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旧址群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19年11月22日 红楼旧址群故事

红楼旧址群故事

2024-03-23 05: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

1919年5月5日,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01周年,《新青年》第6卷第5号轮值主编李大钊,决定将这一期定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新青年》第6卷第5号

李大钊是在中国举起十月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新青年》第一次出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这两个字眼,是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其目的在于宣传法兰西文明。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也只是零星刊载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字。1918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5卷第5号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新青年》逐渐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宣传马克思主义转变。

《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

作为这一期的轮值主编,李大钊还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零散资料加以整理,介绍给读者。他将北大经济学教授顾孟余的《马克思学说》放在卷首刊发,紧随其后的是黄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和周作人的《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下)。之后,李大钊特别开设“马克思研究”子栏目,转载3篇文章:陈启修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渊泉翻译日本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奋斗生涯》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研究”子栏目之后是刘秉麟的《马克思传略》,压轴的是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这些文章的作者既有马克思主义者,也有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同,但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年11月,李大钊又在《新青年》第6卷第6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从唯物史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3个方面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两个要点:一是“一切社会上的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另一个是“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有两个要点:一是“余工余值说”,二是“资本集中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它的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的统一,“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标志着李大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之后,《新青年》大量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杂志共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137篇,深刻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青年毛泽东“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之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新青年》在北京编辑出版是其最辉煌的时期。1920年2月,陈独秀离京迁沪,《新青年》随之转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成为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箭杆胡同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如今的面貌

从1917年1月到1920年2月,在北京箭杆胡同这座不起眼的小院里,《新青年》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发行量由在上海时的一千多册上升到鼎盛时期的近两万册。《新青年》从宣传各种社会思潮的“五彩缤纷”,到集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枝独秀”,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高地,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楼旧址群故事》,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版,第001—007页)

图片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北京大学等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红楼旧址群故事 | 《新青年》新高地(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