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天天跌,已经不会投资了,低谷期我该怎么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22股灾 市场天天跌,已经不会投资了,低谷期我该怎么办?

市场天天跌,已经不会投资了,低谷期我该怎么办?

#市场天天跌,已经不会投资了,低谷期我该怎么办?|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开盘,港股科技股大跌,盘中腾讯股价跌破400创阶段新低,阿里跌破100创回港上市以来新低,恒生科技指数创上市以来新低。同时,A股也没能走出独立行情,今天三大股指集体下挫,深成指创下年度新低。

在这样的行情下,有投资者表示手上的基金净值又创新低了,感觉投资遇到了低谷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1、投资大师是怎么看待市场大跌的?

彼得林奇: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巴菲特:美股历史上第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一天之内狂跌22.6%,巴菲特也未能幸免。短短一周之内,伯克希尔股价暴跌25%,那么,身处股灾中的巴菲特如何反应呢?

巴菲特没有恐慌地四处打听消息,也没有恐慌地抛售股票,面对大跌,面对自己的财富大幅缩水,面对他持有的重仓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静。

原因很简单:他坚信他持有的这些上市公司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他坚信股灾和天灾一样,只是一时的,最终股灾会过去,股市会恢复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

映射到基金投资上道理也是一样,市场很多时候并不总是理性,会受到各种情绪驱使,从而出现追涨杀跌现象。往往只有极少的投资者能真正保持平静,在坏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下识别出好机会,捡到更便宜的进场机会。

2、下跌时需要卖出基金吗?

其实绝大多数市场下跌从来就不是卖出基金的理由,在基金的投资逻辑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投资者不妨思考两个问题:

1)下跌后立马卖出会怎样?可能实现了落袋为安,避免了前期利润回吐,但保不准后续是否有能力在更低点抓住机会上车,甚至可能踏空。

2)不卖出会怎样?可能短期还得忍受一定的回调,但长期来看,基金净值很可能还是会继续走高。

可以说,市场下跌并不是我们卖出基金的理由,而是要回归基金的基本面以及重新审视自身的投资目标再做决定。

首先,我们要分析基金下跌的原因是由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欠缺,还是因为市场的原因,且需要放在一个相对长期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欠佳,使得观察期内的业绩不如同类平均或是市场基准,我们对这位基金经理没有信心,那不妨选择赎回。

如果仅仅是因为市场下跌的原因,系统性风险的释放往往也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投资机会,不要在市场低位的时候卖掉基金。但是,如果基金净值下跌已经让我们寝食难安,那我们应该是买到了超出我们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降低仓位或是调整基金。

3、在低谷期成立的新基金表现怎样?

市场持续下跌带来投资者情绪冰点,反馈到基金层面,就是会出现基金募集失败案例增多,新发数量大幅降低等情况。前天我们写过历史上几次基金发行冰点,在每次“冰点期”成立的基金,后续表现究竟是怎样?是一蹶不振还是大有可为?我们可以从数据里找到答案。

先找出近10年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平均发行份额最低的3个月度,分别是2018年9月,2016年12月,2017年5月。我们统计在这3个区间里成立的新基金,成立以来回报如下: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截至2022.3.3;剔除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与偏债基金;股票型基金指数计算区间为每个相应月度的首个交易日至今)

可见,在基金发行的“冰点期”,尽管基金募集困难,且募集失败的概率大大高于平时,但从操作难度上看反而是较小的,也相对更容易做出业绩。绝大多数基金买入并持有至今,大概率可以收获不错的回报,平均回报也都跑赢了同期股票型基金指数。

总结

市场大跌的时候,人很难不被情绪左右,这时候恰当的做法是尽量让自己远离市场,冷静思考,而不要受情绪驱使做出交易行为。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在某些高风险行业配置了过高比例,超出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对一只基金并没有特别了解就投入了过大的金额,思考基金经理表现不佳是真的能力不行还是暂时的市场风格问题,是否真正认同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等等。如果都没有问题,坚持长期投资是最省心省力、又容易赚到钱的方法。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原创,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