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两个小女孩引国人泪目,幕后创作团队现身讲述刷屏图片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37年的南京女性遗休 公祭日两个小女孩引国人泪目,幕后创作团队现身讲述刷屏图片的前世今生

公祭日两个小女孩引国人泪目,幕后创作团队现身讲述刷屏图片的前世今生

2024-07-11 0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昨日(12月13日),全国都在为南京大屠杀哀悼时,一张去年12月13日发出来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纪念图,被裁掉一半,日期改成了2017,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了。

是的,从早到晚的刷了一天的屏。寒冬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战火纷飞的街头踉跄地向前跑去,因为跑得太急,她的鞋子都不知去了哪里。女孩的目标很近,一个面容姣好、穿着暖和的同龄孩子,正在前方等着迎接她。然而,小女孩却永远够不着仿佛伸手可及的平安温暖。

从1937到2017,80 年的岁月间隔,让咫尺变天涯,如何不叫人泪目。

来自江苏泰州、如今在北京工作的33岁创作者朱彦表示,这张全网刷屏的作品,实际是去年公祭日前创作的。创作的意图只有一个:让更多人记住历史。

而对于自己的创作被修改,朱彦所在的团队表示,大家只要记住这张图所传达的内涵,即便不署名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也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今天,这张图的版权属于全体中国人,大家可以不要记住作者。

但也就是这张图的原作者的团队,其实在当天中午,就已经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铲史官”发布了今年的新图。

我们就这样,再次被图片上这场穿越80年的对话,戳中泪点。

每一张图有多少触动人心的价值,背后就有多少创作时的艰辛。当然,还有契机。

2016年的12月13日,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第三年,本着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的心,朱彦他们决定做点什么。在PC时代,人们主要是用电脑上网,那时门户主要是做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的交互专题,现在是移动端了,手机的屏幕就这么大,更流行做短平快的产品,比较适合轻阅读。考虑到这点,他们决定做一张短图。

有了这个定位后,开始想创意。当时想了很多方案,都觉得不是特别满意,说教多于情感,总感觉隔了一层,连自己都打动不了,遑论打动别人。比如,当时有一个方案是以“30万”这个数字为切入点来做创意,但后来被否掉了。

为什么会被否掉?

虽然他们都是历史爱好者,但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说,要获得南京大屠杀可靠的数据是非常困难的,当时的户籍统计制度并不完善。

更重要的是,30万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能让我们能够触摸到80年前的历史现场的,只能是活生生的人。

于是,团队把目光放到了“人”身上,从细节入手,尽可能去进入当时的历史语境。怎么进入呢?读具体的资料、看相关的电影、听相关的歌,比如画手朱彦听台北歌手张穆庭的《1937》,就循环听了一天,这首歌很特别,没有宏大的歌词,而是以个体的视角去切入历史的哀思。

后来朱彦提出画两个小女孩,一个是1937年的,一个是今天的,来一场穿越。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一致肯定。果然,画出来后团队的人都觉得不错,有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但缺乏一些现场感,于是大家又开始讨论如何进入历史情境。

主笔周绍纲提出加两张背景图,一张是1937年日军坦克开进城门的图,一张是现在南京某一处的街景,两张图片合在一起做背景,加上两个年份,人们一看就知道在表达什么。

到这一步后,大家再三讨论,觉得似乎还是缺少点什么。没错,没有文字的解说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于是大家又开始思考:这句文案该怎么写?既不能宣扬仇恨也不能忘记历史,但又不能单纯的说教否则就会很乏味。

团队陷入了苦战,也就是每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瓶颈期。

功夫不负有心人,想了很多短文案,团队最终定下了“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这句。这句话是对逝去的同胞的亡魂说的,作为今人,面对这一段历史,我们能做什么?除了做好自己外,或许就是祈祷。

果然,这张图不出所料的,引起了国人的共鸣,让人泪目。

今年的新图,团队最初的想法是延续第一张的两个女孩,重新设置一个场景。然而由于大家讨论了很久都没有想出可以执行的具体的方案,且觉得这句并不特别适合两个小女孩,这个方向就此搁浅。

直到13日上午,还处在难产阶段。最后团队决定,既然去年用了小女孩,今年就用中华男儿郎,以此缅怀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军人,悼念几十万无辜的亡魂。

而为了更好的进入历史场域,诉说个体的情感,团队用了这样一句文案:“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句话是对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的深情告白,也是中华男儿的壮志雄心所在。

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大批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南京之痛,国之痛。

“他们终日生活在恐怖灾难之中,精神正处于歇斯底里的惊恐之中,这种状况何时才能停止啊!”1932—1941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先生,曾用笔记录下了南京大屠杀期间看到的惨状。

万年易过,历史的长河永远也冲刷不掉日寇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的可耻大污点。

“空一座城,等三十万亡魂。点一盏灯,祭八十年乾坤”。为了让他们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们不会忘却。

三十万人齐遇难,空前惨变痛于今。

一江遗恨同胞血,万古深仇父老心。

陵寝巍巍悲仰望,钟山莽莽愧登临。

诸君莫醉笙歌里,席罢应闻警报音。

这,就是纪念图刷屏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

供稿:铲屎官团队

编辑:徐啸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