胀的福利,却不愿支付通胀的成本。

这位25岁的“人生赢家”男青年,家庭年收入1.2万元,在1994年拿出来年收入的11%——1311元,给家人配置了充足的保险:5倍年收入的重疾险、10倍年收入的定期寿险,以及医疗险、意外险。

20年后,2014年,青年变成了45岁的中年,保费交够了20年,而保险带来的保障已经弱到聊胜于无了。

问题并不在于【通货膨胀导致保额无用】,链条应该是:

【通货膨胀→收入增长→保额需求提升,但保费支出没变→保额不够】

如果这位青年人能跟得上社会平均工资的发展,20年间他的收入至少增长了10倍,但保费一直保持不变。

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

当他年收入是7000元的时候,对重疾险的保额需求是3万元(弥补4年左右收入损失)。

当他年收入增长到2000年的1.7万元,对重疾险的保额需求也增长到了6.8万元,增长了一倍,此时保额已经不足了,却视若无睹。

当他年收入增长到2010年的4.6万元,对重疾险的保额需求增长到了18万元,原来的3万保额已经杯水车薪了,却还是毫无反应。

假设他妻子收入一直是他的60%,那么他家的收入和保费情况是这样的:

6年后,到2000年,家庭年收入2.4万元,他每年支出的1311元保费占年收入5%;

10年后,到2004年,家庭年收入3.8万元,每年支出的1311元保费占年收入的3%;

15年后,到2009年,家庭年收6.8万元,每年支出的1311元保费占年收入的2%.

他享受了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收入增长了10倍,房产价值可能甚至增长了20倍,但他没有支付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保费一直保持不变。

只享受权利,不想尽任何义务。不是渣男是什么?

既然我们知道保费应该占年收入的10%,就应该动态去调整。如果你的保费跟着年收入也增长了10倍,保额怎么会不够用?

3、不光保险不抗通胀,保费也不抗通胀

保险不抗通胀,难道你交的保费就抗通胀了?

1994年起每年存1311块钱,你认为有多大概率,你能在2014年保留有3万块钱?

1、连续20年没有出大病风险,没用掉本金; 2、连续20年没出大病风险,没影响赚钱、攒钱能力; 3、连续20年坚持存钱,没有消费掉。

即便你做到了又如何?3万块钱在2014年早就不值钱了。

4、不光保险不抗通胀,大部分产品都不抗通胀

大部分金融资产都不抗通胀,抗通胀的金融资产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真的赚到钱。

股票算是抗通胀工具了吧?就别说抗通胀了,多少人能通过股票赚到钱?

就拿最稳妥的股票投资工具——基金定投来说,90%的人也赚不到什么钱。

景顺长城基金联合中国基金报和蚂蚁财富推出《权益类基金个人投资者调研白皮书》中提供了这样的数据:

第一,基金持仓时间越长,收益越高。

持仓时长小于3个月时,平均收益率为负,盈利人数占比仅39.10%;超过3个月时,盈利人数占比大幅提升到 63.72%,平均收益率也由负转正。

当持仓时长由3个月继续提升时,随着时间的累积,客户的平均收益率愈发可观,客户盈利人数占比也呈现稳步抬升态势。

特别是当持仓时间超过十年时,客户平均收益率首次突破100%大关,达到了117.38%,客户盈利人数占比则达到了 98.41%,即绝大部分客户都能够赚钱了。

第二,90%的人持仓时间不到3年,98%的人持仓时

间不到10年。

只有11.46%的客户能够持有基金超过3年,能够持有基金超过10年的只有 1.73%。

非定投客户,仅有20.88%持有1年以上;定投客户,仅有39.21%持有一年以上。

45.96%的客户持仓时长不到3 个月。

很明显,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通过基金定投赚到钱。

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而又低估了风险的破坏力。

二、买保险,抗风险比抗通胀重要

买保险就像买房子,保值需求肯定放在居住需求后面。

不赞成题主说的:“买几份额度偏低的长期保险”,更不赞成只买“额度比较高的中短期保险”,建议以长期保险为基础。

1、买不买?需要就买,跟通胀没关系

首先保险是个功能性产品,就像你买车、买房。

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你买一辆新车,从你提车那天开始就变成二手车了,转手就亏20%,后面越用越折价,最多一辆车也就是用个七八年吧,二十年后一堆废铁。更别说还考虑通货膨胀了,那还买车吗?

我家就没买车,倒不是因为怕车折价,而是我家没人会开,小区也没有停车位,打车能满足我们目前的需求;我大部分朋友都有车,上班、去郊区玩儿都开着车,挺方便的。

保险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你觉得自己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买。不是什么事儿都从投资角度去考虑的。

什么算需要?如果你发生风险了,家里有足够的实力解决风险,比如说一场大病,花掉个二三百万,家里就跟没事儿似的,那就不需要;反之就需要。

当你需要用保险去解决“生存”、“生活”需求的时候,就没资格用投资眼光去看待保险。大部分普通人是没资格拿保险当投资的。

2、买多少?关注当下,别想太远

题主给的上海男青年的例子太完美了,很多家庭当下的保额还不足,就考虑20年后。不信咱们做个调查,现在有多少人家的保费占到了年收入的10%?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像题主所说,通胀是必然的,那么当下做足保额是个基础吧?

大部分家庭还没到关注20年后保额的阶段,现在保额先做足了再说吧。毕竟保险姓保,首先是用来抗风险的。还没解决风险损失问题,就关注投资功能有点舍本逐末了。

3、怎么抗通胀?永远关注风险和需求

如果通胀是必然的,收入增长也是一定的吧?收入增长了,风险损失就会加大,保额需求也会增加,那么,随着收入增长提升保额也是应该的吧?

如果你足够关注风险和需求,保险也自然抗通胀了。

4、既要又要,越会算计越吃亏

2009年年初我们大学毕业买房,首付30万,房贷一个月2000多,有个朋友说:30万首付放银行一年利息就有一万五,一个月2000多房贷能租个更好的房子了。

6年以后,他拿着四个钱包凑起来的300万首付,加上贷款200多万上车的房子,比我们置换的房子地段还要差些。

我常接触到一些客户,买保险有同样的遭遇。

一位在某四大行工作的客户跟我说,5年前就想买保险,当时老公说买保险收益太低,不如自己投资,她被说服了就没买。现在看了看,她老公的投资没见到啥,一家子保费涨了一万多。

就更别说有些人这5年里还发生了风险,所谓投资的收益没见到,本金花掉一大半,日后还没了买保险的机会。

三、怎么实现保费、保额和续保的平衡?

所谓平衡,都是以牺牲为前提的。工作和生活能平衡吗?无非是牺牲点家庭生活,照顾事业发展,或者牺牲点工作时间,多照顾家庭。

所以先确定自己能放弃什么很重要,不管你是买房、买股票、买保险,还是买什么别的。

1、买保险时,你该放弃什么?

先说不能放弃什么吧。

最不能放弃的是保额。

保额一定要足。保额不足和不买保险,基本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

其次是保障期限。

题主自己也说了,买短期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续保问题,迟早有一天买不上保险了。所以保费预算不紧张,最好买长期产品。

医疗险没得选,大部分都是一年期产品,重疾险有的选,最好以终身产品为基础。如果保费预算太紧张,定期产品是无奈之选,不应该是出于投资角度主动选择的结果。

最后是保障全面性。

重疾险买终身消费型产品(不带身故赔付),还是储蓄型产品(带身故赔付),一是看预算,二是看保障期待。

单纯从重疾险来说,适度控制预算,我一般建议是储蓄型终身产品+消费型终身产品;保费预算紧张,可以再搭配一些定期保到70岁的产品。

终身储蓄型产品适合95%以上的人(投资水平并没有那么高);终身消费型产品适合极少数投资能力极强、自律性极佳的人;定期产品只适合作为搭配,不适合作为基础配置。

2、一个年收入150万的家庭规划案例

还是案例更直观。这个案例是我刚出版的科普书《保险应该这样买》里面的。

(1)家庭背景:

甜甜30岁,先生大刚35岁,都是名校研究生学历;女儿1岁。

甜甜在医院工作,年收20万元;大刚在某互联网科技公司任管理职位,年收入130万元。两人年工资收入合计150万元,每年生活费用约50万元。

他们在北京有两套房产,价值在2000万元左右,房贷约400万元。

大刚是家庭主要经济支柱,所在的互联网行业工作压力很大,熬夜加班严重,虽然目前身体还可以,但大刚的很多同事都有心脏方面的问题——加班累出来的。

所以甜甜希望,给家人,特别是大刚,配置好健康保险,转嫁家庭收入损失风险。

(2)保额:

重疾险:甜甜100万元,大刚350万元,女儿100万元。

充足的重疾险保额应覆盖3—5倍年收入,以在治病养病期间,维持家庭收入不变。甜甜年收入20万元,配置5倍年收入——100万元保额重疾险,为一线城市中产家庭的基础配置;大刚年收入130万元,配置3倍年收入——350万元保额重疾险。

女儿配置重疾险主要为弥补父母照顾孩子的收入损失,参照甜甜的保额配置100万元。

医疗险:一家三口每人配置普通医疗险,每年有200万元的住院报销额度。

甜甜在知名三甲医院工作,可以在本院协调住院床位,所以暂不考虑中高端医疗险,先配置普通住院医疗险,主要解决大额看病费用。

意外险:甜甜200万元保额,大刚600万元保额,女儿20万元保额。

意外伤残是根据等级,按比例赔付的,所以意外险的保额至少要比重疾险高一倍,或直接按照年收入10倍购买更踏实。甜甜按照年收入10倍——200万元保额配置,大刚按照约5倍年收入——600万元保额配置,接近重疾险保额的2倍。

定期寿险:甜甜200万元保额,大刚1000万元保额。

甜甜家有400万元房贷,孩子1岁,家庭责任较重,且主要压力都由大刚承担。考虑到寿险保额覆盖房贷和10年左右生活开销,给大刚配置1000万元保额定期寿险。甜甜不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寿险保额参考年收入的10倍——200万元配置。

(3)选择产品类型:

重疾险:储蓄型和消费型产品搭配。以终身储蓄型重疾险为基础配置,为适当控制预算,搭配部分消费型重疾险,只保障大病,不保障身故。均选择多次赔付重疾险。

甜甜的100万元保额重疾险全部选择终身储蓄型产品;大刚的350万元保额,配置200万元保额的储蓄型产品,150万元保额的终身消费型产品。

两人互为投保人,加投保人豁免险,一方发生重疾风险,双方保费可以都豁免。

宝宝的100万元保额,全部选择终身储蓄型产品。以大刚作为投保人,加投保人豁免险。如果爸爸发生重疾风险,宝宝的保费豁免。

百万医疗险和意外险都是一年期产品。其中医疗险选择选择续保条件较好——保证续保20年的产品。寿险以保障家庭责任为主,选择定期寿险,保障20-30年。

(4)核算保费:

全家人总保费16.8万元,将大病、伤残、身故三大人身意外风险足额转嫁给保险公司。占家庭总收入的11%。

保费支出以家庭经济支柱为主,先生大刚保费占比73%,太太甜甜保费占比19%,女儿保费占比8%。

如果大刚发生重疾、轻症、身故,获赔之后,一家三口重疾险总保费每年14.1万元不必再交,保障继续有效。

保险的保额,要不要考虑未来的通胀和收入因素?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有舍有得,就是最佳平衡。先想好自己买保险是为什么,自然就没这么纠结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