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11日,世界重启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1918年11月11日 1918年11月11日,世界重启了

1918年11月11日,世界重启了

2024-04-08 1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给家乡的女友的信中,杜鲁门写道:

“当月亮在残枝断木后方升起时,你可以想象那幅景象:50万名法国人在此遇害,这就像他们的冤魂在举行一场哀悼的游行。”

“当月亮在残枝断木后方升起时,你可以想象那幅景象:50万名法国人在此遇害,这就像他们的冤魂在举行一场哀悼的游行。”

但胜利的快感也会让人欲罢不能,哪怕它建立在人命之上。

随着德国人的败局越来越明显,这场战争像是“一次绝佳的体验”,他给女友的信也越来越甜蜜。直到宣布停战的11点时,杜鲁门还希望能继续战斗:

“我们不能去蹂躏德国的土地,不能去砍掉他们年轻人的手脚,剥掉他们老头子的头皮,这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不能去蹂躏德国的土地,不能去砍掉他们年轻人的手脚,剥掉他们老头子的头皮,这真是太可惜了……”

杜鲁门为战争结束感到遗憾,因为自己不能从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了。唯一让他得意的是,自己在最后的进攻向敌人发射超过1万发炮弹,直到停战的最后一刻。

年轻士兵杜鲁门

2

当杜鲁门正在营地上享受蓝莓蛋糕时,德国士兵赫斯正在赶回祖国的路上。

赫斯还未满18岁,为了离开家,他加入军队,随即就卷入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被带到遥远的中东古都大马士革。

在参军前,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在巴勒斯坦这片《圣经》中的“应许之地”上,他得到不是蜂蜜和牛奶,而是血。

面对第一个死在他枪下的敌人,他还不敢直视。很快,生杀予夺的快感同样感染了这个小伙子,死亡成了家常便饭,他一次次端起枪瞄准对手:英国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新西兰人。

直到战败的消息传来,杀戮被禁止,等待赫斯的命运只有成为战俘。但他并不甘心,便问同伴是否愿意追随他千里跋涉回国,尽管部队单独行动在军中是明确禁止的。

这将是一场充满冒险的长征,他们要穿过安纳托利亚、黑海和巴尔干半岛去到奥地利。“没有地图,只能依赖中学的地理知识,坐骑和士兵的口粮则向当地百姓征收”。

他们沿途经过的世界动荡不安,让赫斯印象深刻:帝国纷纷倾覆,社会主义革命、民族独立运动四起,举目所及皆是饥馑、疫情和物质匮乏。

最终,他们成功抵达终点。但此时,战败的祖国也已经四分五裂,并不比沿途的景象强多少,而他们那颗救国心切的心也无法被国人理解。

在日记中,赫斯写下:“没有人期待我们能活着回来。”

战线路上的空弹壳

3

1918这一年,艺术界也不太平静——战火刚刚熄灭,这边又冒起了小火苗。

因为不满祖国的好战,德国青年格奥尔格·格罗斯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乔治·格罗茨。他虽未上过前线,但在大后方见证了太多战争的主要受害者:扭曲的人类——如野兽般的战友,面目全非的伤残士兵,狂妄自大的军官,医院里充满色欲的护士。

后来,他在自传里写道:

“对我来说,艺术创作是一种解压阀——让那些郁积的怒火得以释放。只要我有空,我就在画纸上发泄我的不满。”

“对我来说,艺术创作是一种解压阀——让那些郁积的怒火得以释放。只要我有空,我就在画纸上发泄我的不满。”

乔治·格罗茨

而在英吉利海峡的小镇里士满,战火并未在此地点燃,可有人还是感受到硝烟的味道,那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这一年,她36岁,刚出版了处女作小说,尽管获得一些好评,但并无多大影响。当她在思索创作时,战争的消息一再传来,刺激她本来就脆弱的神经,哪怕是捷讯。

伍尔夫在婚后就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先是不停说话,接着语无伦次,陷入幻想和幻听;后来则是严重的抑郁,既不能起身,也不能说话吃饭,还吞服大量安眠药。多亏丈夫的帮助,她才逐渐恢复,甚至一起创办了一家文学出版社。

伍尔夫

当11月11日11点里士满响起庆祝的礼炮声时,伍尔夫却在她的日记里写道:

“乌鸦四处盘旋,看起来就像正在举行一场半是感恩、半是与死者告别的仪式。乌云密布的一天,没有风,礼炮腾起的烟雾往东边沉落;有那么一瞬间,它显得漂浮不定,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显得疲惫不堪。”

“乌鸦四处盘旋,看起来就像正在举行一场半是感恩、半是与死者告别的仪式。乌云密布的一天,没有风,礼炮腾起的烟雾往东边沉落;有那么一瞬间,它显得漂浮不定,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显得疲惫不堪。”

伍尔夫追求宁静,哪怕在阅读中也是如此。就在一年前,她才和丈夫拒绝了一位叫詹姆斯·乔伊斯的不知名作者,他那份叫《尤利西斯》的书稿充满脏话,让他俩作呕。

4

尽管在一战中没有正面交锋,杜鲁门和赫斯却以另一种奇特的方式在二战相遇。

一战结束后,杜鲁门回国顺利娶了女友,并开了一间服装店。尽管刚开始时生意火热,但很快就遭遇大萧条,以破产收场。至于赫斯,他加入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激进军队,因杀人而被判刑,出狱后只能在一个农场糊口。

凭借战士的毅力和灵活,这两个前一战士兵从零开始,随后又都在二战中身居高位、为国效力:杜鲁门破产后参政,在二战尾声成为美国总统;赫斯则加入纳粹,后被任命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仅是他命令建立的毒气室就夺去100多万条性命。

杜鲁门与世界两大巨头

战后,赫斯被判绞刑

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师不是某个人,而是时间。

乔治·格罗茨面对丑恶的现实,却创造出了新奇的艺术。战后,他和和他的艺术家朋友频频聚在酒馆和小剧场,或冲观众骂粗口,或剪贴垃圾,或让6台打字机和6台缝纫机比谁的速度快,甚至还有说脏话大赛。

他们声称这就是艺术,并为之取了一个戏谑的名字:

“我们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我们的口号是无,是真空,是烂窟窿……我们嘲笑一切,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我们朝所有东西吐唾沫,这就是达达(Dada)。”

“我们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我们的口号是无,是真空,是烂窟窿……我们嘲笑一切,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我们朝所有东西吐唾沫,这就是达达(Dada)。”

《大爆炸》,格罗茨作于1917年

至于伍尔夫,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天性敏感的作家的人生走向。

在一战之后的和平时期,她达到了创作的顶峰,写就了《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等名作,因其出色的意识流写法而被誉为现代文学的先锋。

1941年,伍尔夫再也难寻内心的宁静,往口袋里装满了石头后,她在家附近投河自尽。同年,那位曾被她拒绝的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也离世而去。

5

在失去伍尔夫和乔伊斯后的第二年,人类又失去了一位文学大师——斯蒂芬·茨威格,他和妻子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小镇自尽离世。

在其传世的经典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茨威格写道:

“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毫无疑问,1918年后的世界也同样群星闪耀:杜鲁门、赫斯、格罗茨、格罗皮乌斯以及伍尔夫,他们在当时并不起眼,此后却改变了世界。但闪耀的时间却过于短暂——很快,纳粹上台,二战打响——以至于让人怀疑闪耀的是希望,还是幻觉。

在德国历史学家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看来,与其说1918年是群星闪耀,不如说是彗星降临。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作品《彗星年代》

除了上述的人物,那一年还有无数的青年在为未来奔波:

甘地在梦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号召整个国家前面罢工,同时也开始思索暴力抗议的利弊——1947年,他的“不合作运动”帮助印度赢得独立。

越南青年阮必成在伦敦卡尔顿酒店的地下室一边洗盘子,一边策划祖国的独立——此后,他更改了多个名字,最终以“胡志明”为名成为越南国父。

而英国军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赢来了人生巅峰,他身穿白袍,以胜利者的姿态骑马进入大马士革——虽然他帮助阿拉伯人赢得对帝国的战争,战后却没能帮助他们独立——多年后,人们只记住他被誉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却忘了他高光之后的失意人生。

当时,世界尚且年轻,前方有千万种可能性在招手,所有人都背负不同的过去,面临相同的现实,迎向未知的未来。

舍恩普夫卢格书写了超过20个这类历史人物,聚焦他们在一战后的人生走向,表现了1918年至1923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旧的已经退场,新的尚未建立,整个世界被撕裂成两半,人类处于激情和消沉、狂喜和毁灭之间。

这就是稍纵即逝的彗星年代:世界从未如此充满希望,人类也从未这般迷茫。

●你怎么看待战争对人的影响?

《彗星年代》[德]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著简心怡 译★ 22个自由意志撞上时代宿命,捕捉世界重启时的希望与幻灭。★ 从希望的绝望的彗星年代:世界从未如此充满希望,人类也从未这般迷茫。★ 纪念一战结束百年回首之作:100年过去了,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版权说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