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书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93年北京申奥 奥运书摘

奥运书摘

2024-01-04 0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北京自1999年提出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就一直被国际舆论看好,许多西方媒体甚至认为北京将是最终胜出的热门。但是,越是这样,就越要谨慎行事。我们始终不能忘记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那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不能忘记那年的9月23日晚上北京是如何在申办形势一路被看好的情况下,最后一轮功亏一篑,从而与千年奥运失之交臂的。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国人在电视机前苦苦等待揭晓的那一刻,希望北京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可能是电视台主持人太激动,没有听明白萨马兰奇在宣布主办城市之前,首先是致词感谢包括北京在内的所有申办城市做出的努力,还误以为北京已胜出,拿到了主办权。因此,当时大家都跟着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一起欢呼起来。可是稍后,当萨马兰奇告诉全世界将要举办这个跨世纪的奥运会的城市是悉尼时,很多中国电视观众几乎同时懵了,很多人半天没有回过神来,电视台的主持人更是半天说不出话。事实是无情的,那次,好运并没有光顾申奥大热门北京。

北京申奥的海报

(图片由胡敏华女士提供)

自北京再次提出申办奥运会以来,北京的申奥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许多朋友的支持,但与此同时,各种反对的杂音也从没有停止过。两年来,北京奥申委正是在这种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的情况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路走过来,现在终于进入到最后的决战。有一首歌叫《好运,北京》,这是当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时的一首申奥歌曲。这次,好运是否会降临北京?......

“刘市长,您好。”思绪被一个稚嫩的声音打断了。坐在我后面一排的少女合唱团团员刘明燕正在和走过来看望大家的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申委主席刘淇打招呼。

飞机继续稳稳地前行。一路上,大家的心情都比较轻松,有说有笑,有的还抓紧时间在飞机上开会,商量工作。有的在分秒必争地休息,准备养精蓄锐,到莫斯卡大干一场。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乘坐的包机于当地时间7月7日晚上7点40分(北京时间晚上11点40分)降落在莫斯科一号机场谢列梅杰沃机场。

由于北京奥申代表团乘坐的包机是临时加班飞机,再加上这几天涌向莫斯科的各申办城市的代表和记者很多,超出了莫斯科国际机场的接待能力,因此,我们的飞机只能临时停在这个一号机场,这是莫斯科的一个国内机场。

此时,我们的心情像渴望上前线打仗的士兵一样,备战了很长时间,现在终于到达了前线,最终能否打一个漂亮的攻坚战?此时,我们的心情又好像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现在终于熬到了最后的高考冲刺,最终能否金榜题名?就在大家准备下飞机时,不知谁喊了一声:“你好,莫斯科,我们来了!”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一场战斗即将来临,每个人的心情都有些激动,每个人的脸上红扑扑的,看不出一丁点儿近8小时旅途的疲劳。

我们随行记者是最后下的飞机。当我们提着行李走下飞机时,只见停机坪上,当地媒体和早几天抵达莫斯科的国内记者都纷纷涌向刘淇、袁伟民等北京申奥官员,大家都想从这些北京申奥委官员的嘴里掏出点什么,但最终他们大多带着失望离去。

刘淇和袁伟民抵达莫斯科谢列梅杰沃机场

(图片由胡敏华女士提供)

我们很快办好了进关手续,比预想的要快得多。进关以后就看到了行李大厅。仔细打量这个又小又旧的行李大厅,没有空调,仅有的几辆手推车还被机场工作人员牢牢把住。没想到莫斯科国内机场如此景象,比我们国内的一些老机场还旧。呆在里面真是闷热难当。然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当我们几个记者取好行李准备出机场时,全副武装的警察一个劲儿地对我们嚷嚷“NO!NO!”比划了半天,也不知道他们为何死活不放我们走,难道他们还嫌大厅不够挤?机场内外,除了警察部队,还有保安部队、特种兵部队,看上去戒备森严,怪可怕的。

就这样,我们在闷热、嘈杂、拥挤的一号机场呆了将近两个小时,后来听说有辆北京电视台租用的大巴已到,我们几个记者也不鼓顾警察阻拦,连奔带跑冲出机场,蹭上了北京台的车。终于可以离开机场了,大家心中不免一阵轻松,车上有人哼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当时下榻的莫斯科乌克兰大饭店夜景

(图片由胡敏华女士提供)

胡敏华女士参加当年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的记者证件

(图片由胡敏华女士提供)

不一会儿,另一拨与我们同机的中国记者也到了饭店。经打听才知道,刚才我们在机场之所以呆那么久,是因为莫斯科人热情好客,给予北京奥申委特别的礼遇,用警车开道专程护送北京奥申委抵达下榻之地。虽然我们提前“溜号”,没有看到这浩浩荡荡的一幕,但可以想像北京奥申代表团一定很威风,“怪不得警察不让我们单独走”。我想。后来又听说,由于北京奥申委的行李实在太多,机场方面后来动用了很多人力前来搬运行李,直到第二天凌晨才搬完。

等我办好入住手续,进入预定的646房间,打开电脑准备发稿时,窗外的天色已全暗了,北京此刻已迎来了有一个黎明......

夜已很深了,莫斯科早已入睡,我却难以入眠,又想到了在莫斯科机场里看到代表团带来的茅台酒和五粮液。这次,我们真的能在莫斯科开怀畅饮吗?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2021 ✕ summer

胡敏华,高级记者,曾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五星体育传媒副总监。长期从事体育新闻一线采访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新闻部副主任等职。采访过多届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综合性运动会。2001年7月随北京申奥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全程采访了北京申奥活动。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上海新闻奖、全国体育广播奖等众多奖项。

推荐书目

2021 ✕ summer

《乌拉 北京:

北京奥运申办

随行采访笔记》

了解馆藏

点击下方蓝字 直达原文

馆员荐书 | 这个夏天,奥运回来了

奥运特刊 | 点石成金:射击运动员的“上海智造”

中国近代奥运史上有哪些高光时刻?

如何看这届史上最难的奥运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