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加速才刚刚起步,2050年80岁以上老人恐超亿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00年我国人口多少亿 老龄化加速才刚刚起步,2050年80岁以上老人恐超亿人

老龄化加速才刚刚起步,2050年80岁以上老人恐超亿人

2024-04-20 04: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七人普公告的老龄化状况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出炉,老龄化问题成为焦点问题。根据七人普公报数据: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9亿人,比重达到13.50%;80岁以上人口达3580万人,比重达到2.54%。

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全国31个省份中,31个省份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5%以上的省份有13个,在60%—65%之间的省份有15个,在60%以下的省份有3个。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么一句话:“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如何理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根据七人普公告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01.8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063.53万人。

根据宁吉喆局长在七人普记者招待会上的说法,“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80岁以上人口达3580万人”。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以下表格(单位:万人,六人普相关数据见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也就是说,2010年50-54周岁的人口,十年之后总死亡率仅6.82%;55-59周岁的人口,十年之后总死亡率仅8.97%;60-69周岁以上的人口,十年之后总死亡率还不到20%;70岁以上的人口,包括80岁+、90岁+及以上的,十年后健在的还能超过46%!

在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未来同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还会逐渐降低。

所以,可以合理预期:七人普70岁以上的11661.71万人,到十年后还会健在5400万人以上(即八人普的80岁以上人口);60-69岁的14740.17万人,到十年后还会健在1.2亿人。

尽管七人普的具体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尚未披露,但结合六人普数据及十年死亡率估算,估计七人普50-59岁人口约为2.2亿人,这2.2亿人在十年之后还应当至少健在2.02亿人!

也就是说,10年之后的八人普,60周岁以上(即1970年之前出生)的人口总量将达到3.76亿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全美人口数量!再20年之后,1970年之前出生的人口,也就是在2030年健在的那3.76亿老年人,到2050年的十人普时将年满80岁以上,依然健在的人数将超过1亿人!要知道,当前全球人口超过一亿人的国家,只有13个!

2010年六人普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只有13.32%;到2020年七人普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升到了18.7%;预计2030年八人普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25%;2040年九人普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30%;2050年十人普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35%!

2010年六人普时,全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5周岁;到2020年七人普时,全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提高到了38.8岁,用宁吉喆局长的话说,处于“年富力强”阶段;而预计2030年八人普的时候,全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可能达到43岁;2040年九人普时达到48岁,2050年10人普时可能达到50岁。

也就是说,2020年七人普时,80年代初出生的人口是全国人口的中位数水平,80前的人口占了全国人口接近一半;到2050年30年过去了,21世纪都走了一半了,20世纪出生的人口依然可能会占全国人口的半数!

在未来3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增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老龄化的必然性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自古以来,影响人类预期寿命有几个重要因素:战争、食物、医疗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处于全面战争状态,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下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已经非常罕见,医疗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接近80岁,女性的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1950年-1979年出生人口总数超过6.7亿人,到2020年七人普时依然健在的还有接近5.7亿人,在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的情况下,已经庞大的老年人群越来越大是历史的必然。

尽管国家统计局认为中国育龄妇女还有超过3亿人(20-50岁女性3.01亿人),但实际上在晚婚晚育已经相当普遍的情况下,真正的育龄妇女主力也就是25-40岁的女性,只有1.62亿人。在全社会普遍20岁结婚生子的情况下,100年时间内会出生5代人;而在全社会普遍到30岁才结婚生子的情况下,100年时间内只有3代人了。晚婚晚育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思想,真正的育龄妇女的范围是在逐渐缩小的。

而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很难迅速提高。生孩子这事又不能像计划生育一样搞强制措施,网传的各种奖励激励鼓励政策也难以立竿见影。2020年出生人口已经下降到1200万人,如果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保持在这个水平,到2025年之后出生人口数量将下降到1000万人以下,到2050年出生人口可能会下降到800万人以下。即便在各种政策激励之下生育意愿有所提高,中国的年出生人口也很难回到1800万人以上。

一方面生育率很难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死亡率又不可能大幅提升,总不能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而发动战争、让民众陷入饥饿或营养不良、以及要求医院对老年人见死不救吧。整个社会的老龄化问题缓解,只能慢慢等待建国后前两波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寿终正寝。到2050年的时候,60前出生的人口已经90+了,70前出生的人口已经80+了,而80后还处于60-70岁的“骨干老人”阶段,要知道80年-90年出生人口接近2.5亿人之多。所以老龄化问题的缓解,至少是2050年之后的事情了。

老龄化的危与机

随着整个社会平均年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活力会出现下降。80年代可以说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现在是“年富力强”的壮年中国,未来三十年则可能是一个缓慢衰老着的中国。

从社会整体看,人群可以分为产出者和消耗者。提供生产和服务的劳动人口是产出者,而所有的人都是消耗者。其中还在学习的孩子们,几乎是全消耗而无产出;开始工作后到退休之前,大多数是产出大于消耗;而尚具备劳动能力的部分老人,还能自给自足;完全需要照顾的老人则是纯粹的消耗者了。即便老人自己有退休金有积累,即便养老金不出现亏空,在社会宏观看来,这些老人就是消耗者。

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消耗产出比会随之上升,劳动力的负担会上升。要想解决劳动力负担问题,要么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更少的劳动人口可以养活更多的国民,就像农民减少了一半以上主粮供应并不受影响一样;要么是扩大开放,并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让全球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提供产出供中国人消耗,就像欧美那样全球买货。如果这两种情况做不到,国内的劳动力负担就会越来越重,这个并不是养老金充足就能解决的问题。

“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接受了这么个基本国情现实后,就不应再幻想在很短时间内能解决老龄化问题,而是要认真研究庞大的老年群体可能带来的经济机会。

首先,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可能意味着人均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人有积蓄的传统,2020年末54家上市银行共拥有66.62万亿零售存款,其中70%+还是定期存款。孩子少了之后,老人为孩子花钱少了,为自己花钱就会多一些了。

其次,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网上有个段子,在消费能力上,孩子>女人>老人>猫狗>男人。为什么老人的钱好挣,不仅仅是因为老人好骗,最重要的原因是老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远大于青壮年。年龄大了以后,身体机能就会下降,各种零件陆陆续续出毛病,年轻时不是个啥事的毛病到老了都会更加重视,为了健康活着,花点钱算什么?

最后,养老服务业方兴未艾。老人老了是需要人照顾的,以前说独生子女两个小夫妻可能要照顾8个老人以上,这显然是照顾不过来的,必须要依靠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就算60-70岁的骨干老人还能自己照顾自己,7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就得需要护理了,而现在70岁以上老人已经过亿,预计20年后7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2亿,这将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孩子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社会必然。所以商家们要赶在老人的钱被骗子骗走之前,把老人的钱挣到手,让老人们也可以得到幸福的晚年生活。毕竟,尽管孩子象征着希望,但人总是会老的,死亡才是人生的终点,更多资金还是投向老年人更有前途。

延长退休年龄已是必然之举

既然“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本国情的判断之下,就一定会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变化。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延长退休年龄。宁吉喆局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已经明确提出:“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而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渐进式的退休年龄”,“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已经是必然之举。

如果70周岁以上才算老人,那么全社会老年人比例将从18.7%下降到8.26%,十年之后的八人普可能也只有12%多一点,到2050年十人普也只是20%多一点;劳动人口负担比也将随之大幅下降,从现在的57.85%下降到35.52%。

延长退休年龄,并不只是因为养老金缺口问题,而是要更充分发挥低龄老人的价值。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都是劳动到将死之时的,告老还乡只是极少数人的幸福;当下农村的老年人往往都是劳动到70岁之后,甚至到失去劳动能力后才会停止劳作;城市里的低龄老人可以做一些脑力公益事业,也可以从事低体力的服务业,完全可以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还可以让低龄老人去照顾高龄老人,挣得积分换取自己未来更好的养老服务(即武汉大学贺雪峰老师提出的互助养老模式)。

人只有被需要,才会有价值感。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的负担,也不应被视作社会的负担,要充分挖掘老年人的价值,让老年人有较强的被需要感,老年人生活才会更充实,精神才会得到更大满足,也才会真正的安享晚年。

老龄化已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是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老年人不仅仅是社会的消耗者,也会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老龄化的中国不应该是迟暮的,而应该是更稳重的,为未来更年轻的中国做好沉淀和积累的。

愿中国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