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景观 山东省德州市2023

山东省德州市2023

2024-06-30 19: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如果说文学史上这些更复杂的向度往往会被流转的时光净化,遮蔽了文学与历史更多维的互动,那么无论是今天的北京,还是今天的文学,都应该发现并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今天的北京,既有与全世界大都市同质化的商业中心、文化场所,也保留了无数刻印着传统时间的胡同、古建筑。它还是古都,但它是今天的、活的古都北京,是有着数不清的空间维度与文化层次的北京。“古都”不应变成一座巨大的文化博物馆被封存,而应该携带着今天的温度与血肉,从文学进入到当下与未来正在形成的新的叙述中。

(摘编自卢燕娟《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古都”北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更具有古典的、传统的特征。

B.北京作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自然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统一的美学标签。

C.上世纪后期,王朔等作家讲述的北京,虽未改变其整体阐释,却仍有创新丰富。

D.20世纪文学笔下的“古都”厚重而多元,也充满了时代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于空间上属于大城市,而于时间上却朝向传统,因而形成古典的美感。

B.即使时代巨变,文学形象的北京就其本质层面上讲仍旧保持其审美统一性。

C.古都的古典、传统特征使整体忽视了其它书写向度,其作品也不被大众熟知。

D.今天的北京具有多样的维度与文化层次,使其形成了新的叙事视角和空间。

3.下列有关北京的描述,不能充分体现古都典范而纯粹的一项是(3分)

A.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B.北海公园的白塔,依旧傲然屹立。海子里的红荷花、白荷花,也照常吐放着清香。天坛、太庙和故宫,依然庄严肃穆……

C.今天是大年初六,饭庄店铺大开张。福聚德的伙计们簇拥着王子西将那两块老年间的铜幌子,当当正正的挂在门前。

D.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

4.文本中提到老舍的多篇作品,请分别概括其与古都的关系。(4分)

5.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古都”北京形象体现着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厚重的坚硬的

朱以撒

一个文士和一方砚能厮守多久?恐怕没有一个人和一方砚能有始有终的。①梦笔生花说起来会有人相信,除了浪漫还有美感,这是由一管笔的形态赋予的。但说梦与砚有什么联系,似无听说。源于它的厚实沉重难有灵气显现,砚太实在了。砚在案上大抵岿然不动,笔墨则动个不停。

每方砚来自不同的石脉,很苦寒的,这也构成了每一方砚的脾性,藏在看起来、摸起来都细腻的背后。研墨就能让人松动,把时间化在单调的动作里。这个过程很长,长得大量的时间都在里边了。最后对于一盅亮泽的手研墨汁,心怀欢喜。试图要抓住时间的人基本倾向于流水线上的瓶装墨汁——科学技术的发展,把耗费时间的一些日常取消了。研墨和瓶装墨最大的不同就是私人性,探求研墨时一个人的内心哲理,可归到情性美学上来阐释的——每次研墨都是异样心绪,很蓬勃的、很幽怨的。易安居士写“黄昏疏雨湿秋千”时,砚上不知多少清泪;辛弃疾抒发“我志在寥阔”时,墨汁都溢出砚外。这也是一些文士坚守研墨这个动作的原因,从砚上察觉墨汁的个中滋味。砚台是任人磨的,至于色泽适宜与否,说起来也不必测量,纯乎个人感觉,自适即可。

后来,研墨机出现了,它依然需要一方砚仿造人研磨的动作,可快可慢地推动墨条。在研墨机工作的这段时间,主人尽可以离开,做其他的事去。有同道和我说研墨机的种种好处,想赠送一架给我。我还是谢绝了。有些时间就不要那么节省,就算手工研墨浪费时间,那就浪费吧,②浪费在砚台上也是一种必然。我对研墨机下的墨汁是有抵触的,如果砚有知,它也会觉察出研磨过程中的毫无情性、教养,又如何比之一个人的手作。似乎每一次在砚上的行程,都要达到那个节点上——我说的不是时钟上的那个节点,而是内心的那个感觉——砚上的感觉。

砚是不动之物,难有走出书斋的机会,除非乔迁,它才可能随着运送的车马,看到外面世界的一角。③砚总是一如既往的冰冷,如果是冬日,似乎要在不停地研磨中才能温暖它。砚具有忍耐的性格和隐藏的特质,最后让人看不到它四围雕着的一条龙,是薄意技能那般的浅雕,因为被墨渣填满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肯定和砚是有关系的,没有人留意到那是一方什么砚,而是考究出了王羲之是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二者助力了《兰亭集序》的神奇。

彤管清风,玉板雪肌,笔纸都是吸引眼球的,如果是一管笔动起来,速度、激情裹挟,加上吼叫,像张旭、怀素那般,也就成为一种场面流传下来。有一位老先生长髯飘拂,已经在砚前站了一会儿,许多人以为他要下笔了,可是没有。他拈着笔一直在砚边舔着墨汁,似乎要让笔锋磨成剑锋。这时,人们才注意到笔,也注意到砚了。山以不动为法,水以长流为宗,砚的前身就是山,和日益流动的水流、人流、意识流、信息流形成对比。砚是细化的山,内在储存了厚重和硬朗,在黝黑的面相里,持守着静默。

如今还在案头置一方砚的人,还真是持守了一种缓慢的日常。一日里有许多时间是快的,带风一般,不成为快手还真不行,谋生使人感受到快的必须,④而不是不合时宜的慢。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让人赞美他的高尚单纯,但理想化的欣赏也真有些不负责任。情调总是建立在生存之后,然后再说砚,说研墨。世上最爱砚台的人是米南宫,他在宋徽宗面前挥毫,见皇上的砚台不同一般,就抱着走了,衣服虽沾满了墨汁,脸上却是喜不自胜。我要说的是一个能和皇帝交流书法的人,喜欢砚也是正常,因为日子一定过得富足,心情也好,才能安和地站在砚台前,自然而然地写出刚柔兼济、飘逸超迈的美感。

很明显的是,厚重的砚台大多从案头上撤下来了,与之搭配的纸、墨、笔、镇纸、印泥也一并不见了,⑤换上来的是合时宜的一套物件,譬如,围绕电脑来展开的一切。时兴的气息起来了,古雅的韵致就流失了。砚台不见了,研磨的动作也就不存在了。

看起来是动作的转换,背后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精神的、思想的、情性的、襟怀的……一代人对于砚上研磨的动作,是否可以传递到下一代人的意识和记忆里?把一方厚重的砚传承下去,似乎没有这个说法。因为传承了砚,也就要传承相应的与之搭档的那些典雅器物。有一户诗书人家,父子俩都在不同的高校任教,而且都给文学院的学生讲授六朝文学。小先生帅气,口才也好,史料的运用也胜于过往,所以每堂文学课都受到欢迎。有人发现老先生更有过人之处,他讲授陆机《文赋》,会延伸到陆机的章草《平复帖》,进行文风书风的比较,揭示迥异的成因。欣赏王義之散文《兰亭集序》,他会和同学们细说书法《兰亭集序》的真伪,他学过《兰亭集序》,至今笔下还是那般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韵致。在说到东晋文人玄释心态时,他会从这些名士的诗文,和无名氏的写经小楷连缀起来感知,探讨自适和他适心态在文学、书法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把六朝的文学史和书法史说活了。有人说起小先生的短板,只是说——他案头少了一方砚。

案头文人气味依旧,只是不再有往日的厚重和坚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开篇写研墨,哀婉诗句则砚上留清泪,豪放诗句则墨汁外溢,生动具象了研磨过程中丰富的心绪。

B.文章第一次提到《兰亭集序》,体现了砚台藏的特质;再次提到《兰亭集序》,体现砚台的厚重和坚硬。

C.文章运用拟人、想象、引用等手法,多角度来呈现砚台的精神特质,还原研墨书写的过程,意蕴深远。

D.文章结尾由物及人,再次申明砚台和文人气质的密切关联。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梦笔生花”呈现了笔毫在纸端绽开之美,书写时的灵动之美,也衬托了砚台的厚实沉重。

B.句子②中的“必然”意指人生本浪费时间太多,要想研墨能恰到好处,有些时间是不能节省的,故而必然。

C.句子③中的“一如既往”和“总是”连用,从时空频率和跨度上,指出砚不易带、不易挪、忍耐隐藏的特点。

D.句子④⑤中出现两次“合时宜”,但意义不同,前者指顺应当下的生活节奏,后者指案头摆放顺应时代的潮流。

8.本文主要描写的是砚台,作者却在文中提到瓶装墨、研墨机,有什么作用?(4分)

9.有评论讲: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都专注于平常的事物、现象,在描写中融入联想和思考。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①。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昔者司马喜髌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摺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沈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此二国,岂拘于俗,牵于世,系阿偏之辞哉?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复就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②)

材料二

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

(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

【注】①駃(jué)騠(tí):良马名。②《狱中上梁王书》是西汉文学家邹阳下狱后给梁孝王写的一封书信。梁王,即梁孝王刘武,文帝窦皇后的幼子,汉景帝的同母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3分)

此虽下之A立忠B未能明C著D亦由上怀E不信F待之过G薄之所致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指信任。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中的“信”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恶,指说坏话。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的“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捐,是舍弃的意思。这与“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中“捐”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诚,指的确、确实意思,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诚”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阳以樊於期为例来阐释“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的原因:君臣之间能否推心置腹、深信不疑。

B.邹阳认为即使凭孔子、墨子的辩才,仍旧一个被放逐,一个被囚禁,是君主偏听不明所造成的。

C.圣明的君主因其心地仁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就会善待仇敌,并且实施善政才会永不满足。

D.魏征认为君臣之间的默契要如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需要国君用信任的态度去选择人并且以礼待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2)夫晋文公亲其仇,强霸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14.梁王读罢邹阳的上书,深受感动,就释放了邹阳,拜为上宾。你认为是哪一句话打动了梁王?为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登泽州①城北楼宴

陈子昂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注】泽州,今山西晋州城,战国长平之战发生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交代诗人平生厌倦游览,眼前的古战场却引起诗人长久观察,浮想联翩。

B.“武安君”和“长平事”是作者借助典故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C.“玄云”是一首庆贺皇帝选择贤明之臣的仪式乐歌,此处流露出诗人的美好愿望。

D.诗中巧用虚实结合,妙使“青衿子”“白头翁”对照,将作者丰富的情感自然表达出来。

16.后人评价这首诗“以怀古诗的悲壮风格产生慰藉作用”,你如何理解其“悲壮风格”和“慰藉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尤其重视谋臣能士,甚至不惜用珍宝土地来招揽他们,如在《六国论》中苏洵提出如果“_________”,齐心协力进攻秦国,那么秦人会食不下咽;《过秦论》中诸侯谋弱秦也是“_________”以达到招揽读书人的目的。

(2)韩愈《赠同游》中“无心花里鸟,更与尽情啼”以物之无情来衬人之有情,在《蜀相》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驻足江岸,举目远眺,江水滔滔,不禁想起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句诗(词)“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往往“魂不守舍”,嫌舍间昏暗逼仄,常悄悄溜出舍外游玩。

有时候,我凝敛成一颗①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静止的自己,仿佛在时空之外、无涯无际的大自然里,仅由水面阳光闪烁,或明或暗地照见一个依附于无穷的我。

有时候,我放逸得像倾泻的流泉。数不清的时日是我冲洗下的②石子。水沫蹴踏飞溅过颗颗石子,轻轻快快、滑滑溜溜地流。河岸束不住,淤泥拉不住,变云变雾,海阔天空,随着大气飘浮。

有时候,我来个“书遁”,一纳头钻入浩瀚无际的书籍世界,好比孙猴儿驾起跟斗云,转瞬间到了十万八千里外。我远远地抛开了家,竟忘了自己何在。

但我毕竟是凡胎俗骨,离不开时空,离不开自己。我只能像个流浪儿,倦游归来,还得回家吃饭睡觉。

18.下列各句中,与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

B.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都是语言表达的“砖石”。

C.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院士”的称号。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19.①②两处的小小“石子”,却将我与时光的关系讲述得充满诗情画意,请结合原文语境分析。(4分)

20.结合原文语境,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人造太阳”又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稳定运行403秒。这对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核聚变发电具有重大意义。

①科学家为获得人类最理想的终极能源,数十年来一直努力模仿太阳上的核聚变反应,建造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的装置,因而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未来,如果“人造太阳”成功运行,____(1)____?

科学家是这样回答的:____(2)____,能源的价格将非常低廉,一些因能耗限制而难以开展的项目如海水淡化、沙漠治理等,可以大规模开展,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的巨大进步。其次,“人造太阳”的核聚变产物是氨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气体,②由于环境污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雾霾和酸雨等危害将大幅度消除乃至减轻,____(3)____。另外,核聚变能源的原料氘可从含量丰富的海水中获得。1升海水中含有0.03千克氘,这些氘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时释放出的热能。全球海洋中氘的储量可达几十万吨,③足够人类使用几十亿年,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处于世界研发前沿的中国“人造太阳”,将会在人们的期望中释放出绚丽夺目的光芒!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知道自己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这可能需要用一生的跋涉来丈量。

以上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古都”是标签,偷换概念)

2.B(A强加因果,C“不被大众熟知”错,D已然错误)

3.D

4.①《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不堪、狼狈的历史,赋予古都抵抗侵略的新的力量;②《龙须沟》展现的是社会变革时代的古都,活跃着的仍然是亲切温厚的北京市民;③《骆驼祥子》体现了20世纪文学创作中文化标签的北京形象的突破与丰富。(答出3点得4分,2点得3分,1点得2分)

5.理解:①20世纪上半叶,战乱动荡,作家们坚守“古都”的美学传统,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②20世纪中后期,中国巨变时期,文学作品选取的仍然是北京的典型形象,讲述的仍是传统的北京故事,突出的仍是古典传统美学的特征;③20世纪后期虽然也有一些其他书写向度的文学作品,但人们更加倾心的还是古典、传统的北京形象。(答出任意2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价:“古都”这一文学现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丰富,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文学中的“古都”更应该体现更丰富的空间维度与文化层次,需要大胆创新。(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厚重和坚硬”错)

7.C(“忍耐隐藏的特点”错)

8.①用瓶装墨、研墨机与砚台研墨作对比,突出了研墨的过程中带有各自的心绪和感觉,更具有私人性的特点;②突出砚台研墨需要时间,表达了作者对书写和对时间的态度,研墨的过程是感情倾入的过程,有些时间是必须浪费的;③瓶装墨、研墨机的出现更加突出砚对于文人厚重硬朗气质的价值和意义。(答出任意2点都可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取小溪、鼠鞠草、树木等寻常事物,在描写中融入思考,阐发对人生、自然、历史的独特理解。

②寻常的研墨过程中,作者感受到砚台与水的交融有难以细分的层次,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研墨者的心绪,富含着一种美学。

③砚台具有不便携带、容易满身墨渍、不宜被发现等寻常特点,作者却发现了砚台的忍耐与隐藏,对外在的种种境遇能持守着静默。

④简单的案头物件转换,作者发现这种转换的背后是天翻地覆的变化,进而认识到应该传承相关的文化底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表达了对当下现象的忧虑。

(答出①2分,②③④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

11.D(“诚”文中表假设)

12.C(前后不合逻辑)

13.(1)不被世人容忍,却坚守道义,不随便取用眼前的利益,不在朝廷结党营私,来改变国君的心意。

(2)晋文公亲近自己的仇人,在诸侯中成为强大霸主;齐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从而匡正天下。

14.示例一:主臣二人,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梁王自视明君,也期盼忠臣相伴,直击梁王心中所意。

示例二:或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梁王渴望建立霸主业绩,明君自居,直击梁王心中所想。

(选出句子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愤慨之情”错)

16.①诗人登临怀古,遥望历史,想象军帐堡垒,感受将帅的雄姿,回顾曾经的英雄伟业,如今已物是人非,自然是悲壮的风格。②“且歌”“御酒”给年轻人以希望,“勿使”表达了诗人对年轻人的勉励,积极建功立业,勿要变成自己悲叹的样子,释怀得自在坦然。(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卷起千堆雪 惊涛拍岸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18.B(特殊含义)

19.①第一处将我比作“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陶冶了我的性情,我在时光中的内敛沉静;②第二处将时光比作“石子”,写出了我享受时光的自由、惬意,无拘无束。(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超然客公众号

20.①巧用比喻。将读书的感受比作孙猴儿驾起跟斗云,来个“书遁”,生动形象地写出读书的享受快意;②妙用动词。“钻入”“驾起”“抛开”系列动词的运用,将读书后的自由惬意,无拘无束展现得淋漓尽致;③语言通俗生动。语言通俗化,与之前的诗意化语言对照鲜明,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答对任意2点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1)能为世界带来什么改变和益处呢

(2)首先是能源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将迎刃而解

(3)进而使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序号②,修改为:将大幅度减轻乃至消除

序号③,修改为: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

(指出错误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四、(60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谚语说:“有的人相处到老仍然像新交的朋友,有的人在路上相遇就像老朋友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相知和不相知的缘故。因此从前樊於期由秦逃亡到燕国,把自己的头借给荆轲去成就燕太子丹刺秦王的计划;王奢离开齐国逃亡到魏国,在城头自杀使齐军撤退以保全魏国。那王奢、樊於期和齐、秦两国国君不是新交,而同燕、魏两国国君也不是旧交,他们之所以离开齐、秦而为燕、魏两国国君效死,是因为燕、魏两国国君的行动符合他们的志向,他们仰慕道义之心是无比深厚的。因此苏秦不被天下信任,但却是燕王最信得过的人。苏秦担任燕国相国,燕国有人在燕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燕王对此人按剑发怒,同时杀死名马给苏秦食用。国君和大臣,彼此之间能够做到推心置腹、深信不疑,难道会因为听到流言蜚语而动摇吗?超然客公众号

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到臏刑,最终在中山国做了国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肋骨、牙齿,最终被秦国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相信必定能实现自己的谋略,抛弃朋党的勾当,处于孤独的地位,因此不能免遭嫉妒之人的中伤。因此,申徒狄投河自杀,徐衍背石投海。不被世人容忍,却坚守道义,不随便取用眼前的利益,不在朝廷结党营私,来改變国君的心意。从前鲁国国君听信季孙的话而驱逐了孔子,宋国国君听信子罕的计策囚禁了墨翟。凭孔子、墨子的辩才,都不能免于讒谀之言的危害,使得魯、宋两国发生危乱。这是什么原因呢?众多小人的谗言足以熔化金属,毁谤的言论积聚多了也能杀人。因此,秦国任用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原,齐国任用越人蒙而使齐威王、宣王两代富强起来。这两个国家,难道拘泥于流俗,牵累于世风,受制于阿谀偏激的言论吗?如今国君果真能按齐、秦之道处理事情,不要像宋、魯国君那样偏听偏信,那么五霸的威名不值得称道,三王的功业也容易达到了。

所以圣明的君主清醒地认识这些道理,能摒弃子之的野心,能不赏识田常的贤能;封赏比幹的后代,修整孕妇的坟墓,他們的功业就能遍及整个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自己的善政。晋文公亲近自己的仇人,在诸侯中成为强大霸主;齐桓公任用自己的仇人,从而匡正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心地仁慈,情意深厚,真诚对待人,这是不能够用虚假的言辞来代替的。

材料二: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態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纵然死尚且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變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變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的忠心不够鲜明显著,也是由国君心怀不信任、对待下属过于刻薄导致的。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呢?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